整合教材典型问题 发展学生数学学力

2019-11-25 03:08罗建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数学学力是具化数学核心素养的现实路径,数学学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单元复习课是发展学生数学学力的重要课型,通过教材典型问题的整合,能发展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数学推理论证”“数学地解决问题”“数学表征与变换”“数学交流”等数学学力。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需考虑以下几点:例题选取突出典型示范,教学设计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交流。

【关键词】数学学力;数学核心素养;单元复习课;典型例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5-0045-05

【作者简介】罗建宇,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一、问题背景

笔者曾在教研室工作了几年,调研中发现,不少高中数学老师不重视设计起始年级的单元复习课。老师的普遍做法是知識罗列,或以习题课代替;稍微有点思考的老师,则将其设计成了专题复习课,拔高了要求,有了高三的味道,导致单元复习课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更有甚者,在一个章节教学刚结束就立即开启了下一章节的新授课教学,直接忽视了单元复习课的存在,更不利于学生整体地认识章节知识。

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一节《函数复习课》,表达了“整合教材典型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学力”的观点,获得一致好评。笔者想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展示,引导大家关注高一年级的单元复习课。那么,如何上好这一节高一的单元复习课呢?我思考了如下三个问题:(1)选题要典型;(2)复习内容要涵盖函数的主干知识和思想方法;(3)让学生“编制”一些问题,增强参与性并提高问题意识。针对上述问题及高一学生学习特点,笔者从课本一道经典习题的函数模型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逐步通过分析、变式、联想、引申等过程,对函数的主干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复习,且使得到的“新”函数模型仍是典型的函数模型,从而将教材典型问题进行串联整合,以期望引导师生关注课本典型习题,感悟习题蕴含的重要知识与方法。

为展现朴实却灵动的数学课堂,传递在课堂中不过分依赖“导学案”的思想,笔者采用了留白的方式(变式、引申、串讲等问题不印出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引出)设计了导学案(见图1),课前发放给学生预习。

二、教学设计与生成

1.预习设计。

例题与变式1、2见图1。

【设计意图】函数f(x)=是通过指数函数y=2与常函数进行四则运算得到(事实上,以后碰到的函数都是基本初等函数进行四则运算得到),是一个典型的函数,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71页第14题就是讨论它的单调性。在章节复习教学中,以它为例作为函数模型来研究其图象与性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又是合适的教学起点选择。对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新授课教学,是通过研究它们的图象来归纳得到相应函数性质的,而对一个由基本初等函数进行运算得到的新函数研究,虽然也是研究图象性质,但更应从整体把握(研究)性质,再通过对性质的研究来作函数的图象(草图),基于此,设计上述问题和变式。

学生对以上问题在课前进行解答,课堂上通过评讲复习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值域等函数主干知识。通过对函数主干知识的复习,揭示有关问题:(1)由于其值域为(-1,1),故该函数图象有渐近线y=±1; (2)函数奇偶性的实质是函数对称性,在判断函数奇偶性时,其解析式的形式也是越对称越好(解析式的对称,也是数学对称美的体现)。如果将该函数解析式分子分母同除2,得f (x)=,此时的解析式显得更对称,更容易看出其奇函数的性质;(3)函数的单调性是刻画函数变化的性质,函数解析式中,变量出现的位置越少越便于对其单调性研究,也称解析式越简洁越好。因此,这类分式函数在研究其单调性前,应先将其解析式进行等价变形——“分离常数”。

变式2的题干部分没有写完,它是一个简单问题:解不等式f (1-m)+f (1-m)<0,利用例1前两问的结论即可完成。这样设计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原因。

(1)选择这个问题,是为了完整复习单调性定义中包含的三个方面。我们知道,单调性(以单调递增为例)定义: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x,当时x

(2)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解答并不难,选择在学案上留白,于课堂中生成,更能彰显课堂的灵动,同时通过变式让学生巩固和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题型),为下一步的“联想”做铺垫。

2.联想设计。

请回忆先前学习的知识和解答过的问题,基于上例函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通过思考和相互协作,整理提出了下列问题:若m≥f(x)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若关于x的不等式m≥f(x)恒有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若关于x的方程f(x)=m有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试探究关于x的方程|f(x)|=m的实数解个数;求证:方程f(x)=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并阐述解决方法,复习相关知识点,使概念、思想、方法成系统。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回忆了已学知识,而且知晓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有效培育学生“四基四能”,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3.探究设计。

变式3见图1。

【设计意图】变式3实则为探究设计,它的解决,大部分学生是依据奇函数定义,通过运算得到k=±1,用此类问题训练运算能力也是设置本题的目的之一。选用本题还有两个想法,一是解决此类填空题时,可以奇函数的定义域特点作考虑,若其为R,由f(0)=0,得k=1,若其不为R,由定义域(即x≠log2(-k))关于原点对称,可得k=-1;二是当k=1时,函数为例题所选函数(已研究),当k=-1时的函数如何研究,为下一步“串讲”做铺垫。

