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波,黄海燕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增加值已由2014年的4 040.9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7 811亿元[1-2]。但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7 210亿元,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 722亿元[3-4],这说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而这背后存在的问题,正是亟需补齐的短板。
2015年以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大任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而补短板,是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5]。学界关于“补短板”的研究,通常是关注经济领域的补短板问题,如殷醒民[6]基于数据与政策的交叉对比的视角,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的供需平衡效应;綦鲁明[7]从经济学理论、政策研究等视角,提出补短板的内涵、目标、实质等基础理论问题。此外,还有学者从金融精准扶贫的补短板、老年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补短板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探究[8-9]。
体育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体育学界关于体育产业“补短板”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1)研究者们把体育产业补短板放在国家大的宏观政策背景下进行分析。如李颖川[10]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重在补短板的视角,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策保障、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等战略举措;钟秉枢[11]从新时代体育强国发展道路探索的视角,提出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人才匮乏、有效供给不足、职业体育生态链条不健全等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并提出全面补齐短板的战略举措。(2)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研究方面。如张燕中[12]审视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从解决过剩人力资本、推进科技创新、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等,补齐体育用品制造业短板;程晖[13]在采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负责人时,政府相关负责人指出要以规划、政策、改革、投资为抓手,提出全面补齐健身休闲产业的短板,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
受到上述研究的启发,本研究在剖析补短板视角下体育产业发展内在诉求的基础上,探寻体育产业发展短板的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解析补齐体育产业发展短板的路径,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14]。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作为幸福产业的组成部分[15],发挥体育产业在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具有积极意义。(1)通过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业态,具有辐射范围广、需求收入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等优势和特点,现已具备成为体育主导产业的潜力[16],通过推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不断满足大众体育需求。(2)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培育多元化体育市场主体,积极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规范体育市场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满足大众消费结构升级需要。(3)通过促进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推动冰雪、户外、山地、航空等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满足大众多样化需要。通过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等,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助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补短板是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结合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5]。通过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补齐体育产业发展的短板,有利于提高体育供给质量、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等,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1)通过补短板,提高体育供给质量,适应大众需求变化。当前,我国体育消费结构已由实物型体育消费向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转变。在此背景下,提高体育供给质量和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增加中高端体育用品业供给、增加多样化全民健身活动供给、增加体育赛事供给质量等,全面补齐体育产业发展短板,不断满足大众体育需要。(2)通过补短板,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能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16]。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等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中的比重还不高,通过补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的短板,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3)通过补短板,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体育产业具有辐射范围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等特点,但目前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体制机制、政策保障还没有有效形成,通过补短板,促进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居民消费支出已由原有的物质型为主的消费转化为精神层面为主的消费。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幸福产业,通过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在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体育产业在改善民生方面。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竞赛表演业能够快速发展,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能够有效满足大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改善人民参与体育方式,提升观赏性和参与性消费水平。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健身休闲业能够快速发展,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全民健身“三纳入”等便民惠民政策稳步推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稳步提升(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33.9%[17];国发〔2014〕46号文指出,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体育用品制造业能够快速发展,不断增强装备制造研发能力,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更好提供满足大众需要的体育产品。(2)体育产业在增加就业方面。2016年,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为440万人;到2020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数据来源《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提升。可以认为,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对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积极适应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涵多个维度,宏观层面需要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保障;中观层面需要运动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微观层面需要体育产业的空间扩容、内容创新、运营升级。补体育产业发展短板,有利于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1)补政策短板,完善体育产业政策。通过补体育产业的水电、价格、税费等政策,提供体育产业更好的发展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体育产业政策一般包括体育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等[18]。补政策短板,还需完善体育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等,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补运动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不足的短板。运动项目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加快发展运动项目产业有利于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19]。当前,我国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普遍存在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如我国的篮球运动项目、足球运动项目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多个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政策文件,如马拉松运动、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对补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短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补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内容”短板,提升市场运营效率。通过开拓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空间;通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创新,从消费需求升级和产业融合视角创新体育产业发展内容,打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内容+运营”模式,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体育产业规模不大与结构不合理并存的短板,制约体育有效供给,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体育产业规模不大。(1)从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比较的视角看,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7 811亿元,占当年GDP的1%[2]。而2017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7 21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3%;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 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3-4]。比较发现,旅游产业增加值是体育产业增加值的4.76倍,文化产业增加值是体育产业增加值的4.45倍,差距较大。同时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也相对较低,表现在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强。(2)从中国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比较的视角看。以美国为例,201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4 984亿美元,占全球总规模的33.2%,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大约占GDP的1%~3%[16,20]。进一步折射出我国体育产业规模还不大。
