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波
摘 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方向。要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学校体育该如何在学校教育的体系中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怎样的学校体育才是更适宜学生发展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和西方体育教育理念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试将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中的育人理想与育人目标移植到学校体育之中,确立“立德树人”的学校体育理念,构建学校体育“君子人格”的养成模式。
关键词: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 儒家教育 君子人格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079-02
1 体育教育“育人”功能的历史追问
1.1 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育人思想
其一,“为人之道”的传统儒家育人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一步步确立了其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地位。可以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1]儒家传统教育始终是围绕为人之道,即“怎么做人”进行的。教育是立国之本,为人之道是教育之本,怀仁知礼是人之根本[2]。我国古代教育内容基本上都是与‘礼相符的道德规范,有学问的人一定是知‘礼的人[3]传统儒家教育理念中对人如何“成人”的教育是具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与设想的,孔子所提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中就明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此六项。“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可见,传统儒家教育培养的君子不仅仅是满腹经纶,更应是体格强健的。
其二,传统儒家教育“成人之学”促使了国民完善人格之养成。
于伟在《儒家的濡化与国民性问题再思》一文中提出了儒家伦理的三重架构,认为传统儒家教育对国民“为人之道”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4]。首先,对初始人性的不成熟状态进行规范与制约。《荀子·性恶》篇中对初始人性的规范与制约早有论述,认为人虽天生“固无礼义”,但可通过“强学”和“思虑”来加以约束。其次,确定明确可践行的伦理人格目标——君子教育,并提供可操作的路径——明礼、习礼、执礼。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两类:圣人和君子[5]。最后,自觉主动“成人”,即完善养成“君子人格”。这一先秦儒家传统教育的三重架构体系便成了一种代际之间不断言传身教至今的文化传递与延续。在从初始人性到完善人格养成的过程中,“礼”的教化与育化作用为“成人”教育奠定了基础,稳实了其最终理想的人格塑造。
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的著名论述——“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6]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应该是对学校体育目标最为明确的定位,也是对受教育者完善人格的养成最为全面的把握。
1.2 西方体育思想对育人功能的彰显
“健全的精神寄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是西方流传颇广的有关身心关系的至理名言。西方体育史研究表明,古希腊人很早就产生了重视体育的思想,他们把从事体育锻炼视为通向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善”的一条重要的途径[7]。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就认为体育运动(跑步)是使人聪明的前提。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以便他长得既聪慧又有理性,能干活,能办事,能跑,能叫,能不停地活动,能凭他的精力做人,能凭他的理性做人。”[8]英国伊顿公学非常重视体育对学生的全面影响,并发出:“运动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伊顿公学每周体育课时达23h左右,几乎与文化课时(31h)平分秋色,每一学生基本每天中的半天都在参与体育运动[9]。我们可以从伊顿公学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看出伊顿公学注重的是体育背后的精神塑造,是体育对人格的教育,是以期通过体育使身体和精神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事实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父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宗旨正是在此——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 当代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困境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南京青奥会发表的演说中提到: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10]。在中国应试教育的桎梏之下,“唯分数论”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体育,常年来被高考制度的“边缘化”导致授课时间被大量占用,授课内容被肆意更改。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多的是被课业和习题所侵占。近年来,高考体育加试,中考体育分数提高等等政策表面上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应对体育测试,很多学生家长选择在考试前蜂拥而至体育辅导班,专门为测试项目加班加点的练习,可见,在分数诱惑的威力之下,体育成为了“应试教育”的衍生品。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应试教育余温未散,唯分数论思想仍旧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目标;其二,体育的价值及功能未能被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真正理解,人们眼中的学校体育还只是“玩耍课”,其深刻的育人功能未被挖掘和重视。
3 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现代化转型
3.1 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挖掘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由术入道:实现学校体育“成人之学”的育人目标。
学校体育应该注意不单单只是对运动技术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完善个体的全面发展,更重视从身体的素质增强到人格的完善塑造。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曾在《大学校长谈体育》中提及:在讨论树立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时,我们将把重点放在人格培养方面。因为体育教育忽视育人和人格的培养将是没有灵魂的教育[11]。学校体育要改革,要回归“育人”属性可以从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挖掘并吸取养分。儒家“六艺”之中“射”“御”是对受教育者身体的锻炼,然而却不仅仅停留在身体锻炼技术的掌握。我们要明确学校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锻炼手段, 而且要成为培养教育人的方式[12]。运动技能是学校體育的根本与主体,然而却不能忽视体育在学校教育系统内的隐含属性——育人。诚然,强调运动技能并没有过错,也没有问题,其问题在于当代学校体育轻视了自身的价值,导致育人功能在体育教育中所应具有的灵魂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认知,最终造成对学校体育本体认识的偏颇。
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所言,体育在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应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促进人的自然属性;二是培养社会属性,包括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等品质。南京青奥会“不设奖牌榜,享受体育快乐”彰显“体育回归教育”的意义。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挖掘,给我们以启示:学校体育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不能简单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要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全面地实现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学校体育要“由术入道”,要由重技能向重文化转变;要由单一的锻炼身体素质向培育“君子人格”回归。
3.2 构建学校体育“君子人格”的养成模式
立德树人:实现学校体育对“君子人格”的培育。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以运动的普及为原则,是以运动为手段,并借助竞技活动与运动会,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13]。全面发展绝不等于育德+育智+育体+育美,如果各科以自己的一面为唯一目的,如体育只育体,德育只育德,智育只育智,美育只育美,那么即便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不可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试将学校体育与儒家“成人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首先对受教育者从基本“礼制”入手,进行规范与约束;其次,形成“仁”“义”观念,完善其社会属性激活体育对人的“社会性”培养的功能;第三,逐渐完善“君子人格”。
4 结语
本文在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与借鉴之后,希望提出适合于学校体育发展改进与完善的建议。在对儒家教育“为人之道”和“成人之学”的教育目标与理想的重读以及“君子人格”养成的模式重读与分析之后,根据学校体育的独特优势加以借鉴迁移,希望能够在强调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希望随着对学校体育“由术入道”的深入理解,学校体育“君子人格”养成模式的逐步完善等问题的不断研究与发现,能够为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 于伟.先秦儒家之“礼”与我国教育的教化功能[J].教育研究,2013(4):72.
[3] 于伟.儒家的濡化与国民性问题再思[J].教育研究,2016(6):95.
[4]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
[5] 李金龙.论中西传统体育基本思维方式的特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6]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
[7] 王旭烽.伊顿的体育精神[N].浙江日报,2012-07-30(21).
[8] 王集旻,王珏玢.让体育回归教育——来自巴赫的善意提醒[EB/OL].[2015-05-15].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4-08/20/c_126895078.htm.
[9] 杨贵仁.大学校长谈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3):76-78.
[11]律海涛,何叙.蔡元培体育教育思想与当代体育教育[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