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平
摘 要 统编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比例的文言文。要用好文言文教材,我们需要读懂其中的“助练系统”,明辨“学力导向”,采用“三抓策略”。如此,才能让小学生感受到“语辞世界”的简韵精妙。
关键词 编排体系 教学指向 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作为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统编语文教材率先做出了导向——加强文言文教学。本文就以统编语文三年级文言文教材为例,谈一谈小学阶段如何给学生以适切的文言文教学。
一、“助练系统”: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编排体系
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以下简称教材)的课程结构可以理解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超大单元设计。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化身为语文要素,散落在每一册的每一篇中。教材的编排从三年级的单篇(每册)、短篇和“熟”篇开始,逐步向多篇、篇幅较长和陌生化过渡。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的编排。将教材三年级文言文篇目、单元导语及课后练习罗列出来(表1),不难发现,开篇放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选择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故事《司马光》。有比较才有甄别,有了现代文《司马光砸缸》的阅读经验,学生初次接触不仅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还会因为新的挑战而增加阅读兴趣。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用的《守株待兔》,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寓言故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两篇选文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学生初读可以借助注释,还能结合原有的阅读经验进行猜读,减少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性障碍。两篇选文纵向对比看,篇幅逐渐增长,故事的情节性增加,阅读中对学生思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学力导向”: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教学指向
1.倡导诵读,意在玩味
教材的课后练习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强调朗读,其次是背诵。朗读和背诵是两项有着本质区别的学习活动。朗读的要义是“得其滋味”。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中年级文言文的朗读更侧重于“玩”,侧重于“味”,侧重于“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是语言的一种记忆和积累,应该基于“趣读”基础之上,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不需要延伸到“默写出”。
2.强化阅读策略,意在导引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文言文的阅读首先在于语意的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研读文本是《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文言文阅读策略。注释中选择的字词颇具匠心:或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字词,或是特殊用法,或是古今差异较大的文言词汇,体现了教材字词教学的重难点指向。解决了这些阅读的“拦路虎”之后,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就不成问题了。
(2)凭借注释,讲述故事。文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凝练,跳跃性强,作品中往往一字或一词就蕴含着丰富的画面。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融合与还原?教材课后练习中的“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用自己的话”暗示教学中对重要字词解析即可,不必逐字逐句地直译,“讲讲这个故事”则要求学生调动原有阅读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将简洁凝练的短故事读成具体生动的“长”故事。
3.注重思维训练,意在素养
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选文或体现人物智慧,或表现人物美德,言志载道,加之文言文独特的表达范式——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要想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所传递的“道”以及作者行文的智慧,课堂教学就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培养。这一点在三年级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明确要求,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犯了什么错误?”
三、“三抓策略”: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教学建议
1.抓诵读,铺设文言文学习的多级台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设计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读”是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
(1)整体关照——读“顺”。首先字音要读正确,其次词句之间停顿要正确。文言文的正确断句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以及自身的语感。《司马光》一课的课后练习1要求学生“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读“顺”提供示范。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司马光砸缸》进行参照比较,就能够在文意的理解中初步了解文言断句的基本规律。
(2)解难释疑——读“懂”。文言主要表现在用词和语法两个方面。如《司马光》中的“戏于庭”现在说“在庭院中玩”,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意理解发现文言文特殊的语法现象——倒装。此外,文言文的预习中,学生势必会发现个人理解有困难的文言字词、语句。教师可以利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先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决。之后,再将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交班级,师生共同讨论解疑。此外,教师还要就学生未加关注的文言现象直接提出,如《守株待兔》中“而”的不同用法和词义等,引导学生探讨、归纳、整理。
(3)创设情境——读“好”。“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2]我们要从哪里进去呢?还是要回到“文本”的解读当中来。《守株待兔》课后练习2要求“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就是指向于学生的思维力训练。学生只有亲临故事的现场,才能明白“而身为宋国笑”的原因。因此,抓住文本中的“耕者”体会田间劳作的辛苦,抓住“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体会意外之财获得的惊喜,抓住“冀复得兔”体会农夫想不劳而获的心理,引导学生对人物行为、语言及内心活动进行还原,明白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抓关键,落实文言文学习的重要训练
小学生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是对古代常用词汇的常用意义知之甚少,恰恰是此类常用词汇的常用意义阻碍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内容的正确把握。因此,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是学习文言。
(1)抓古今差异处。教材的每一篇文言文都配有注释。所选的字词大部分是此篇课文文意理解的关键处,也是教材要求掌握的古今差异较大的字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时机,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迁移等方式予以提醒、指导和强化。有的字词注释中已经明确标注出意思。例如,《守株待兔》中“田中有株”中的“株”和“释其耒”的“耒”。由于意思的表述偏于书面化,学生依然无法真正理解。教师要抓住这两个陌生的字,巧妙地借助插图进行形象化的理解。还有一类字词,虽然古今差异较大,但是教材没有对其进行注释。如《司马光》中的“众皆弃去”“水迸”,《守株待兔》中的“而身为宋国笑”等。这类字词貌似浅显实则并不浅显,因此学生的理解或是有困难或是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类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加以解决。这些“点”也应该成为教师课堂关注的重点对象,要为学生的正确理解、辨析提供路径。
(2)抓炼字炼句处。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凝练性。很多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呈现。如何让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理解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并掌握其解词的方法呢?教师可以从古今差异不大的关键性词入手,让学生学习理解单音节词的方式——扩词法。如《司马光》的“群儿戏于庭”,注释中注明“庭”就是庭院,“光持石击瓮破之”,“光”即司马光。当然,扩词也不是随意进行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选用符合当前语境的词语。
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文言字词与学生以往接触过的成语做对照,也是理解单音节词很有效的办法。例如兔走触株中的“走”,可以结合成语走马观花教学。
(3)抓反复出现处。这里所说的“反复出现”就是小学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它们大多不止一个意思,而字义往往又受时代限制,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字词。某些反复出现的词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意和思想,学生不能光浅表地知道,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来具体感受。如《司马光》中反复出现的“儿”,《守株待兔》中反复出现的连词“而”,这些都需要联系上下文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学习初始阶段,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罗列出示义项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
3.抓文化,传承文言文学习的民族基因
文言文立体呈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暗含着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方式。“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3]语文学科文言文学习传承的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文化的教育”。
(1)由炼字炼句处感受情意和思想。伊格尔顿指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語言组织”。从语言表达范式上看,文言具备独特的古代书面语特征,对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特别性和陌生化,但它却是文言文最核心的是“文化”和“文学”部分。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意和思想,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具体感受。如《守株待兔》中“冀复得兔”中的“冀”,就需要想象农夫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如果不充分想象农夫当时的想法和做法,下文的“而身为宋国笑”的原因就难以深入地剖析出来。此类文章反映了当时先秦说理文摆事实、讲道理的思维方式,也透露出韩非子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思想——与时俱进。
(2)由文章体式体味文化。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征、特点来开发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是什么就教什么”。比如《守株待兔》作为寓言故事,要求学生读懂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司马光》是一个人物故事,就要求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文言文教学要结合它本身的文体特征,释放它所蕴含的现代价值。这种价值在于树立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一种精神,熏陶一种情怀,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启发,得到一种力量,发扬一种精神,传承一类文化。
文言文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其简约之美、韵律之美、哲思之美、笔法之美是永远盛开的茉莉花。我们从文化的高度加以解读,落实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童志斌.在文本“语辞世界”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荣生.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