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囊导尿管在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保留灌肠时的应用观察

2019-11-18 07:26:10孙琼严娇娇袁姣何平
智慧健康 2019年29期
关键词:液量肛管导尿管

孙琼,严娇娇,袁姣,何平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湖北 十堰 442000)

0 引言

老年肠梗阻患者往往具有肛门括约肌松驰、生理功能和蠕动功能减退的特征,容易产生便秘,临床上通常采用保留灌肠加以清洁和治疗。保留灌肠具有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促进排便等作用,但是传统保留灌肠法容易出现灌肠液外流等不适反应,灌肠效果较差,极易发生失控现象[1-2]。双囊导尿管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经济适用等特点,在保留灌肠时具有良好的效果[3]。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保留灌肠时应用双囊导尿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8 年2 月至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肠梗阻需保留灌肠患者85 例,排除心肺功能不全和耐受性较差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42 例)和双囊导尿管应用组(43例),双囊导尿管应用组男性23 例,女性20 例,年龄在60~85 岁,平均(75.66±3.15)岁,病程在3~10 d,平均(6.06±0.55)d;常规组男性22 例,女性20 例,年龄在60~86 岁,平均(75.57±3.09)岁,病程在3~9d,平均(6.01±0.53)d。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2 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灌肠药物采用生大黄泡水,由专业护理人员配置好灌肠液后,开始保留灌肠,常规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患者取平卧位,使用一次性硅胶导管,固定灌肠装置后,将造口袋贴在造口处并有效标识,将肛管一端剪出约0.5 cm 大小的小孔插入患者造口中,固定好肛管,开始保留灌肠,护理人员控制好入液量和流速,时常询问患者反应,保证灌肠正常进行。双囊导尿管应用组采用双囊导尿管保留灌肠,具体如下:

1.2.1 体位

采用头低臀高左侧卧位(床头部摇低10 cm,臀部摇高10 cm),保证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处于较低水平,使灌肠液顺利流入结肠。

1.2.2 插管深度

肛管插入深度保证在15~20 cm,深度可达到乙状结肠,减少对直肠的直接刺激,延迟排便时间。

1.2.3 双囊导尿管使用方法

将一次性塑料灌肠器肛管圆头部及侧孔段剪去,衔接在一次性双囊导尿管末端,制成球囊式肛管,将肛管插入15~20 cm 后,用20 mL 的注射器自气囊充气孔注入灌肠药物,使气囊膨胀后,按照医嘱灌入所需的灌肠液。

1.2.4 三次灌肠法

对于老年肠梗阻患者可使用“三次灌肠法”,保证低压力、慢流速、低液量,肛管第一次插入3~5 cm 到达直肠,将气囊内注入15~20 mL 液体,再将灌肠液缓缓注入50~100 mL,保留3~5 min 后患者排便;第二次插入7~10 cm 到达直肠骶曲部,将气囊内注入30~35 mL 液体,再将灌肠液缓缓注入200~500 mL,保留5~7 min;第三次插入15~20 cm,将气囊内注入30~35mL 液体,再将灌肠液缓缓注入300~500 mL,保留7~10 min 后患者排便。

1.2.5 注意事项

患者在住院后由于生理和疾病原因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且老年患者会产生孤独感,严重者会导致抑郁,因而在患者入院后要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灌肠前哟与患者热情交流,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了解患者的需求,向患者讲述灌肠的效果、目的、操作要求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感受,是否出现腹痛、灌肠液外流等不适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干预。在灌肠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观察灌肠液的温度和流速,若患者出现腹胀和便意,要叮嘱患者放松腹肌,降低灌肠液面高度,或者减缓流速,必要时可暂定灌肠。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脉速、剧烈腹痛等,要立即停止灌肠,及时告知医生迅速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灌肠效果

显效:肠梗阻症状显著改善,肛门括约肌松弛症状明显改善,先排出少量灌肠液后再排出较多大便,最后排尽灌肠液,无便后不适感。有效:肠梗阻症状显有所改善,肛门括约肌松弛症状有所改善,排出灌肠液和中等量大便后,伴有排便不尽感,有轻度腹胀。无效:肠梗阻症状和肛门括约肌松弛症状无明显变化,排出较多灌肠液和少量大便,仍有肠鸣音减弱、腹胀等。

1.3.2 灌肠及住院情况

统计灌肠液保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灌肠液量、排便量。

1.3.3 患者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总分为100 分,满意:90~100 分,基本满意,80~89 分,不满意80 分以下。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1.3.4 不适反应

