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moStat 辅助下的清末气象术语英汉翻译研究
——以《测候丛谈》为例

2019-11-21 03:04卢华国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译语源语术语

张 雅,卢华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一、引言

术语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没有术语就没有科学。研究表明,译者75%的时间都用在术语的翻译上(Austermühl 2001:102)。清末译者对此深有体会,他们往往为立一名而“旬月踟蹰”,常常“每译一物,必辩论数回”,在术语翻译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测候丛谈》由上海江南制造局1877年初次出版发行,系清末科学家华蘅芳与美国传教士金楷理的合译作品,原作为Meteorology from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Herschel 1862)。囿于时代限制,译者在翻译中对术语采用了颇为灵活的处理思路,这对今日科技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然而,翻译界要么对《测候丛谈》的翻译背景资料进行爬梳整理(陈志杰、危春红 2015),要么从篇章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考察(李平等 2013),其研究旨趣均不在气象术语上。科技史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虽然谈及《测候丛谈》中的部分术语,但仅关注其译名与今译之间的差异(刘昭民 1970:218-220;薄芳珍、仪德刚 2015),并未从翻译角度揭示译者使用的方法及评价译名的质量。笔者认为在《测候丛谈》中,“成云之理”和“云之形状”两节中的气象术语最具代表性,考察这部分气象术语的翻译不仅使我们能够管窥译者对气象术语的处理方法及其效果,而且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本土气象经验与西方气象知识之间在术语翻译中的互动关系。

二、双语术语数据提取

双语术语数据是术语翻译研究的前提,其获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人工获取(manual extrac-tion),即研究者首先阅读源语文本并从中挑选出源语术语,然后阅读译语文本并从中挑选出与源语术语对应的译语术语。这种方法在传统术语学研究中较为常见,常常被用于编纂双语术语集。研究者主要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研究兴趣判断数据是否合乎要求,其主观介入程度较深。此外,由于研究者采用逐词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对获取的数据缺少整体把握,难以做到“见木又见林”。2)自动获取(automatic extraction)。这种方法要求首先对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进行对齐处理,然后借助术语提取工具(如Trados Multi Term Extract)从双语平行语料中获取源语术语及其翻译。这种方法能够处理的文本规模远远超过人工方法,在计算术语学研究中使用较多。然而,由于以术语的频率、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为依托,这种方法获取的数据中噪音(noise)较多,导致双语术语提取的准确率相对较低。

一方面,受到术语化(terminologization,即普通词汇转变为专业术语)和去术语化(de-terminologization,即专业术语转变为普通词汇)的影响,专业术语和普通词汇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若单纯采用人工阅读的方法,在双语术语数据获取中难免会有所遗漏。另一方面,译者在翻译中大量使用了合并、拆分等技巧,译文与其英语原文之间因而难以建立句级对齐关系。此外,本研究涉及的译文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使用语料对齐软件和双语术语提取软件的效果均不够理想。鉴于此,本研究在提取双语术语数据时根据各阶段的目标灵活使用前述两种方法,其基本思路如下:1)通过文字识别或手工输入将英语和汉语文本转换为纯文本格式;2)使用术语提取软件从英语文本中提取单词和多词候选术语(candidate terms);3)采用人工方法对这些候选术语进行甄别,筛选出合乎要求的气象术语;4)在英语文本中定位英语术语的位置;5)从对应的汉语前后文中寻找目标术语的汉语译名。

在上述5 个步骤中,英语候选术语的提取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其可为获取双语术语数据提供了参照点。在术语提取过程中,本研究使用了加拿大术语学家Drouin(2003)研发的在线工具TermoStat。该工具不仅能够提取多词术语和单词术语,而且还可以从微型文本库中提取低频术语。此外,TermoStat 还可以基于词频对比计算候选术语的专业值(specificity),专业值越高则候选术语的术语学研究价值就越大。本研究从英语文本中共提取英语候选术语181 个,术语排序界面如图1 所示:

图1 候选术语列表(部分)

鉴于前100 个候选术语中的噪音较小,本研究将它们确定为筛选目标术语的范围。这100 个候选术语可大致分为三类:1)level country、kind of background 等词汇之间的自由组合;2)extent、precursor 等与具体学科无涉的学术词汇;3)stratus、evaporation 等气象特有或与气象相关的专业术语。第三类专业术语共76 个,大多与光、云、雨、风、水汽及其状态和运动相关。由这些专业术语可知,当时西方气象学对云的描述不仅限于云的形状以及云与各类天气状况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而且探究了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对云的认识比清末时期我国传统的气象知识更为精确和深入。清末本土气象学与西方气象学在发展上的不对称,是造成术语翻译困难的根源之一,既制约着译者对具体术语翻译方法的使用,也对术语翻译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重点考察这一类术语的翻译情况。

