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体会

2019-11-20 02:28毛露甜卢庆武林燕文
微生物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考研资源共享

毛露甜, 卢庆武, 黄 雁, 林燕文

(1.惠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 惠州 516007;2.惠州学院 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7)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拓宽教育资源的受众面和利用率[1]。《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2年)》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了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据调查,目前的网络课程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课程网站的访问率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3]。为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大力推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势在必行。 《微生物学》是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优质教学团队构建,以考研资源等特色资源和微课等新型资源为载体,利用课程网站和Moodle教学平台双平台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等一系列改革。

1 课程资源开发特色团队的组建

网络时代的课程学习重视资源的数字化、移动化,着重资源的外围环境建设,有时会忽略对学习者的关注,而学习体验和学习有效性却是资源共享的重要评价指标[5]。为了更人性化地服务广大学习者,组建了学科专业教师、教育技术专任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特色团队,其中学科教师是课程资源建设的总设计师,规划和审核资源,负责团队的组织管理。教育技术专任教师负责网站建设与维护,教学平台的搭建和培训等工作,协助学科教师完成微课、慕课等资源的制作,在信息技术上支持课程建设。团队招募了生物技术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的多名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以学习者身份体验课程资源,使资源收集和网站制作等工作能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完成。三位一体的特色团队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能提高学习资源与课程建设的契合度,优化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的资源,提高平台的利用率。

图1 课程资源的特色团队组建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featured team building of course resources

2 课程特色资源的优质化开发

《微生物学》课程网站建设日趋完善,设有课程简介、教师队伍、基本资源、拓展资源、教学研究、服务社会、学习社区等栏目(网站http://course.hzu.edu.cn/wsw/main.psp)。与同类课程网站相比较,在拓展资源建设上体现出特色,建设了考研资源、微生物鉴定资源、图片资源和新技术新方法等特色资源。这部分资源满足了考研学生备考需求和师生科研的需求,尤其是为大学生开展创新训练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提供了极大便利,从资源受众面的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了资源特色。

2.1 考研资源

鉴于学生对《微生物学》考研资料的需求,课程组于2009年起收集考研试题及真题、复习笔记和参考书等资料,收集考研相关的网站或交流平台的链接,并向考研学生约稿考研心得体会,从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共享到考研经验交流栏目。

该版块的资源主要由任课老师和学生,尤其是考研学生收集,包括自主建设的微生物学试题库,公开出版的微生物学考研练习题、历年考研真题等。比较有特色的做法是在考研学生备考时,老师除了提供历年收集的资源供学生学习外,还引导帮助其收集新的考研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备考效率。考研结束后,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复习资料,补充到考研资源中供下届学生学习,如此循环,不断丰富考研资源。截止目前有30多个单位共计80多套试题。在考研资源建设中,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每年更新,共实施了10年,体现了良好的教学传承。由于该题库大,涉及考题单位多,题量丰富,给考研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备考资源,因此访问量大,深受好评。

2.2 微生物鉴定资源

该板块的资源收集基于很多教师和学生有鉴定菌种的需求而设置,包括《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及以后版、著名菌种保藏中心、自动化微生物快速鉴定系统等。国外菌种保藏中心包括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日本技术评价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 (NIT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NBRC)、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等,国内菌种保藏中心包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IMCAS-BR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等专利菌种保藏单位。微生物快速鉴定系统包括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的VITEK 系统、Thermo ARIS 2X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和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等,所有资源均附简介和网址链接,系统性强,有利于资源的快速有效共享。

2.3 图片资源库

微生物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注重实验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培养[6]。在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中收集了大量原创图片,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注重教学实验结果的评价,收集高质量的菌落图片和菌体形态图片,及时给学生登记加分并存档,鼓励学生在微生物学课程网站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实验结束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把图片发给教师,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是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包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东省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全国生命科学联赛等。学生把参加学科竞赛和参与教师科研、完成毕业论文等工作有机结合,并自行设计了一套平板高清拍照的装置,以便拍摄菌落的正反面图片。截止目前,共收集图片500多张,包括教学实验的图片300多张和科研图片200多张。选取优质图片共享到课程网站上,其余纳入课程图片库供学生内部使用。

图2 课程的特色资源框架图Fig.2 The frame diagram of course features resources

3 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急需作出相应改革,利用网络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成为主流[7]。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了教学由“课程传授”向“知识内化”转变,学生不只是掌握一门课程的知识,还能够自主串联、掌握学习主动性,真正实现课堂翻转,使生活成为大课堂,让他们受益终身[8]。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给课程改革带来勃勃生机,但仅靠学科教师难以胜任上述改革。为此,团队整合了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的力量,在优化原有的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制作微课等资源开展新一轮教改。自2013年起4个年级的学生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尝试了课堂教学(线下学习)与课余学习(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实现双平台对接。以章节为单元在Moodle教学平台构建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扩展资源等栏目,把课程网站的相应资源链接到Moodle平台实现双平台对接。教师把讨论专题和拓展资源预先发布在教学平台上,学生搜集的学习资源经管理员审核后也可以发布到平台共享。其次是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学生课余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课程资源并针对讨论专题查阅文献。课堂教学(线下学习)时老师少讲,预留约10 min给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有个人抢答、小组PK等多种形式,采用教师评学生和学生互评等综合评价方式,体现了教学的过程评价[9]。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在满足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快速学习的同时,重视资源的分享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10]。

4 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

4.1 课程资源的应用及推广成效

课程资源建设以服务在校生为主,惠州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毕业生的主要分流方向是考研和就业。通过考研资源的有效共享,考生可以少走弯路,增加有效复习时间,提高考研成功率。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成功考取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学生约占总考研人数的30%,可见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为体现新工科“突出实践实验教学”的办学特点,让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课程团队注重就业教育,率先在学院开设食品检验和环境水检测等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开放了实验室,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学生的好评,受众面广[11-12]。先后与肥料厂、化妆品公司、水厂等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开展微生物应用技术培训,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建设课程资源。相继录制了《微生物与生物修复》《微生物对农药残留的降解》等微课资源,用优质资源服务毕业生和其他学习者。《微生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目前采用校企合作、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模式进行推广,截止2018年12月,网站的访问量达到104 308人次;学生访问通过搜索引擎进入占比49.08%,通过外部链接进入占比1.52%,直接访问进入占比49.40%。受益学生范围是立足广东省辐射全国。

4.2 课程建设的成效

很多课程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等问题,我们团队则采用申报和建设并重的做法。一方面积极申报各类课程改革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建设课程资源。本课程先后获得惠州学院精品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并顺利结题。课程组获得了省级教育教改项目2项,国家电化馆教学比赛等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3项,发表教研论文7篇,出版微生物学相关教材6部,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微生物学》课程网站自2009年开通至今,一直重视网站更新与维护工作,特别是开通Moodle教学平台后,双平台结合给教学管理带来便利,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

课程组积极开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在大学生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中开展改革,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6,13-14]。近3年来课程组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训项目国家级5项,省级7项,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2项。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结合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课程负责人与学生组建了创业团队,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将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近3年共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优胜奖2项,惠州双创周路演大赛二等奖等。通过课程建设与学科竞赛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15-16]。

5 结 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微生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运行良好,利用率高,通过与Moodle教学平台的对接实现了部分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师生互动的方式,突破学生学习的时空局限,加强师生交流,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17]。该课程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上可向地方本科院校的省级或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广应用,起到教学示范作用。资源建设的受众面包括教师同行、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实现了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最大化,真实体现课程资源的实用价值,符合精品资源共享课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18]。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考研资源共享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我的考研故事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探索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