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习射教育对当今学校传统射箭发展的意义

2019-11-25 06:56谭佳玲张新月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武学射箭传统

谭佳玲,张新月

前言

综合当前有关学校射箭的研究成果来看,一部分研究者对夏商西周没有建立学校、没有正式的教育结构存疑;一部分是对宋以后学校教育中书院等机构的作用及教学目的存在看法。对于第一部分学者的疑惑,苏州大学罗时铭教授在《商周两代学校习射教育的比较》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夏、商、西周时期确实存在学校习射教育。第二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学校里的射箭都是失败的。就以上问题对学校习射教育做简单梳理。

1 夏、商、西周时期

夏朝已经具备了建立学校的条件,《孟子·滕文公上》载:“夏曰校、殷曰序、周为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夏商学校的教育,文武俱有,但在重武的情况下,以习射为主要内容。殷商学校的习射教育周期一般为15天左右,有陆上、水上、郊外等习射地点,并出现专门教射的人员。

西周的学校教育中习射是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中专门设有陆上和水上的习射场所,在射的教学中,除了传授和培养有关射的知识、技能外,还着重与礼、乐之教相配合。礼射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为射箭时用力柔和,可以减除蛮横的习气。正心养气可以消灭乖戾的本质,其余如姿势正确,态度安详,习之日久自能养成善良的习惯与公正的人格。其习射周期从六月中旬直到八月,由周王亲自到学校和贵族子弟们在大池比射,考核教学效果,有德行和道艺两方面的考核要求。而对于秋季的射箭考核,不仅包括射箭的技术技能,还包括射箭时的礼仪规范和心理素质等等。《周礼》中的师氏和保氏,都是指习射教育的专业老师,而且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专家团队。如师氏的配备要求是:师氏由中大夫一人担任,由上士二人为副手。一般贵族和平民的儿子,则要到15 岁才入学。所以“十五学射”,可能有当时社会对射箭运动需要进行普及化教育的要求在里面。

春秋战国时期,射箭活动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主要措施有:作内政而寓军令、习射令、统治者主要做了一些措施提倡民众习射。中国古代学校教习射箭,在周以前就已经有学校教射的情况,但到周时有固定的课程设置及精细的教法,在教学中提出五射之法、德育教育以及初步的心理训练。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私学的兴起,体育能否被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设置,更多的是要依靠不同教育家对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认识和理解而决定的。

小结:在夏、商、西周时期,虽然具备了学校诞生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西周时期还建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虽然在这个历史阶段,学校还没有独立设置,(即使是西周时期,也只具备了学校的雏形)。但是其射箭文化也是学校习射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统治者主要做了一些措施提倡民众习射,为更好的推广射箭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为学校教育提供便利。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射礼活动几乎完全废止,西汉初期,人民休养生息,无暇于此,学校也不讲习射。《史记》太史公曰汉兴然后诸儒使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射之礼但其发展已经受到了影响。汉之后,体育如射,御被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北朝时又再被列入。

3 隋唐时期

唐代设立的武举制中,选拔人才的内容共有9项,仅射箭运动就占了五项,足见唐时对这一项目的认可。

4 宋朝

宋朝时期的学校体育主要集中在武学教育中。武学,为培养武艺人才而设,始立于宋仁宗时,是中央所立武学,学制三年,不论富贵贫贱,皆可应试。其中武举为取士之法,而武学为教养之所。宋朝的军事武艺进入了学校,打破了儒学垄断学校的局面,宋承唐制,沿用了唐朝的选举制度,分为文科和武科。武举与武学两者相辅相成,可见这时候的武学已秉承“文武合一”的思想。到了南宋时期,武学被弃了一段时间,直到绍兴十六年才又被重新建立起来在武学学习,不仅要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掌握兵法,而且还要善于骑马射箭,懂得武艺。

小结:秦汉时期,射礼活动几乎完全废止,学校也不讲习射。直到北朝,学校习射才逐渐恢复。唐朝武举制度中,射箭成为人才选拔重要考核制度。宋朝武学的开设、武举制度的逐渐完善,为学校习射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5 元明清时期

