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璇 孔凡哲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的地位得到澄明,学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迎来新的局面。探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不仅利于活动课程评价内容的完善,也利于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校评估指标的补充。对此,构建有效监督的生态环境,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反思表达的方法,不失为有效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获得感 学生获得感
当前,关于“获得感”的研究成果多立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较少有学者关注到教育中来,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而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学生的获得感对于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更具说服力,理应加以重视。正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又是与学科课程具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课程,笔者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探讨教育领域中学生获得感的焦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的意蕴阐释
笔者根据辞书中关于“获得感”的释义,并结合2017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下称“《指导纲要》”)的内容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界定为: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过程中,通过探究、服务、制作和体验等方式,获得正面的活动感受,由此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的意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
顾名思义,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是以“获得”为取向的,获得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其中扮演组织、引导与辅助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之一。《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处于同等的地位。但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学科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在许多中小学仍然以教师传授为主流,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远远低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因而,此处笔者姑且将学科课程的取向称为教师传授取向,相比之下,综合实践活动则以学生获得为取向,注重教育对象参与活动的感受,以经验、能力的获得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十分讲求参与活动的过程,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是真实的、具体的,教育对象是能够身处其中的。纵观中小学的学科课程,知识在书本中,身体在教室里,学生在狭窄的空间里抽象地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而非通过直接接触来认识,难以充分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仅依靠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智慧,抽象地学习综合知识,何谈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与感受呢?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挖掘具有教育意味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力图通过学生参与系列实践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以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素养。在活动中谈体验,在体验中谈获得,教育对象只有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的获得感才是真实的,带有个人情感的才是学生个体发展真正需要的。
与传统课程仅关注学生分数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更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与活动前后的成长变化。学生的活动体验与内心感受是综合实践活动质量高低的真实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所在。同时,学生活动前后的变化也是考量综合实践活动的依据之一,主要体现在思想变化与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此处以《指导纲要》中3-6年级考察探究活动推荐主题《生活垃圾的研究》加以说明。笔者认为,本主题的设计考虑到了生活垃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该阶段学生对于生活垃圾的了解尚不够全面的现实状况,意图通过观察、调查与访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垃圾的类型与危害,唤起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对生态环境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参与此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双重变化。
二、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的时代价值
1.作为活动课程评价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亦即活动课程,学生个体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与感悟也应当成为课程评价的内容,作为评价这门课程质量水平的重要观察点。
将“获得感”一词使用到课程评价中是符合多元评价要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一种质性评价。在考察学生的获得感时,需要运用描述的方法,站在活动参与者的立场,以参与者描述的个人对活动的感受以及活动对自身的影响为依据,对课程进行评价较为全面。进一步说,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的提出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是十分适切的,它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性质要求通过探究、服务、制作和体验的方式开展课程。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作为课程评价内容的补充,对于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指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这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不谋而合。社会实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对象在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的种种表现便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指导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明确,由此可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与其综合素质评价息息相关,关涉综合素质评价的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的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生客观填写活动记录单,以此作为参与活动的支撑材料,并记入个人综合素质档案,客观的活动事实是证明活动开展情况的必要依据,而是否加入学生的主观感受相关内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观的活动体验不仅能够洞察出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变化,也能够透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情况,成为学生活动写实记录的丰富与补充。因而,把握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将此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就显得尤为重要。
3.作为学校评估的指标
2018年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针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提出将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学校评估和教师考核[3],笔者认为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与学科课程并列的必修课程,其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决定着本门课程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将此课程作为已有德育、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六个监测科目的补充,推动教育质量监测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所获所得,应当成为衡量综合实践活动质量的关键一环,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地位更应当成为学校评估的重中之重。
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是学校评估的重要议题,是由“客观绩效评价方法”向“主观学生效益评价方法”转变的重要体现[4],也是突破以往偏重学校硬性的评价指标、转变忽视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学生的主观感受作为学校评估的指标,不仅是满足质性评价的使用要求,也能从综合实践活动中感知学生的前后变化,对于考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十分重要。
三、获得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提升路径
1.构建有效监督的生态环境,避免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学校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它的支持与保障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的强大力量。学校在意识层面的重视是教育实践种种举措的有力支持,充分重视和认识这门课程的地位与价值,有助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的提高。同时,有效监督活动的质量是学校统筹课程改革、实现学生“做有所获”的一大保障,活动本身的质量高低关系着学生的体验状态。因而,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心,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及时监督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保障学生高品质的活动体验,提升其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
2.提升教師专业能力,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质量
参与高品质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活动获得感的源泉,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辅助下,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接触自然,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和自然空间里亲身体验、探索实践,学生获得正面的活动体验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息息相关。相比之下,不讲求质量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较小,难以达成《指导纲要》提出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课程目标。反之,立足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设计和组织高品质的综合实践活动,把握好此二者,即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是提升学生活动获得感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助者,其承担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研究学生、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关系着学生活动获得感的高低。
研究学生是发现学生需要的有效途径,为提升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所获所得,应当全面地观察和研究学生,并以学生实际需要为逻辑起点,只有设计的主题活动与学生发展需要相契合,才会有学生获得感存在的可能。在设计方向明确的活动之后,组织活动的质量越高、效果越好,学生的活动获得感也就越强烈,但通常而言,组织活动的过程与预期的活动设计总会存在一定差距,这个差距直接受组织活动的教师影响。一方面,教师应依照预设方案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活动的正面影响,实现价值体认等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求活动的生成更重于活动的预设。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还善于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从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发现生成性目标并顺势引导。因而,教师只有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活动,并以活动预设为蓝本,灵活调整活动目标与过程的综合能力,才能通过活动最大程度地影响学生,提升其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
3.重视学生发展潜力,引导其学会反思表达方法
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学生本身是关键,作为活动参与者,学生的反思能力、表达能力十分重要。但是,未经过系统训练的大部分中低年级学生难以准确、顺畅地表述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所获所感,对反观自身的变化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首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学会采用反思回溯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准确表达参与活动的真情实感的能力。
反思法是对过去的心理和行为作出回忆和反想,对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而言主要是反思活动情况,以及自己的活动表现和内心状态等[5]。学生学会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回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及自身深处综合实践活动之中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心对活动的体悟。那么,语言与文字作为传达内心所思的载体,合理的表达能够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的程度高低,学会写反思日记,学会与他人分享活动感受,所形成的文字资料也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评估的辅助材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2017-09-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412/181667.html,2014-12-10.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EB/OL]. http://www.eachina.org.cn/shtml/4/news/201807/1749.shtml,2018-07-25.
[4] 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
[5] 王中平.心灵的潜能 心平健康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