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推动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协调、快速发展[21]。(1)体育主导产业没有有效发挥作用。体育主导产业是对体育产业发展有较大拉动作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辐射范围强、需求收入弹性大等特点,确立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为体育主导产业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现实要求[21]。而当前我国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的总规模、增加值相对较小,2017年数据显示,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分别占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的3.7%和4.5%[2],体育主导产业的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出来。(2)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比例不合理。世界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比例为7:3,而我国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比例为3:7,恰恰相反[22]。我国是体育用品制造强国,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不是降低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规模,而是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共同发力[22],以做大体育产业规模、做优体育产业结构。
运动项目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当前需要更新体育理念,强化产业思维、产业意识和产业责任,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协同发展[23]。目前,运动项目产业存在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并存的短板,不利于提高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一定程度上制约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运动项目产业发展不平衡。追溯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演进历程,可从1992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确立了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改革方向。经过20多年的运动项目市场化、职业化改革,呈现出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足球、篮球项目发展水平较好,而武术、体操等大部分运动项目的市场化发展滞后,反映出不同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加之,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体育消费水平差距较大,进一步导致区域运动项目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存在。
运动项目产业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国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滞后、内生动力不足、产业链不清晰、赛事体系不完善等。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运动项目产业的高效、充分发展[24]。运动项目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本质和核心[19]。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多项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规划,如《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为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而目前,国内的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围绕运动项目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24]。通过推动运动项目产业高质量发展,补齐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短板,不断丰富体育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要。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短板,不利于改善民生和增加就业,也不利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
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体育市场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体育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18]。当前,体育市场多元主体尚未形成、体育社会组织相对薄弱等,制约体育市场主体活力。(1)体育市场多元主体尚未形成。从体育产业市场内部看,以职业体育赛事为主的竞赛表演业市场规模相对较大,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体育用品制造业市场的行业集中度不高,中低端体育产品充斥着市场,难以有效满足大众体育需求;健身休闲业市场整体规模不大,健身休闲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有待进一步拓展。从体育企业角度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相对缺乏,体育市场多元主体尚未形成。(2)体育社会组织相对较薄弱。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具有典型的“官民二重性”特点,在官方背景与民间组织双重角色的演绎下,体育社会组织难以有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构脱钩,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繁荣体育市场。
体育有效供给不足。在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供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体育产品与服务,需要大力推进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16]。从国际通行的惯例角度看,体育大体可以分为2大类,即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就是以健身休闲为主的参与性体育和以竞赛表演为主的观赏性体育[25]。而当前,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制约提供体育有效供给。(1)健身休闲业发展水平偏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2017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总规模为581.3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比重为2.6%;体育健身休闲业增加值为254.9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2]。(2)竞赛表演业发展水平偏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2017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总规模为231.4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比重为1.1%;体育竞赛表演业增加值为91.2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2]。可以看出,作为体育主导产业的2大形态(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水平较低,制约提供体育有效供给。
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是保障体育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16]。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保障。随着国发〔2014〕46号文的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层面的多项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但省市县的相关政策规划还是一个空白[26]。整体来看,宏观层面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以及微观层面的体育产业税费、价格、土地、水电等政策实施手段亟需进一步完善,且相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到实处。
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一般包括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等[18]。从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看,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和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为推进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目前,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存在着发展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1]。当前,亟需补体育产业结构不完善的短板,夯实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从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看,我国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还不强,体育产业反垄断政策、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等还不完善,亟需完善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优化体育市场结构、规范体育市场行为、提升体育市场绩效。从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看,目前体育产业政策关于推进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还相对不多,体育产业布局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体育产业政策落地性不强。体育产业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关键问题是税收政策、水电价格、金融保障支持、安保成本等[26]。如以健身培训业为例,其外部财务压力来自3方面:(1)用人成本、租金成本和税负成本;(2)体育健身培训业属于轻资产、服务性行业,融资难、融资贵,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都比较困难;(3)整体的税负水平偏高,没有享受太多税收优惠。整体看,作为带有公益性质的体育健身培训业并没有享受到实质性的税收、水电成本的优惠,无论是用水用电,还是社保、所得税,都是按照商业标准来扣除,无形中加重了企业负担[27]。体育主管部门需要联合多部门,积极开展体育产业专项行业督查,积极落实国发〔2014〕46号文关于“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等政策,增强体育产业政策的落地性。
