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2019年高考已然结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结合日常模拟试题与历年高考真题的评讲,笔者心中逐渐萌生了这样的一个意识:在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们应该从国家教育根本目的的视角去深刻认识并理解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与高考试题的服务选才之间的内在关系;要仔细研究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地理主干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日常教学中、在真题或模拟题评讲中将之逐渐传达给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地理试卷、地理试题的整体设计格局和意图,这既有利于树立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又有利于提升学生解答考题的水平和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朝之功。要在高考中良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必然离不开在一轮复习时打下的牢固的知识基础。笔者将抛砖引玉谈一谈个人在高三教学时的些许感悟和认识,希望对即将全面展开的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工作能有些许帮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的课本中写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图1)
图1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教材这一基础知识点,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笔者认为这样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知识点,就是支撑整个高中地理主干知识体系的核心,也是联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纽带”,也即一切的人类活动都应当围绕着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展开。
基于上述观点,结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将高中地理三个模块的主干知识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成“一心三块”(图2)展开理解。
图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地理知识关联构成关系示意
首先,必修1的自然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展示了目前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必修2(除第六章)的人文地理主干知识,主要体现了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一般现象和规律。而人类了解、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学习、研究人类活动规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因地制宜的合理开展人类活动,促进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这也即是必修2第六章的主题所在。
这两个部分的地理知识,思维能力要求高、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在高三的地理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应重视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化的一般规律和原理。
其次,必修3第一章的两节内容实则是相对孤立的。第二节旨在说明人类获取区域地理信息的技术与手段发展变化,为人类了解区域、研究区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第一节则是区域地理学习的“总纲”。其一是要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知识,明确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范畴(图3),并运用所学必修1与必修2的基本地理原理和规律再次认识世界区域、中国区域,验证初中所学地理区域知识。其二是要重视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入手,培养区域地理学习的“比较”意识,理解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的时空差异。
图3 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范畴
笔者认为在“总纲”的教学及复习过程中,一要着重引导学生构建起区域认知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二要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发展、演化过程,运用一般地理原理、规律分析具体区域事物和现象,落实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次,必修3(除第一章)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实则为案例学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也好,“区域经济发展”也罢,即使是“区际联系发展”,其实质都是围绕着某个区域或两个及两个以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分析、发展现状和问题的探讨,以及区域未来发展的建议”四个方面,对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合理与否展开案例分析。而评判其合理与否的唯一准绳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若区域人类活动能够体现三个角度的可持续发展,则基本判定为合理,该区域人类活动即为值得学习、借鉴及推广的典范;若有碍或违背三个内涵的体现,则基本判断该人类活动不合理,需要调整人类行为、提出解决对策。
这一模块的教学和复习,是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反复训练和提升的过程,也是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实践过程,当然,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本身就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实践。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把这些典型案例假想成“高考题组”来对待,用解答“题组”的思维和方法展开案例学习;另一方面要关注热点,善于将现实世界中更为鲜活的案例引入课堂,养成用地理视角看待世界的习惯。
【例1】(2018年全国卷Ⅰ)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 )
①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 )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 )
A.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集约利用土地
【答案】1.C 2.D 3.B
【分析】首先结合题组设问,第一问“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主要表现地理事物或现象(建设工厂)的时间发展和变化;第二问“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体现同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建设地下工厂),在不同区域(日本岐阜与中国大连)的空间差异;而第三问“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则表明虽然人类活动面临着区域的时空差异,但在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次,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点,第一问“精密机械设备生产工厂建在地下”体现了人类活动获得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问通过对比区域自然环境的空间差异,强调人类活动需要因地制宜;第三问则突破时空限制,表明了区域人类活动的共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例2】(2019年全国卷Ⅰ)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答案】1.B 2.D 3.A
【分析】首先结合题组设问,第一问“‘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村办企业”,主要反映了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当时(20世纪80年代)地理事物或现象(村办企业)的分布和发展状态;第二问“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体现出同一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在不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与2016年以后)地理事物或现象(村办企业)的发展变化;而第三问“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则表明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进步,人类对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认识不断变化,人类调整自身行为以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其次,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点,第一问“村村冒烟”反映20世纪80年代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不足,难以长远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问体现人类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变化,进而调整区域人类行为,变“村村冒烟”为“抱团飞地”模式;第二问表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良好地促进了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