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金课”建设的观念基础与内容设计

2019-11-21 03:04范祥涛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金课课程建设

范祥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一、引言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40 余年来,外语教育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张绍杰 2019:4),“为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蒋洪新 2019:13)。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外语专业既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8)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2018:4)提出要“建设中国‘金课’”,因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在这样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探讨翻译专业的“金专”建设和“金课”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后者。经查知网,讨论“金课”的论文目前有60 余篇,研究集中于思政“金课”、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等主题,但就“金课”建设的具体细节,尚未见深入讨论。下文将基于教学经验和翻译实践,就翻译“金课”建设的观念基础、翻译“金课”的设计等进行详细论述,为未来高质量翻译课程建设和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二、翻译“金课”建设的观念基础

(一)新时代课程建设新观念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比尔德(2005:引言1)曾写道:“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显然,“金专”“金课”的建设也莫不如此,同样受到建设观念的制约,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建设什么样的“金课”。陈宝生(2018)提到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理念滞后”。

因此,翻译“金课”建设和翻译教学的关键是更新观念。概而言之,传统的翻译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层面均存在显著问题,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翻译练习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和传授知识为主,教师选取现成的例句解释翻译技巧,其先设就是学生会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这些技巧。此外,课程评价则是以期终考试为主,对过程因素重视不足。新时代的翻译“金课”建设,首先需要重新建构观念体系(李家春 2006:52-53),以确保翻译“金课”的含金量。

(二)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会翻译

早在19 世纪末,杜威(Dewey 1897:9)就提出:“学校教师不是给学生强加某些观念或形成某些习惯,而是群体中的一员,选择性地影响学生,且帮助学生对这些影响作出恰当的反应。”20 世纪30年代,他强调了“在行动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理念(Brueggemann 2013:30)。当然,这一理念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学习行动,还应有“同时进行的阅读、 反思和记忆”(Feiman-Nemser 2006:135)。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教师为学生的自我发现“提供结构和学习活动”,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这样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五个步骤:明确学习目标和结果;评估学习需求;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学习效果(Gaberson & Oermann 1999:57-58)。

因此,课程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现学生的自我发现、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需要根据一定的培养规格和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设计。此外,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也如其他课程,学生“学业负担”严重不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翻译练习量极少。陈宝生(2018)指出,本科教育要“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对于翻译课程而言,唯有足量的翻译练习才能确保学生体验翻译,体悟其中的每一种选择,在“翻译行动”中学习翻译。

(三)翻译教师的角色转变

正如上文所言,学习过程并非一个仅有学生“学习行动”的过程,教学管理者和课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创造者、设计者、引导者、示范者、陪伴者、促进者、支持者、协调者、合作者。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翻译课程教师需要解释翻译的基本观念、重要概念、基本技巧等,但是这种解释不是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而是以教学短视频、课堂讨论等形式。学生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观看教学视频,思考翻译中遇到的各类翻译难点,继而在课堂上与教师开展讨论。为此,教师必须研究翻译:了解翻译研究的最新观念,探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研究学生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当然,教师无须修改学生的翻译练习,即局限于措辞和句法结构的作业批改,而应评估学生的每次作业,提出翻译练习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翻译“金课”而言,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课程整体结构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者。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本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建设目标设计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还需要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内容、方法等。再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就翻译实践进行示范,等等。总之,在翻译“金课”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走出来,设计教学过程,陪伴学生成长。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传统上,翻译教师总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即使现在仍然有教师试图教导学生运用理论直接指导翻译实践。事实上,就像哲学不能直接指导生活、经济学不能直接指导炒股、文学理论不能直接指导文学创作一样,翻译理论也不能直接指导翻译实践。Chesterman & Wagner(2002)以对话形式讨论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国内在2003年也曾有过一番讨论(参见吕俊 2003)。

可以肯定,翻译理论不能直接指导翻译实践,而翻译研究的价值在于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功能,即合理的理论能够对翻译实践作出合理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同时,翻译理论有助于译者形成一种翻译观念,在翻译实践中有意识地控制翻译选择,而且翻译理论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总之,翻译理论不能直接指导翻译实践,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悟翻译中的各种选择、体验过程,乃至体悟翻译的本质。简言之,翻译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大量的翻译实践,即所谓“熟能生巧”。

(五)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

人才培养必须面向需求,当然需求也有多种。无疑,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都首先是为了满足国家需求,而国家需求又具体体现为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满足国家需求或捍卫国家利益也是在捍卫每一个个体的利益。20 多年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一理念未能“落地”。大多数学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只是在外语专业上简单地添加一些相关专业课程。显然,这种“复合”仅是机械的“叠加”,并非真正的融合。

改革开放40 余年后,普通外语人才已经过剩,高尖端外语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远未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国际组织人才、行业专门人才。翻译和口译人才培养也莫不如此。自从开办本科翻译专业和开始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以来,全国高校每年招收大批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但其培养质量却差强人意。学生在学期间,语言基本功得不到有效巩固,更遑论翻译能力的显著提高。以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三、翻译“金课”界定与建设内容设计