体育产业管理是以体育产业为核心,以规范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为目标[28]。而体育产业管理体制,通常是指体育产业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种组织形式结合成为有机整体,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的目的与手段[28-29]。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以行政指令来管理体育事业,这一时期国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体育产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较低;从1992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体育产业开始积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探索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体育产业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国发〔2014〕46号文件的出台,近年来体育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对完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目前,存在着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出现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权限划分不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放管服”改革执行力度不够,政府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的职能重心失位问题,需要转变行政思维方式,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强化体育赛事活动的赛中赛后监管和服务职能,创新体育产业管理方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2)体育产业机构设置不合理。当前,省市层面的运动项目协会与运动管理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架构依然普遍存在,运动管理中心行使着审批、运营、管理的多重职能,运动项目协会尚未摆脱行政部门管理的束缚,制约运动项目产业的市场化发展。(3)体育产业权限划分不清。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一般包括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结合型3种[29]。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但目前,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等现象,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权限划分不清,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决定了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活力[28]。探寻我国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从追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脉络开始剖析。(1)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机制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型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其运行机制主要依靠国家行政指令的单一推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事业开始积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行了沿着产业化、市场化方向的持续改革。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事业运行机制,其特点是一切体育活动由国家包办、计划运作、只注重投入不注重产出、只强调社会效益不强调经济效益,体育产业尚未发展起来,运行机制还无从谈起。(2)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机制看。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家层面进行了从体育事业向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探索,原国家体委对体育场馆提出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要求,由于受到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一阶段的体育经营创收较弱,主要停留在“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层面[29]。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不断探索体育产业化发展,这一阶段体育的产业性质与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其运行机制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体育市场力量还相对薄弱。(3)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机制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合理归位,推动体育产业的良性运行。经过了20多年的体育市场化改革,政府部门演变为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的管理者和推动者[30],双重身份的交互影响,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总体上看,我国体育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体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刚刚起步,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制约体育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不强的重要因素[16]。从大的方面分类,体育活动可以分为健身休闲活动和竞赛表演活动,我国体育产业可以概括为健身休闲产业与竞赛表演产业2大产业链的产业体系[25]。在国发〔2014〕46号文件出台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主要围绕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2大形态,引导体育产业整体发展。当前,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健身休闲产业和竞赛表演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1)健身休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规模是衡量产业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21]。从整体看,2017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总规模、增加值,以及占体育产业中的比重都偏低[2],可以认为健身休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但普遍存在产业规模不大、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健身休闲产业的市场化发展。(2)竞赛表演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从竞赛表演产业的发展规模看,2017年竞赛表演活动的总规模和增加值,以及占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也较低[2]。当前,我国只有篮球、足球等少数运动项目走向职业化发展道路,大部分运动项目没有形成职业市场。以职业化发展较好的美国为例,美国有20个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市场,高水平竞赛的职业队伍多达上百支[25]。而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比较低,体现在无论是运动项目数量、队伍数量,还是市场的成熟度都比较低[25],制约了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发展。
体育市场主体,是体育商品与劳务买卖交易的双方,即体育市场的供给者和需求者[18]。体育市场主体对于体育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体育市场主体数目的多少决定了体育市场规模的大小[18]。在一定程度上,体育市场规模的大小与体育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呈正相关,即市场规模越大,体育市场竞争越激烈,催生出体育市场分工越精细,进而形成多样化的体育市场[18]。《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体育市场主体的发展与成熟程度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21]。当前,我国体育市场多元主体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体育骨干企业不多、体育中小微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趋于同质化、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不强等。(1)体育骨干企业不多。从当前体育市场发展看,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相对不多,具有市场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较少[31]。对一个品牌来说,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和理念,品牌的情感力量根植于价值观,好品牌能和消费者建立起共享价值观的关系[31]。国产运动品牌与欧美国家一线的品牌差距主要体现在长期的品牌价值,即当前我国体育市场具有品牌价值的骨干企业不多,骨干企业对体育市场的引领示范作用不强,制约体育市场主体活力[31]。(2)体育中小微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趋于同质化。中小微企业是影响体育市场主体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18]。随着国家层面政策利好文件的相继出台,以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量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市场,但体育中小微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不足,特色经营、特色产品、特色服务相对欠缺,不利于体育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3)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不强。受到我国长期体育体制的影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存在着典型的“官民二重性”特点,体育社会组织尚未完全脱离行政部门的束缚,尚未建立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体育社会组织市场化活力不强,制约体育市场主体活力。
