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颖颖
【摘要】随着部编本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占比明显提升。这让古诗文的学与教成为当下热点。如何利用部编本教材教好古诗文成为语文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初步探讨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五官争功》为例浅谈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部编本;教学策略;古诗文
随着部编本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占比明显提升。尤其是大量优秀的古诗文篇目进入小学课本,让古诗文的学与教成为当下热点。学好优秀古诗文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部编本小学教材中一共编排了132篇古诗文[1],以古诗词和文言文为主要内容。
但是在古诗文的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对古诗文学习存在抵触情绪,原本富有趣味的古诗文课堂,学生并不能乐享其中。据笔者近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不高有以下三个原因:1.教师过于注重知识学习,忽略情境体验;2.古诗文生僻字多;3.古诗文与现代生活代沟大,无法产生感情共鸣。
本文尝试以小古文《五官争功》的教学为案例,初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乐学小古文,乐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乐趣中积累,在乐趣中提高语文素养。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有何功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一、创设情境,让学习自然发生
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文,这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到乐趣。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是小学生,注重创设情境的趣味性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创设了两种不同的趣味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游戏导入,先声夺人
古文中有很多趣味语言现象,让学生感到汉语的优雅和精妙。但古文距离小学生比较遥远,因此在课堂之初,笔者设计“画鼻子”游戏作为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人脸上都有五官,他们的位置不同,分工也不相同,他们今天就为谁最有用争吵了起来……”
在上述教学中,以游戏导入,围绕“五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悟,在体悟中生疑。教师基于小古文教材的趣味性和浅显易懂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采取了游戏这种极为简单的导入方式,以学定教,让学生参与到小古文的学习中。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小古文之初就能感受到文言的乐趣,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二)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教学中运用表演的方式,结合《五官争功》文本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小古文创设的情境,体会不同角色的独特魅力和性格特点,从而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发现小古文的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组,分别扮演“口”“鼻”“眼”“眉”,交流揣摩各个角色的语言和心理。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表情和肢体语言,力求让角色生动活泼。在评价时,可进行小组轮流展示观摩,评出“最佳表演奖”。
这样的教学环节打破了常规的逐句翻译、逐段解释,将学生从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中解放出来,发挥了学生主动理解文本的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和古诗文深度接触中体会到了无穷的快乐,在感受到古诗文无限魅力的同时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以读促学,感悟声韵之美
(一)指导诵读,让书声飘满课堂
书声琅琅是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要素。朱自清认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半在声音里。课文尚且如此,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古典文化,更需要我们反复吟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小古文的文化内涵。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小古文怎么学?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诵读的指导。阅读小古文时要流畅,断句正确。在小古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非“之”字莫属。教师应教会学生认识“之”字的不同属性和用法,作介词“的”时,一般出现在句子中间,朗读时要读得轻些;作为动词“去,往”时,则读得略重;作为代词时,一般出现在句尾,音可以读得长些。
读文言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在书声琅琅中寻找乐趣。《五官争功》文本中,笔者带领学生了解五官的具体器官后,再边读边赏,引导学生读好每个角色的话,然后问:“这里还少了一位——耳,耳会怎么說?”对能说出古诗文音韵味道的学生多多表扬。最后笔者抛出疑团:“故事还没结束,到底谁的作用最大呢?”学生自然用文言说出了要相互合作、齐心协力的中心思想。
在教学《五官争功》时,笔者抛开字斟句酌地对每个字词进行解释,而是先抛出问题:“谁来扮演‘口,揣摩‘口的语气,比比看谁读得像?”学生们跃跃欲试。原文“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这句话学生读流利读通顺,难度不大,但引导学生揣摩“口”的语气需要一点技巧。
(二)逐层深入,体悟言外之意
宋代小说家罗烨撰写的《醉翁谈录》中有一篇以“五官”为题材的文章,文中有句话这样写道:“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吾上?”——这里出现“居吾上”一词,在《五官争功》这篇小古文里用的却是“居上我”一词,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很快发现其中的奥秘——“居上我”是“赶上我”的含义,和成语“后来居上”的意思相近,带有一种傲慢的质问。引导学生读出傲慢,这篇小古文的诵读要领也就基本掌握了。
用同样的方法领悟“唯我当先”中的“先”字表示第一,表现出“眼”更加傲慢的姿态。在教学过程中,不必生硬地让学生解释每个字的意思,而是通过诵读,用神态、语调来解读。
三、古今纵横,乐有所获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中国语言文字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语言文字的变化中,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究,单双音节便是其中之一。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学生亲近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字字斟酌,感悟豐富内涵
比如,“霁”这个字表示“雨过天晴”的意思,从古汉语中的单音节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多音节词。再比如古汉语中的“荃”用现代汉语解释为“鱼竿”,古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笠”意为“帽子”。这样单音节的例子还有很多。
《五官争功》中的“口”“鼻”“眼”都是单音节字。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更多的用“嘴巴”“鼻子”“眼睛”来表达相应的意思。这是学习这篇小古文时的一个要点。
(二)古今异同,萌芽深度学习
在教学中,笔者出示“口与鼻争高下”,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用嘴巴、鼻子?”其实,在质疑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经隐约地感觉到这是古汉语的一个特色。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最主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探究,从熟知的古诗句、熟悉的历史人物姓名入手,感悟古汉语中单音节字占优势,近古汉语从唐、五代开始,出现了单音节词转向复音节词的趋势。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积极调动所积累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古诗词,从而在惊喜中得出结论。笔者在学生主动得出结论后,出示张书岩的《单双名问题考察》表格,对“二十五史”中出现的所有姓名进行了分类,得出了演变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环节,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乐趣中,学生加深了对单音节字的理解,也促成了深度学习。
如何为学生打开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大门?个人认为,学生能从中感到乐趣是最关键的因素。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乐于求知,在书声琅琅中乐于诵读,最终达到古今纵横乐有所获,正可谓“有心栽花巧设计,无心插柳有生成”。这样的语文课堂,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他们欢快地学习,兴趣盎然地聆听,兴致勃勃地谈论,自信满满地下笔。
【参考文献】
[1]杨伟.尊重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8(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