(一)新观念下的“金课”界定与目标

在讨论翻译“金课”建设之前,首先要界定“金课”。陈宝生(2018)指出,“金课”就是“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程。吴岩(2018:5)解释道,“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则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学生课上课下要花较多的时间学习和思考。

基于此,翻译“金课”有机融合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定难度的多类型语篇翻译实践提升翻译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翻译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翻译“金课”的素质培养目标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知识培养目标包括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为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参见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92)。

吴岩(2018:5)还提出了“金课”的五大类型: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翻译“金课”也可以建设这几种类型的“金课”,但虚拟仿真课程投资大见效少,故暂时可以不作考虑。此外,线下翻译“金课”完全依赖课堂教学,线上翻译“金课”完全依赖网络学习,两者均不足以实现高质量的翻译教学效果,唯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才能有机融合“精讲”和“多练”,符合翻译课程的特点,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混合式翻译“金课”建设的基本要素

翻译课程开课前教师应该准备课程的基本材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计划、课程教案等。显然,认真完善这些文档是翻译“金课”建设的基本前提。首先,课程教学大纲需要清楚描述课程教学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目标,教学单元设置和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评价方式,列出课程教材、参考资料等。其次,还要编写教学日历或教学计划,明确每周、每学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并精心设计课程教案,对课堂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等作出准确描述。

在课程建设中,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教案颇为重要,因为它们是“混合式”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最直接因素。“水课”也许有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但一定没有根据课程大纲经过科学设计的教案,教学过程散漫、枝梧,讲到哪里算哪里;看似有互动的课堂提问,也不过是随机选择,并非基于严谨的设计。相反,翻译“金课”教学计划各个单元翻译材料和讨论主题的设置必须基于教学研究和科学论证,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清楚,相互关联,前后衔接。同时,课程教案的设计覆盖了课堂教学环节和学习任务,同样覆盖了学生在线学习任务,并且在教案设计中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教与学的过程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过程。翻译“金课”尤其需要为翻译实践准备足量的新颖材料,即语篇类型多样,难度适当,具有梯级特征。

(三)翻译“金课”建设的内容设计

完善的翻译“金课”是立体的,包括大纲设计、PPT 教案编写、线下教学、线上课程、纸质教材、电子资源、课程思政、教学视频、翻转视频、测试题库、教学平台、教学研究等,下文就其要者展开论述。

1.科学设计大纲和编写教案

蔡基刚(2018:3-4)对外语专业“一流课程”提出的具体内容颇有见地:课程要“实现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度提高课程内容的认知挑战度”。翻译“金课”的教学大纲须明确素质、知识、能力的教学目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翻译“金课”每单元选取不同类型语篇,并与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相匹配,比如选取材料涉及价值观、中国学、国际政治和经济、学术经典、文学典籍、国别与区域、主要国际组织、中国语言文化、科学总论等。同时,各校翻译课程还应根据本校学科优势,选取特色翻译材料,涉及相关专业,如航空航天大学的翻译课程可适当选取与民航、航空、航天等专业相关的翻译材料。另外,随着人们就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形成共识,还应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用作翻译练习的材料。总之,翻译材料的选择需要体现语篇多样性、人文性、专业性、时代性、有特色等原则。然后,针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设置相应的知识点和翻译研究问题。前者用于录制短视频,讲解翻译中的重要概念、观念、技巧等;后者用于随堂思考讨论和课后研究选题。在充分准备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为课程编写专用教材和教辅资料。

翻译“金课”的关键之一是设计课程教案,制作教学PPT,对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描述。教案内容包括课内活动环节和课外学习环节,两者紧密关联。学生课外学习包括翻译知识点视频观看、翻译练习、翻译研究、文献检索、书籍阅读等。课内活动形式包括学生课外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检查、难点展示、翻译知识点讲解和讨论、学生翻译练习中疑难问题的讨论和分析、翻译研究方法讲解等。凡此种种,都是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做好准备。

2.翻译“金课”的教学模式

翻译“金课”教学必须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的课内学习活动以教师讲解、问题讨论、学生展示、作业检查为主;线上学习以翻译练习、总结翻译难点为主,辅以知识点学习、翻译难点研究、文献阅读、文献检索等。

翻译“金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的前提是打磨教学设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实现课内课外紧密关联,学生在课外能够围绕设定的主题进行线上知识点学习,独立从事充分的翻译练习,总结翻译难点,在教师课堂引导下学会文献检索,开展创新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检查作业、讲评翻译难点、解答疑难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有利于强化其在实践行动中的自主学习,丰富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即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案。前者是课程教学的整体框架,涉及课程建设的整体理念,针对学生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编选教学内容。后者是课程教学的环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示范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陪伴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协调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甚至与学生合作完成翻译项目。此外,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同时需要研究翻译课程、翻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升教学能力。

