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晟,郭芳婷,丁 铮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 福州 350000)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境的贾家村,距今已有1060余年历史。据《畬山贾氏族谱》记载,此地原系畲族聚落,有蓝、雷两姓族人定居,故称“畲山”;明洪武初年,贾季良自高安城南为逃避战乱迁居于此,逐渐发展成完全由贾氏家族居住的单一家族聚落,从此自称“畲山贾村”[1]。古村落作为赣北平原低丘防御性聚落代表保存至今,至今仍焕发活力,所以对其从宏观上的规地选址,到细部上的建筑营造布局,围绕其防御性功能展开研究讨论,揭示其屹立千年的秘密,颇具研究价值。
畬山贾家作为赣北地区传统宗姓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千百代聚落族人的保护与传承,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受到了儒家、道家、风水学等多重文化的影响,营建聚落空间环境的脉络在规划、建筑、装饰等方面均有体现。由于畲山贾家长期处于战乱频繁的环境中,聚落中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倒载干戈的思想亘古不变,祈求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是永恒的话题。祈求安定祥和的愿望愈发强烈,恰恰是支撑在部落族人各种根深蒂固的民风民俗与信奉的宗教信仰成为了其排除内心恐惧和焦虑的唯一途径。
在传统社会中部落人居环境普遍受到风水学观念的冲击,在赣北地区这种影响尤为深远,例如聚落族人习惯把古村落的方位选址,巷道的空间布局,建筑单体的规模形式都与福禄寿辰,祈安求福的安防理念联系起来,并自觉遵循维护。
就同样重视聚落风水选址的考量与防卫作用来说,畬山贾家选址严格遵循了传统风水学说中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空间营造模式:坐落于群山环抱之间,处于一个内敛型的小盆地,阁峰前峙,钧岭后堎,四周高而中间低,属四水归聚。背阴向阳,稳泉、庐泉两溪合抱村落东入肖江;后倚乌龙山、三台山重峦叠障绵延起伏;东有稳泉庐泉,西有珠山湖,可谓“藏风聚气”,风水颇佳,易守难攻[2]。贾家古村具藏风聚气的体现在于城楼与城门的修建,其在传统风水学中都具有考量表现出来(图1)。
图1 贾家古村入口处景观
随着宗教信仰与宗族文化的不断输入,更加激发了整个聚落族群集体认知与情绪共,人民在心理精神得到了大量慰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对这种非自然科学现象依赖愈发依赖,情绪也不断激化。贾家古村在其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整合多源宗教信仰,吸收接纳多种宗教文化,崇儒尚武,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与其同时村内大量兴修寺庙,修建了明月轩书院、皖月轩书院、贾家书院,贾家精武堂等建筑群,在满足族人信仰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如此形成了畬山贾家佛道儒三合一的特色文化。
宗祠既是聚落内进行宗族活动与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维系聚落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村民堆出一块土堆称之为“畲堆”,将其视为古村龙脉龙头所在地(图2)。每年村上男女老少都要到这里跪拜,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迎接本地“大王神”至贾氏宗祠供人朝拜,以祈求祖先庇佑。
聚落中庙宇位置的安排与物质防御紧密相关,譬如在进出村口处、街头巷尾等一些地段,在风水学的角度与物理防御体制都相对薄弱的区域,有效的设置祠堂庙宇起到了精神震慑作用,促使族人形成更强大的安全心理壁垒,增强心灵防御稳固性,在村口附近往往形成一定规模的庙宇建筑群会使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在聚落众多的庙宇中,以武庙显得尤其重要,其能自成防御体系,分布于聚落中防御相对薄弱的环节,以镇气口。
图2 十二生肖畬堆
细部构件是寄托着居民祈求平安赐福的美好心愿,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驱邪和调节气场的作用,它们存在于在聚落空间的各个方位节点上,提升聚落中精神防御系统的稳定性。由于人民对神灵的愈发产生极大的心理依赖,这种单纯美好的祈安求福的想法寄托在日常的生活,村落中大量构筑物与装饰在建筑以神明主题,这种相对古朴朴素和实用的原则,却传递出族人美好的祈望。贾家古村的细部构件在形式上在丰富多样:门窗、基柱、梁头、马头墙等,主题都围绕着平安赐福,祈求风调雨顺,减灾避灾等展开布置,借此寓意来达到精神上的暗示与慰藉。遍布古村街头巷尾的石敢当、门神、风水楼等祈福构筑物是族人抵御灾害的美好希望,在起到丰富古村防御体系内容的效果同时,也是防御性精神空间物化的体现。