通过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处理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补体育产业规模不大与结构不合理的短板,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16,21]。(1)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增加体育市场有效供给,以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的双重助推下,大众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优化体育供给结构需要加快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培训教育等服务行业,不断满足大众的健身、休闲、娱乐等需求;优化体育供给结构,需要补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短板,如对于中低端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需进一步深化体育用品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加大装备制造研发、打造品牌、促其转型升级,积极适应需求变化。(2)处理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增强体育市场活力,以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2个基本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32]。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体育消费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通过积极推进落实“十大扩消费行动”,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以创新供给促进需求扩展。(3)发挥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市场机制的作用,提供体育有效供给,以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体育产业进行引导、监督、调控,规范体育市场环境;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为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体育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扩大体育市场规模,以补体育产业规模不大与结构不合理的短板,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运动项目产业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补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短板,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1)加快制定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规划[23]。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已经联合多部委相继制定了山地户外运动、马拉松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为各个运动项目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保障。通过对已有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规划的进一步落实,并研制适宜于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运动项目,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2)加快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建立冰雪运动、体育旅游等特色小镇;通过建立兼具运动休闲、体育商业、体育科创、体育科研等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园区;通过建立适宜于不同群众、不同消费层次的体育综合体,带动体育消费升级;通过建立体育基础设施完备、体育资源丰富的运动项目基地,积极培育运动项目产业发展。(3)加快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通过“体育+”和“+体育”,促进运动项目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如推进健身休闲项目、竞赛表演项目融入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等,提升健身休闲项目和竞赛表演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水平,拓宽健身休闲项目和竞赛表演项目的产业链,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4)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加快转变行政思维,在取消群众性赛事和商业性赛事的审批权后,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服务职能,制定马拉松运动、冰雪运动、户外运动等项目的行业标准,促进体育市场规范有序发展。(5)加快培养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为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6)用产业的思维发展运动项目。通过转变思维方式,用产业的思维发展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发展[23],以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般认为,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由多个不同体育市场所决定[30]。通过扶持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具有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等,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地位,补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1)培育体育产业市场消费主体。紧紧围绕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现实要求,建立健全各级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全民健身服务站,充分发挥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对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作用,逐渐建立体育产业市场消费主体。(2)支持体育经纪服务业发展。对于从事体育经纪服务活动的体育中介机构或组织,须取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从业资格证。鼓励创办具有规范化、专业化的体育中介服务机构或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体育市场中的积极作用,培育多元体育市场主体。(3)加大农村体育市场开放力度。当前,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仍处于不均等化状态,这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有一定关系。通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协调好体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加大农村体育市场开放力度,缩小城乡体育发展差距,以更好地培育农村体育市场。(4)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在体育市场中的积极作用。在多重政策利好助推下,加快补齐短板,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地位,开发体育产业市场,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以提供体育有效供给,满足大众体育需求,助力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政策一般包括体育产业结构、组织、布局等政策[18,29]。补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与落地性不强的短板,需要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等,以及健全工作机制和加强督查落实。(1)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一般包括体育主导产业政策、体育重点发展产业政策等[18],如体育主导产业政策是制定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的的产业政策。(2)完善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需要围绕体育市场结构、行为、绩效3个方面展开。体育产业组织政策就是制定为了达到理想的市场绩效,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以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化发展的政策[18]。如比较典型的体育产业反垄断豁免政策,其具有限制运动员的自由转会权、维护联赛的稳定性等特征,为职业体育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3)完善体育产业布局政策。体育产业布局政策,是根据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地域体育产业发展特点,对体育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政策[18]。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域特色体育产业,如西部地区可以结合民间民俗(如传统体育项目)、优势资源(如旅游等)发展体育产业,合理规划布局体育资源;并结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3大城市群,规划体育产业发展,为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4)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督查落实。可以借鉴全民健身“三纳入”政策,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各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健全督查落实机制,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强化政策落实。
在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补齐体育产业发展短板,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民生和增加就业、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诉求,文章在探析体育产业发展短板的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解构体育产业发展的“补短板”路径。提出,从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发展、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地位、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等方面,补体育产业规模不大与结构不合理的短板、补运动项目产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短板、补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补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与落地性不强的短板,以助力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