3.翻译“金课”的教学视频

翻译“金课”的教学视频主要有3 大类:课程教学视频、翻译知识点讲解视频和网络翻译教学视频。对于高质量翻译课程而言,翻译知识点讲解视频最为关键,因为这些视频向学生解释翻译的基本理论和观念、翻译概念和技巧、翻译难点及其常规处理方法、翻译软件和工具的使用等。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 教学目的厘定视频主题清单,深入研究每个主题,形成视频文字材料,制作知识点讲解PPT,最后录制视频。

每次课堂教学之前,学生须完成翻译实践任务,总结其中的主要翻译难点,在此基础上观看视频,写出心得体会,准备疑难问题。显然,翻译任务的设置与观看的视频之间需要有直接联系,以便学生在翻译实践和理论解释之间建立联系,为翻译研究做准备。为此,视频制作的主题必须涉及翻译实践中的那些主要方面,如翻译理论、翻译难点、翻译方法、长句分译、词类转换、翻译层次转移、意义转移、文化词翻译、翻译风格、修辞格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翻译研究方法论、文献检索等。学生可以根据翻译实践练习中遇到的翻译难点,选择性地观看视频。

4.翻译“金课”的网络平台与资源建设

为了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译“金课”需要建设独立的网络平台,即网络课程,并在平台上建设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除了课程基本信息外,需要设计以下功能:原文与译文对照的在线翻译界面、术语收集界面、在线翻译作业提交、教师在线评论翻译作业、翻译作业批注、师生互动界面、文献上传下载、文献浏览阅读、文献标注、电子词典查阅、视频播放观看等。这样,课程教学的有些环节便可在线完成了。

翻译“金课”的资源建设需要分期进行,先期建设能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资源,后期再进一步完善补充。先期资源建设类型包括:按照语篇类型分类的翻译实践材料,每种准备5—8 篇,每篇1000 字词(硕士研究生每篇2000 字词);课程知识点短视频,每个视频8—10 分钟,总数不少于20 个;课程学习与阅读文献,按语篇类型分类的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每类10 种以上;翻译研究英文专著和论文,其他中文文献可在中国知网和超星数字图书馆检索。后期资源建设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完善资源类型,精选各类文献,丰富资源库文献内容。另外,后期建设还须增加翻译知识点讲解视频,增加或更换翻译实践材料,制作课程教学视频,搜索下载高质量的网络翻译教学视频,建设翻译测试题库等。试题库结构类型可以包括基于翻译知识点的理论阐述、翻译评论、不同语篇翻译、翻译研究等。

5.翻译“金课”的自主学习任务

目前翻译课程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实践量太小,每次300 词的翻译作业也会被称为“魔鬼训练”。学生的翻译学习大多仅限于课堂听课和课后少量练习,课堂教学仅注重技巧分析。针对这种现象,高质量的翻译课程应该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在行动中学习”的课程教学理念。

翻译“金课”需要给学生设计以下四种类型的学习任务:翻译实践、文献阅读、翻译研究、文献检索。翻译实践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1000 字词。课程教师无须修改译文,只须指出译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估成绩,并将其作为最终评价的依据;课程教学中分析问题,或者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献阅读分两个部分:一是要求学生阅读不同语篇类型的英文著作、报刊杂志文章,用英文撰写阅读概要;二是阅读相关专业中文著作和论文。翻译研究以翻译中遇到的突出难点为研究选题,教师引导学生定期开展翻译研究,每学期撰写并修改不少于3 篇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并指导学生投稿。翻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特别是英文文献检索和使用。上述翻译实践、文献阅读任务可以在线完成,教师定期检查任务完成情况。

6.翻译“金课”的评价体系

翻译“金课”的学业评价应采取过程性评价,设计严格的评价体系,比如规定各类学习任务在结课评价中的分值比例:

表1 各类学习任务在结课评价中的分值比例

班级人数较多时,课堂讨论、任务展示两项可以分组进行,其他学习任务项取多次成绩的平均值。

制订《翻译课程学习须知》,对各项学习任务提出严格要求,规范学习过程。对于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予弥补机会;对于违反学术规范,抄袭作业、论文的学生,实行“一次否决制”,要求其重修课程。

四、结语

新时代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因此,“金课”建设刻不容缓。上文讨论了翻译“金课”建设的时代背景、观念基础以及课程内容设计。就语言学习而言,实践是基础,翻译课程亦如此;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实现一切“金课”最终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翻译“金课”的关键之一是教师应正确理解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和技巧只有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才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此外,翻译人才培养需要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并在课程设计和建设中充分体现。本文阐释了翻译“金课”的内涵、课程目标,分析了混合式翻译“金课”建设的基本要素,重点阐述了翻译“金课”建设的内容设计,尝试为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建构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型。当然,翻译“金课”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教师或教师团队。因此,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翻译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金课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