在具体题材表现内容上也并层出不穷,人物,动植物等主题都以表现的十分传神,形成了大方简约大方、古朴典雅的风格(图3)。各种厌胜辟邪纹样、图案和符号都来源于聚落人民的日常生活,是细部构件的设计的源泉,也是精神防御空间的细节景观组成部分,也是先人“吉人相乘负,安稳可长生”意识形态的呈现,表达出聚落族人祈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3]。
图3 木雕与石雕展示
由于畬山贾家传统聚落营造时间与历史背景的特殊性,聚落村民通过对建筑领域和可视空间进行组织营造,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递进式的聚落防御系统的整体空间格局。
首先畬山贾家的实体防御系统首先利用了自然环境,巧借山水之势因地制宜地形成天然屏障。聚落四面环山,居民结合山势起伏设置城墙,在稳泉,庐泉的河谷开阔处修筑城墙,城墙顺山势而上,消失在群山之间,与山体完美契合,形成聚落外围的实体防御空间,成为除天然山水屏障外,阻挡外来入侵的第二道防线。四面环绕式防御工事与聚落大门形成第三道屏障,易守难攻,使得不速之客望而却步[4]。
原有的老旧城墙随着畬山贾家的不断更新扩张,早已不复存在,踪迹难寻,取而代之的是扩建后向外延伸拓展的民居外墙。在聚落中居民新筑的外立面统一构一些射击孔以抵外敌。这些相对聚落外围的这些民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墙内建为高大的马头墙的形式,并且在此墙体上极少开窗,甚至完全封闭,并开设部的第二道防御外层防御线,在抵御外敌入侵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4)。
图4 城门与城墙位置
空间的营造是聚落防御系统中的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其在外部整体性防御至内部系统性防御的过渡带,对其防御特性的特征应有充分的考虑。在畬山贾家中,阡陌纵横自然迷宫式的排布看似毫无章法,其实是以“礼制”,“理学”为依据的“左祖”“右社”布局形态,把巷道自然归入坎、震、巽、离、坤、兑、乾、艮8 个部位,一条关道环绕村庄,外与城墙连接,内与各个外围民居串联了起来,把8 处关门连为一体,设筑关内关外,形成了外围的街巷防御空间带[5]。水道与主巷道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水道或位于主要巷道的一侧,或被夹在主巷之中,形成了聚落沿水生长的线性特征,如此一来使聚落的路网层级减少,道路结构变得简单,遭遇危急时刻便于居民疏散与撤离。为防止外敌侵扰,在村内街巷宽窄和坡度往往设计成蜿蜒曲折状,着重处理丁字路口,以及巷道尽端、街门过街楼等位置的营造方式,利用一定距离的窄道、陡坡、转折等处理手段,营造出迷离莫测的空间氛围,提升聚落内部防御空间品质;同时由街巷串联起来的各个院落,通过建筑进退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空间,产生大空间作为广场,成为公共空间,供聚落居民疏散集中之用,散落的小空间常为防御躲避之用(图5)。
图5 街巷空间关系
畬山贾家古建历经宋、元、明、清各朝,140 多幢明清时期建筑现存完好,属于赣北传统建筑群,是在徽派建筑上的延续与变体,均属于泛天门式民居,民居文化区系划分类型为环鄱阳湖区[6]。封火墙是其建筑构造中最典型的体现,其建筑实体为民居山墙超出水平墙面部分形成的错落有致的墙垛。封火墙不仅具有防火防盗的功能,同时补充了原有硬山式屋墙尖顶的单调,增加建筑外面空间的延展性与美感,在畬山民居的构造上,四面山墙底部均用条形寮山石砌成。单体建筑相互串联,户与户之间紧密排布,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情况下,也充分考虑巷道空间安全布局。就贾家宗祠建筑风格而言,其大体延续了传统天井式宅院布局形式,其特点为明显的中轴线对称形式与其坐北朝南的传统风水学方位朝向,只是在构筑物细节上具有略微的改动。与此同时散落分布于聚落内部的其他祠庙建筑,如土地庙,风水楼也以其特有的空间形式对入侵者产生极大的心理震慑作用:通过控制天井开口大小控制采光与通风,从而营造出迷离、忧郁的空间体验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牵制外敌的入侵行为,丰富了聚落空间防御空间场所精神内容(图6)。
图6 贾家祠堂内部空间关系
畬山贾家聚落族人在其延续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集中了广大劳动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创造出集精神与物质防御为一体、独具特色的一套聚落防御体系,种种精神防御层面的的软机制与物质层次方面的硬手段相辅相成。通过对赣北畬山防御性特征的阐述分析,揭示了防御性空间形成的前因后果,为进一步挖掘赣北平原低丘性聚落人居环境特征,对聚落防御性空间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