元朝是我国北方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所建立的朝代。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民族分化政策,将各民族人分为四等,汉人地位低贱。同时还严禁关于军事及兵器的研究和著述,蒙古人虽重视射箭,但是在领导者重文教的情况下,对武教包括射箭在内的一系列学校教育并未关注。元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各族民众,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明初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武举制,且制度日益完善。《明史选举志》还载有洪武二年俞礼部请立武学,洪武三十五年二月,始置京卫武学。武学不仅又重新进入学校,且征地得到扩展与巩固,武学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实习军官,学习要求很严格。明初朱元璋崇尚文武兼备,延续了儒家特性,在学校开展六艺教育。且此时关于射箭的著作出现较多,如:《射经》(李呈芬著)此书对器材射法以及设施呼吸的配合有较全面的论述。

清朝初期,十分看重武学、武举,武举和武学制度都相对完善。清代武艺,在康熙之后,除了射准以外,还要开硬弓试力,且要求逐渐提高。清朝没设专门的武学,并且有武生即在儒学中设武生班,每三年一考。学校中除武生班外,其他学生也有骑射科目,在官学中还设有专门的骑射教官,专教骑射之技,不论文武将官必须能能骑善射。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颜元,他提出文武兼备的教学主张,提倡实学,在教学内容上做了改革,他教学有方,学生日众。课程安排10日一周期,其他礼、乐、书、数等占去8天,五、十习射,要求学员文武兼备,知识渊博,且具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使学生真正具备治国治家治身的本领。清朝满族家族教育对他们影响很大,统治者重视骑射。清朝时继先秦时期又一个发展的高潮,同时也是由高度发展到到彻底败落的时期。

6 民国时期

中国传统射箭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开展。在1933年、1935年、1948年的旧中国第567届全国运动会上,还设有射箭项目的比赛。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实施军国主义教育,政府曾颁发过一些关于开展学校体育的规定。在当时的大学体育教材中曾规定有和缓运动,其中包括有射箭项目的具体内容,此时期射箭已处于衰落阶段,故在大学体育课中射箭被列为选修项目。当时北平的燕京大学,体育活动曾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所大学里,不仅有近代体育项目的设备,而且也有练习射箭的场地。之后各省有传统射箭项目的比赛,直到1953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我国第一次举行中国式射箭比赛,男子距离,设15米20米,女子15米,每个距离各射三支箭。1955年,在北京体院张文广教授的倡议下,在该院武术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射箭项目的选修课。

7 结论

7.1 同现代教育相比,古代教育乃是教育发展的低级阶段,只有简单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思想,还没有形成从内容、形式、方法到学制的完整教育体系和系统的教学理论,因而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科学体系,但是不能否认夏、商、西周三代学校习射教育的存在。

7.2 起源于唐朝的书院、射圃等曾盛极一时,在古代教育结构中,宋明理学以降“重文轻武”的概念一直被灌输下来,虽然书院中射圃的概念一直存在,但坚持下来的极少。首先没有合理的教材和教员、器材标准化无法形成等等。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不能因为现在的败落而磨灭其在教育历史中所作出的贡献等等。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不能因其最终的失败就否定它,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类事物。

7.3 从以上传统射箭在学校的发展来看,学校习射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来说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而来。传统射箭在当下的发展也与历史背景和具体实际情况有关,它的存在是人们和社会的需求。

7.4 学校要进行多学科的协同教学,由相关学科中的优秀教师组成一个教学组,研究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分科教学,把射艺中的广博知识融会贯通的传授给学生。

7.5 对于当今学校和教育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传播和灌输所谓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它对意志力的训练,以及在漫长的训练与竞赛过程中,心理状态的不断调整,与对竞赛结果的逐步接受,实际上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训练,并且这种训练比一般的体育竞赛要来得更为沉稳。

习射场地应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改变。如:初学者不宜野射过早。

7.6 古代留存有许多射书、技术知识,心理训练方式方法等。

7.7 比赛和交流是促进学校射箭发展的重要途径。

8 发展

中国传统射箭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复出在近十几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校教育是发展传统射箭的一个重要途径,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传统射箭在学校开展得十分火爆,并且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我们现在研究的是正规教育下的传统射箭,虽然传统射箭在一定历史时期部分功能消失了,但是中国传统射箭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有自己特定的教育意义。对现代学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构成部分,所兼顾的内容是能力学习、传统文化灌输、价值观的确立、基础技能学习等等。每个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个认知不同,导致对传统射箭的接受度与参与度的不同。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为传统射箭的再次实现以及通过传统射箭所要实现的教育价值成为可能。但是从中国中学教育制度来看,有可以切入的地方也有阻碍的地方,所以总结古代学校习射教育可以为我们提供较好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武学射箭传统
两支箭
学射箭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射箭游戏
跳跳龙失踪
奇葩姐妹换夫记
梦幻西游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