统计患者在灌肠过程中的不适反应,包括灌肠液外流、肛周疼痛加剧、腹肌紧张、腹胀腹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类数据采用χ2检验,以[n(%)]描述,计量类数据采用t检验,以(±s)描述,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灌肠效果上的比较

双囊导尿管应用组灌肠总有效率为95.35 %(41/43),常规组为83.33 %(35/42),双囊导尿管应用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灌肠效果上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在灌肠液保留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上的比较

双囊导尿管应用组灌肠液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P<0.05),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灌肠液保留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上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在灌肠液保留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上的比较(±s)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在灌肠液量、排便量上的比较

双囊导尿管应用组灌肠液量和排便量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灌肠液量、排便量上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在灌肠液量、排便量上的比较(±s)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在患者满意度上的比较

双囊导尿管应用组满意度为97.67 %(42/43),常规组为80.95 %(34/42),双囊导尿管应用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在患者满意度上的比较[n(%)]

2.5 两组患者在灌肠过程中不适反应的比较

双囊导尿管应用组不适反应发生率为9.30 %(4/43),常规组为33.33 %(14/42),双囊导尿管应用组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在灌肠过程中不适反应的比较[n(%)]

3 讨论

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病因较为复杂,再加上老年患者胃肠蠕动较慢,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等,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不仅给患者身心造成痛苦,而且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等严重者会导致猝死。因而临床上一旦发生肠梗阻,要及时采取措施为患者通便,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保留灌肠可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患者排出粪便和积存的气体,而且还能够将灌肠液保留在体内一段时间,使药物在肠道内充分吸收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4-5]。

由于老年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不能自主有效的排便,在保留灌肠后灌肠液容易从肛门中流出,较难在肛门中保留,而且肛管容易脱落,从而影响灌肠效果。传统肛管灌肠在灌肠过程中会出现灌肠液外流的情况,而且很难保证药量,患者衣物、床单容易被浸湿,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患者尴尬,增加护理人员负担[6]。采用双囊导尿管保留灌肠,可利用气囊的作用增加导尿管插入的深度,不再发生灌肠液外流的情况,增加患者舒适度,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7-8]。研究表明,传统保留灌肠时,为保证灌肠液能保留更长的时间,常采用纱布、纸巾堵塞肛门的方式,作用不明显,而且灌肠液和粪便会大量外流,保留时间在10 min 作用,而采用双囊导尿管保留灌肠灌肠液保留时间可达0.5 h 左右,有效保证治疗疾病[9-10]。

研究认为,灌肠时肛管材质与肠壁是否会损伤有很大关系,若肛管粗糙、质地过硬等会损伤肠壁[11]。一次性肛管往往存在这些问题,而本研究中使用的气囊导尿管质地光滑、材料柔软,管径细小,灌肠时不会损伤肠壁,而且具有良好的舒适度,会降低腹部疼痛和腹肌紧张的状态,而且还会有效减少反复插管的次数,提高灌肠成功率,此外,气囊导尿管在气囊充气后与肠壁结合紧密,还会有效解决患者肛门括约肌松驰导致灌肠液无法保留的问题[12-13]。肛门至直肠的深度一般在15~19 cm,本研究中采用“三次灌肠法”,有效改进了灌肠方法,肛管插入深度在15~20 cm,灌肠液可直接进入结肠,不直接刺激直肠,而且灌肠液300~500 mL,量少,压力低,灌肠液流入肠腔速度缓慢,结肠内压力增加较慢,不容易引起患者便意,大大增加了灌肠液保留时间[14-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双囊导尿管应用组灌肠总有效率为95.35 %(41/43),常规组为83.33 %(35/42),双囊导尿管应用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这提示双囊导尿管保留灌肠可提高灌肠效果。双囊导尿管应用组灌肠液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P<0.05),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灌肠液量和排便量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这提示双囊导尿管保留灌肠可增加灌肠液保留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双囊导尿管应用组满意度为97.67%(42/43),常规组为80.95 %(34/42),双囊导尿管应用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这提示双囊导尿管保留灌肠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双囊导尿管应用组不适反应发生率为9.30 %(4/43),常规组为33.33 %(14/42),双囊导尿管应用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这提示双囊导尿管保留灌肠可减少灌肠不适反应。

综上所述,双囊导尿管在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保留灌肠时应用效果显著,可增加灌肠液保留时间,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不适反应的发生。

猜你喜欢
液量肛管导尿管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抗反流尿袋对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
TAP阀压开地层解决方案及其在苏南的应用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CO2 驱低液量高气液比井下气锚模拟与优化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临床问题 如何记录出入液量更准确?
气囊硅胶导尿管留置导尿204例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