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琴
摘 要: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诱发求知欲望;改变学习方式,引领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在操作中感悟数学,在合作中探究数学。为追求儿童数学学习生活的幸福而努力!
关键词:自信;理解;操作;合作;教学方式;自主学习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新教材,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呢?笔者谈点粗浅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信,诱发求知欲望
新教材重视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的知识,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新教材内容新颖、画面活泼、例题简单并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一看就会。而课后习题、作业本却有些难度,学生一做就容易错。学生难以体会到学习的成功(特别是后进生),易导致学生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降低学习效果。老师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爱护,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经常受到鼓励、鼓舞,肯定会产生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自信,所以我成功”。自信是一种力量,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力,拥有了自信,更易把身体里的潜能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数学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在生活中理解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表明:人类最好的知识来源于动作。数学课程内容有许多来源于生活实际中,但由于学生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无法解答。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垂线》(四上)
课堂作业本上第8页第3题:
结合体育课跳远测量,教学垂线的概念,让学生仔细观察体育老师测量的过程:测量起跳线和离起跳线较近的落脚点之间的垂线的距离。感知垂线就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学生有了直接经验,就能正确地建立垂线的概念了。
2.在操作中感悟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多创设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断等探究活动,努力改变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二下)
师:(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图形)你认识这些图形吗?怎么认识的?
生1:长方形,正方形。根据边的特点认识的。
师:(指指边)你发现了什么?
生2:上下边相等,左右边也相等。
师:证明一下。从信封中拿出长方形,想想有什么办法?想好的同桌交流。
生4:我可以用尺子量。
生5:我可以折一折。(生演示:上下对折、左右对折)
师:上下相对,叫对边。左右相对,也叫对边。
师生一起总结方法: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
师:用刚才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生6:我们认为四条边相等。
师:你们是怎么证明四条边相等?
生:對折,(生沿对角线折)发现边相等。
师:这只能证明两条边相等。四条边呢?
生:对折再对折。
师;每个人自己动手试一试。
教师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学习,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不是让二年级的小朋友胡乱探索,而是先引导探究长方形边的特点,再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边的特点,从而很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3.在合作中探讨数学
现代的社会越来越讲求合作,讲究团队协作。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以4~6人为一小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
案例:《体育中的数学》(三下)
师:有16人体操队如果排成长方形,可以有几种排法?请在格子纸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排法。
生画出排法。
师:四人小组交流怎么排,并汇报。
生1:每行1人,可排16行;每行2人,可排8行。
生2:我有补充。还有每行4人,可排4行。
生1:老师要求我们排出长方形,你这是正方形了。
生2听这么一说,也愣在那里了。
生3: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每行4人,可排4行,也是可以的。
其余学生也附和着,表示赞同生3的看法。
生3做出了一个很精彩的回答。也许没有同组成员的互帮互助、集思广益,可能就没有自然的生成。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质疑、说服、迁移直至豁然开朗,达到学习的一个新境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来源于操作,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体验,基于团队协作。让我们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改变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为追求儿童数学学习生活的幸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M].海南出版社,2003.
[2]郎爱民.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