4.串讲设计。

串讲1:作出函数f(x)=的简图。

串讲2:示例中的解析式,能否用函数表示。

【设计意图】串讲1中的函数仍然是典型的函数模型,要作其草图,需要像探索例题的每个小问一样,先研究函数性质,通过性质整体把握函数特征,再作出函数的图象(草图),进而巩固这一研究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方法。将串讲1的函数图象与例题中的函数图象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可用数学软件演示),可以发现,例题中函数零点的位置对应串讲1中函数图象的渐近线,揭示了互为倒数关系的函数的图象关系。

设置串讲2,通过运算得到x=log,若将式子中的x,y互换,即得y=log,为例题中函数的反函数。虽然“反函数”的概念在高中不作教学要求(列入教材“链接”知识),但这个函数模型仍是对数函数学习中的典型函数,对其性质的研究是课本上的习题,如何研究其性质和图象,又回到了我们这节课的主线。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体会函数之间的转化,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素养。

三、几点思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我国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在概述国内外数学学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数学学力模型的构建思路,即在具有国际视野、体现我国特色的前提下,将数学教学看作数学活动的教学,以数学活动为视角,提出包括数学地提出问题、数学表征与变换、数学推理论证、数学建模、数学地问题解决和数学交流等六大数学学科核心能力。[1]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学力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整个数学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起着统领性的作用。数学学力则可视为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具化数学核心素养的现实路径。笔者在本节课的教材典型问题的整合中,充分考虑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数学学力的发展。笔者以为,单元复习课是发展学生数学学力的重要课型。为了更好地促进单元复习课的实施,也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进行单元复习课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例题选取突出典型示范。

当前的高一复习课中,照搬高三复习资料中的成品例题现象严重,导致教学起点过高、难度过大,进而造成教学重心偏移,起不到基础年级应有的复习效果。因此,高一单元复习课教学的例题选择一定要注意针对性、适度性和思考性。[2]实际上,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典型例题,对其进行恰当的变式、串讲、改编后进行复习教学,能将单元知识内容有机融合,问题解决的方法得以提炼升华,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提升是有益的。本节课选择的例题即来源于教材,突出典型示范性,通过系列的变式、改编、联想、串讲,将“函数”一章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梳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与“数学推理论证”两大数学学力。

2.教学设计注重单元整体。

由于学生在新课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相对比较零散,因此比较容易遗忘或混淆,开设单元复习课就显得很有必要,这能从统整的角度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歸纳、巩固,以达到厘清知识间逻辑关联,构建出整章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对单元知识有整体把握,这既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构,也是一种单元整体观下的教学实践。

单元复习课教学还应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整理,对单元的知识能够进行有序合理地建构,通过图、表的方式,形成一个主线突出、脉络清晰、体系完整的知识结构。[3]本节课,通过对例题的解析、变式、联想、串讲,梳理了函数问题的一般研究路径:定义域→基本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值域→应用(零点问题、恒成立问题、有解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辩证看待函数图象性质的研究方法,新授课教学中采用的是从形到数,即通过对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图象来归纳得到相应函数性质的;对新函数的研究则采用从数到形,即通过对函数的性质研究来作函数图象(草图)。这种思想方法通过单元复习课凸显和建构出来,形成今后进一步学习的经验和认知方式,正是单元复习课的价值所在。因此,单元复习课应该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通过单元复习课能使学生获得研究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在数学研究过程中,利用掌握的基本方法去尝试解决其他一些问题,将不熟悉的情境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情境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有效地发展学生“数学地解决问题”与“数学表征与变换”两大数学学力。

3.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交流。

当前的很多公开课、展示课活动中,因为授课老师课前精心做了过于“充分”的准备,常出现学生课前预习过于充分,上课的内容基本提前已知,导学案中呈现内容过多,课堂上学生对习题的变式引申的体会不深刻,思维锻炼深度不够的现象。[4]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似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却思维训练不到位,华而不实,不能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数学活动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动作与心智交互作用的结果,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要“带着问题”亲身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进行积极地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归纳、推理等活动,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成果交流,强调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的经历、自主探究和交流共享中的自然生长。教师不能急于数学知识的生成,不要让学生的经历、自主和交流演变成假性参与和假性交流,要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上,如此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数学交流”这一数学学力。

当然,我们还应认识到数学学力的发展不可能仅通过一节课、一种课型就能发展起来,学生数学学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仅以整合教材典型问题作为切入点,探讨在单元复习课中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其他课型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发展学生数学学力还有其他方式、方法吗等问题。教学研究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6):67-74.

[2]丁益民.单元复习课该怎么上:以高一“函数”单元复习课教学为例[J].中小学数学,2019(1-2):11-13.

[3]李柏青.复习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2013(3):31-36.

[4]罗建宇.构建朴实、高效、厚重、灵动的数学课堂:记一节公开课的实践与反思[J].数学通报,2015(4):39-41.

猜你喜欢
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运算能力
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结构化学习:数学教育的自然样态
从一道数学试题的命制过程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方法
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有序学习探究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乐学· 自主·分享
新常态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之重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