三、术语翻译策略

术语是概念的指称,术语翻译因而可以看作是译者参照概念系统对同一概念的不同指称所进行的跨语际的匹配活动。然而,这种看法代表的只是术语翻译的理想化状态。在实践中,术语翻译并非是对概念的语言外壳的简单转换,不仅“受到相关概念理解的制约,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其跨语际、跨文化传播与接受的特殊性,而后者更多要受到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魏向清、赵连振 2012:38)。就《测候丛谈》而言,译者不仅需要处理清末时期中西气象知识之间的不对称,而且还受到“西士口述、中士笔录”这一合作方式的限制。华蘅芳不通英文,金楷理的中文水平又颇为有限,二人虽然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但终归不是气象方面的专家。这必然制约着他们对英语气象术语的理解和对译语的表达,并最终影响了他们对具体翻译方法或策略的使用。

笔者对前述英语气象术语逐一考察之后,发现除anvil-shaped cloud、cloud-bank、friction、hurricane of wind、table-cloth、Cirro-cumulo-stratus 等6 个术语未被翻译外,其他70 个术语在译文中均可找到对应的汉语表达。

未翻译术语可分为如下两类:

第一类:术语虽然没有被翻译,但是所表达的含义在上下文中已有体现。

(1)原文:Its heaped and turbulent outline becomes flat,and sinks rapidly into a low level cloud bank,with a very definite outline,and fair sky above.

译文:此是日间所烧之煤烟,积于空中,至晚间则沉为一片也,其云界限分明,而其上仍有晴天。

cloud-bank(今译“云堤”)在译文中虽无直接对应翻译,但是“沉为一片”可隐约表达出该术语的大致含义。

第二类:术语由于译文省略而被漏译,未被翻译的术语多属于这种情况。

(2)原文:...the upper parts of which are often curled by the wind of an upper current into cirrous wisps,or cleanly cut off by a horizontal plane,forming an “anvil-shaped cloud”with a lateral projection,generally considered as a precursor of wind below...

译文:……若其云之上半被风吹开,则为积层之云,此云大约为风雨之先兆。

译者将原文中的 forming an “anvil-shaped cloud”with a lateral projection 略去不译,其中的术语anvil-shaped cloud(今译“砧状云”)自然未被译出。

对于70 个已翻译的术语,译者主要使用了以下5 种翻译方法:

一是直译,即脱离上下文按照字面或最常用意义对术语进行翻译。

(3)原文:...when in a clear,calm night the general temperature of the air sinks by radiation,or by diminution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译文:……凡晴天无风之夜,因散热之故,而空气之热度骤减,或因空气之压力减小……

译者按照atmospheric 和pressure 的字面意义把多词术语atmospheric pressure(今译“气压”)译为“空气之压力”,使源语和译语在形式上保持了一致。

二是意译,即按照术语的概念内涵或在上下文中的深层次意义,以变通的方式对术语进行翻译。

(4)原文:They usually float at great elevations and often appear as a loftier stratum through the intervals of lower clouds,contrasting strongly by their slow(and sometimes contrary)movement,with the scud and drift of the inferior masses.

译文:此为最高之云,每在下层云开之处,见其云行甚缓,或与下层之云行向相反。

在麦都思编纂的《英华字典》(1847—1848)和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1866—1869)中,mass 被译作“团”和“块”。译者并没有据此将inferior mass 译作“下层之团(块)”,而是根据上下文,紧扣深层次含义将其译为具体的术语“下层之云”。

三是直译兼意译,即先按照术语字面意义进行翻译,然后在直译之后添加表类别的词。

(5)原文:The name of mares’ tails,by which cirri are commonly known,describes their aspect well.Of all forms of cloud these present the greatest variety.

译文:亦名马尾云,此类之云,其形最多。

译者先按字面意义把mares’tails 直译为“马尾”,然后又增加了“云”这一属概念,兼顾了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概念意义。

四是音译兼意译,即先使用汉字转写英语术语的发音,然后再根据概念内涵提供源语术语的意译译名。

(6)原文:The Cirro-cumulus,most characteristically known as a “mackarel sky”,consists often of small roundish,masses disposed with more or less regularity and connection.

