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让课堂更精彩

2019-11-19 04:03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数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对称点直线方程

安徽

陈晓明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中学)

本文所讨论的试题是笔者所在学校(省级示范高中)高一的一道数学周考试题,是关于直线方程的解答题,此题得分率很低,于是在试卷讲评课上笔者带领学生对该题的解法一探究竟,以求找到不同解法及诸多错解产生的原因,并掌握此类问题的解题策略.结果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上精彩纷呈,带来好多意外收获!

一、课堂实录

题目直线y=2x是△ABC中∠C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l,若点A,B的坐标分别为A(-4,2),B(3,1),求点C的坐标,并判断△ABC的形状.

教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1:要想求点C的坐标,只需要求出直线CA或CB的方程即可.因为点C又在直线l:y=2x上,所以联立直线l与直线CA或CB的方程,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点C的坐标.可我无法求出直线CA或CB的方程,因为只知道直线上一个点的坐标.

教师:分析很有道理,做数学题首先就要像学生1一样会分析.谁能帮他解决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呢?

进一步求出直线CB(即直线CA′)的方程为3x+y-10=0.

教师:太厉害了!充分利用了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得点A(-4,2)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4,-2),从而利用两点坐标求得直线CB的方程,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3:我还求出了点B(3,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1,3),因为点B′(-1,3)在直线CA上,从而求出直线CA的方程,再利用直线CA与l的方程求得点C的坐标,这样做麻烦一些,我当时没想到学生2的简单方法.

教师:两位同学的解法都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更好的想法吗?

教师:聪明!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教师:很好,真是殊途同归!我当初还真没想到求对称点也有这么多方法.

学生6:我觉得在前面学生3的方法中,求得点C的坐标后,求出直线CA与CB的斜率,由它们的斜率之积为-1,即可得两直线垂直,从而得到△ABC为直角三角形.

学生7:这只能判断出∠C为直角,无法判断是否等腰.

教师:数学使人周密真是没错.

就在这时,平时一直不太爱说话的学生8也发言了,不过看他样子好像十分困惑.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解法1漏解了,还是解法2产生了增解?

学生10(解法3:利用相似三角形):如图所示,分别过点A(-4,2),B(3,1)作x轴垂线,与直线l:y=2x分别交于点A′(-4,-8),B′(3,6).

教师:看似复杂的方法,运算却很简单,看来学习数学要不畏艰难,敢于挑战,最后你可能会发现拦路虎原来是纸老虎!

接下来又有同学提出一些问题,大家一同进行了研究.

教师:大家通过对此题的研究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是下面几点:

①所研究问题与以前的哪些问题相类似,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②解题的关键在哪里?是如何化归的?

③本题是否有别的解法?有无更简便的解法?

④哪一种方法最基本?哪一种方法最典型?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哪一种方法最巧妙?

⑤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圆满?有无增解、漏解或错解等情况?

二、教学思考

“灯不挑不明,理不辩不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试题的错误解法,给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探究,要充分相信学生,不能只按照自己事先想好的思路来教学,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强扭学生的思维,题目刚出来就先进行提示或分析,那样做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剥夺学生的自由创造空间.在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时候,老师硬是用自己固定的思路框定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服从于已有的模式,这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个不小的打击.

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智力参与”“个人体验”,就失去了学习真正的意义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每位学生在数学思维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体现出习题课教学的作用,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每位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当然,要做到这点,首先,教师对习题本身要有深入的研究,其次,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要给予足够的激励和引导,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点燃他们的思维之火.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力求让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应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探究机会和细节,使数学探究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乃至形成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对称点直线方程
方程的再认识
方程(组)的由来
探求特殊四边形中线段和的最小值
九点圆圆心关于三边的对称点的性质
圆的方程
线性代数中矩阵特征值的解析方法
画直线
画直线
你喜欢直线吗?
多变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