译文:卷积之云,西名买克尔,译言鱼云也,其形为无数小块之云,或成行列,或为杂乱之形……

译者“用中土之字,以写西国之音”,把 mackarel(今作 mackerel,译为“鲭”或“马鲛鱼”)转写为“买克尔”,然后根据mackarel sky(今译为“鱼鳞天”)的概念内涵将其变通译为“鱼云”,使读者既能体会其发音,又可大致领略其内涵。

五是合译,即译者根据两个英语术语在概念内涵上的共性将二者合译为一个术语,合译法也可以看作是意译的一种。

(7)原文:...and that to this constitution it is owing that halos,coronas,and other optical appearances referable to reflexions and refractions in ice crystals...

译文:……因冰之颗粒能成光差,故日光照之,则生霞彩……

reflexion(今作reflection,译为“反射”)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refraction(今译“折射”)指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二者都导致光在传播方向上发生了偏差。译者没有分别对这两个术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二者之间的共性,将其合译为“光差”。

由前述分析可知,二位译者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处理手法。他们在翻译中并未亦步亦趋地紧随原文,而是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因而对部分术语略去未译。对于其他术语,他们则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既有在一般术语翻译中常见的直译、意译和音译等方法,还有针对表达同位或近似概念的术语采用的合译这一较为特别的翻译方法。由于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译者对源语术语的翻译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意译术语虽然“概念明确,易懂易记”(黄忠廉、胡远兵2008:30),但有时也会造成译语术语在概念内涵上偏离了源语术语。再如,音译兼意译方法产生“一词多译”的现象,而合译方法则导致“多词一译”,二者都违背了术语命名中的单义性原则。本文将在下一部分重点讨论术语翻译的质量问题。

四、术语翻译质量

在翻译界,忠实被视为“翻译生死攸关的命脉”(宋学智 2000:53),是“翻译的最高标准”(曹明伦 2006:13)。术语翻译亦不例外,忠实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亘古不变的翻译准则或标准”(范守义 2002:8)。术语翻译不仅是一个概念跨语言传播的过程,还是一个对概念进行跨语言再命名的过程。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在概念内涵方面忠实于源语术语,而且还应该坚持“以术语译术语”的翻译原则。具体来讲,译者在术语翻译过程中至少应该遵循准确性、系统性、简明性、一致性等原则。本节将结合这4 个翻译原则对前述术语的翻译进行评析。

(一)准确性

译语术语应该准确传达源语术语的概念内涵。姜望琪(2005:80)指出,“一个译名只有能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才是好译名”,所以术语翻译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准确性。紧率(density)、 露水(dew)、成露之度(dew-point)、散化(dissipation)、近赤道之海面(equatorial sea)、晴天(fair sky)等译语术语准确性较高,传达出了源语术语的概念内涵,约占已翻译术语的80%。然而,也有部分译语术语(约占已翻译术语的20%)在概念内涵方面偏离了源语术语,可大致分为如下两类:

第一类:译语术语是对源语术语的误译。

(8)原文:Their filamentous structure clearly indicates them as either in the act of originating from the union of aerial currents running parallel to each other...

译文:因其有丝纹之状,故可知高处有平行之空气而合为此云也……

在原文中,运动着的空气被比作流动的水,以术语aerial currents 指称,突出其运动的一面。译文把该术语译作“空气”,丢失了源语术语概念中的动态特征,因而属于误译。

第二类:译语术语的概念内涵比源语术语宽。

(9)原文:...and may be considered as intermediate between cloud and fog,being chiefly formed at night,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adiation either from the surface of a ground fog...

译文:……此云与雾相似,或为夜间之水气所成,或为散热之雾升上所成……

在原文中,ground fog 是指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可见ground fog 仅仅是雾的一种。译文把该术语译作“雾”,仅仅译出了源语术语的属概念,未能体现源语术语与邻近类型之间的区别。

(二)系统性

如果源语术语处于同一层次结构明确的系统中并构成一个系列,那么译语术语应该兼顾源语术语在命名方面的逻辑相关性。“基础性术语确定之后,其派生术语或复合术语的命名应与之相对应。”(冯志伟 2011:40)

(10)原文:He divides clouds into three primary modifications:Cumulus,Stratus,and Cirrus,with intermediate forms graduating into one another under the names Cumulo-stratus,Cirro-stratus,Cirro-cumulus...

译文:凡云之形,可分为三大类:一为究摩来斯,译曰积云;二为斯阙累脱斯,译曰层云;三为昔而斯,言其卷如发也,译之曰卷云。此三类之云,有时可合言之如积层之云、卷层之云、卷积之云是也。

可 以 看 出 ,Cumulus、Stratus 和 Cirrus 是 云 的 三 种 基 本 类 型 ,Cumulo-stratus、Cirro-stratus 和Cirro-cumulus 是在前三者基础上派生而来的复合类型。这6 个源语术语处于同一分类体系中,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相关性。译者把三种基本类型分别译作“积云”“层云”和“卷云”,把这3 个译名进行组合后形成“积层之云”“卷层之云”和“卷积之云”等新译名,成功地再现了源语术语的系统性。由此可见,译者对术语的系统性的处理是非常成功的。事实上,这些译名不仅被1908年版《英华大辞典》等收录,有些还被沿用至今(如“积云”“层云”等术语)。

(三)简明性

既然术语翻译是一个对概念进行跨语言再命名的过程,那么译语术语也应该遵循术语的简明性原则,应该做到“简单明了,避免不必要的表达冗余”,以“便于理解记忆和推广使用”(魏向清 2010:166)。首先,从前述已翻译术语可以看出,华蘅芳在确定译名时,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冰之颗粒(ice crystal)、马尾云(mare’s tail)、散热(radiation)、末速(terminal velocity)、水点/细水点(globule)、含足水气(hygrometric saturation)、成云(precipitation)等译语都显得简明易懂,与严复译作中某些译名中的古雅用词完全不同(如自繇/liberty)。其次,从长度上看,译名中以2 字译语居多,1 字译语次之,4 字和3 字译语紧随其后。5 字译语有 3 个,分别为 “空气之压力”(atmospheric pressure)、“散化为水气”(evaporation)和 “空气之热度”(general temperature);6 字译语有 2 个,分别为 “空气行至高处”(ascending air)和“近赤道之海面”(equatorial sea)。以今天的观点看,“散化为水气”和“空气行至高处”仅仅是对源语术语的解释,词汇化程度较低,算不上术语译名;“空气之压力”“空气之热度”“近赤道之海面”等译语术语亦可进一步简化,如前两者今译分别为“气压”和“气温”。尽管如此,考虑到古汉语文法的影响,如对助词“之”的大量使用,译语术语整体上满足了译名的简明性要求。

(四)一致性

冯志伟(2011:35)认为,至少在一个学科领域内,一个术语只表述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只用同一个术语来表达,不能有歧义。就术语翻译而言,违背术语单义性原则,往往造成概念混乱,恰如梁启超所言,“同一物也,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后又互异”,使“读者目迷五色,莫知所从”(王秉钦 2004:45)。因此,保持译语术语的一致性是衡量翻译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也是各类翻译记忆软件的核心功能。就本研究而言,如果源语术语(尤其是核心术语)多次出现且含义相同,那么译者在翻译中也应该做到“一词一译”,尽量保持译语术语的一致性。在前述已翻译术语中,共有28 个术语出现两次以上,其中 air(空气)、aerial current(空气)、cloud(云)、fog(雾)、rain(雨)、gravity(地摄力)、velocity(速率)等术语的译名前后保持一致。然而,也有一部分源语术语并未遵循“一词一译”的翻译原则。例如,Cirro-cumulus 先后被翻译为“卷积之云”和“积云”,前者准确地传达Cirro-cumulus 的概念内涵,后者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偏离。再如,atmosphere 被分别翻译成“空气”“云气”和“空中”,三个译名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这四个原则中,准确性指的是译语和源语术语在概念上是否对应,系统性涉及处于同一概念系列中的源语或译语术语之间的关系,简明性是指译语是否满足术语命名的基本要求,一致性探讨的是同一术语的译名应该如何保持统一。它们为评估术语翻译质量提供了一个基于现代术语学的参照框架。就这四个原则而言,华蘅芳和金楷理对部分术语的处理满足了术语翻译的一般要求,但对其他术语的翻译则存在明显的不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二位译者在气象术语翻译方面所做的探索性工作,对气象术语的定名、气象知识的传播乃至完善气象学科体系的建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卢华国等 2013)。

五、结语

本研究在术语提取工具TermoStat 的辅助下,结合现代术语学的相关理论,选取了“成云之理”和“云之形状”两节,考察了译者在术语翻译中使用的方法,评估了术语翻译的质量。本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处理中既使用了直译、意译等常用的翻译策略,也针对部分术语使用了合译这种较为特殊的翻译方法。在术语翻译质量方面,译者对术语系统性的处理较为成功,但是在准确性、系统性、简明性、一致性等方面则还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仅选取了《测候丛谈》卷二部分章节进行考察,提取的术语也只有76 个,从这些数据中获取的理论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研究者对清末气象术语翻译展开进一步探讨。

感谢硕士研究生姚佳同学为术语提取和整理所做的大量工作。

猜你喜欢
译语源语术语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