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0)
结肠癌是在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生活习惯等诱因下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罹患率呈2 %/年的速度攀升,现已是导致我国居民病死的一个重要原因[1]。由于早期特征性不够明显,约30 %~40 %的结肠癌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发展至TNM 分期的Ⅲ期,此时通常需要采取手术配合化疗的方式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但化疗时机的选择不同,对于患者远期预后也有明显的影响[2-3]。本组课题中,我院主要于40 例结肠癌患者术后2 周、3 周进行化疗治疗,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选择2016 年2 月至2017 年2 月在我院实施手术且术后接受化疗的40 例结肠癌患者作为课题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与结肠癌的诊断依据吻合[4],预计存活期超过3 个月,且无手术或化疗禁忌证。男22 例,女18 例,年龄在38~65 岁,平均(54.1±5.2)岁。根据开始化疗时机的不同分为A 组与B 组,组间基线资料做统计处理,P>0.05,适合做课题实验与研究。
两组均在术后接受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方案进行化疗,d1,给予奥沙利铂(用量:80~150 mg/m2)持续静滴3 h,5-氟尿嘧啶(用量:400 mg/m2)静注,此后给予5-氟尿嘧啶(用量:2500~3000mg/m2)持续静滴46 h。每2 周进行上述化疗1 次,连续化疗4~10 次。其中A 组于术后2周开始化疗,B 组于术后3 周开始化疗。
统计两组的化疗不良反应,同时记录两组化疗后1 年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1 年存活率以及2 年存活率。
使用SPSS 20.0 软件中的卡方与t对计数、计量资料做检验,P<0.05 提示课题研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A 组与B 组在化疗期间均有出现恶心呕吐、疲劳乏力、肌痛以及便秘等不良反应,但各项不良反应率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A 组与B 组的化疗不良反应统计结果[n(%)]
A 组化疗后1 年的复发率为10.0 %,远处转移率为5.0 %,相比B 组的复发率40.0 %与远处转移率25.0 %均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1年存活率(85.0 %与75.0 %)、2 年存活率(60.0 %与55.0 %)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A 组与B 组的远期预后情况分析[n(%)]
结肠癌属于罹患率较高的一类恶性肿瘤,该病早期普遍缺乏典型的症状特征,较难被发现,因此多数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发展至中晚期,该阶段病死的风险明显提高,且患者常有腹部肿块、大便性状异常、肠穿孔以及贫血等症状表现,对其生活质量影响非常明显[5]。
针对中晚期的结肠癌患者,目前临床多以手术治疗辅以药物化疗为首选,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存活期[6]。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均是现阶段临床治疗结肠癌的常用化疗药物,其中5-氟尿嘧啶通常被当成结肠癌辅助化疗的基础药物,其对胸苷酸合成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干扰DNA合成,对癌细胞的扩散与增殖形成拮抗。而奥沙利铂是铂类化疗药物中的第三代产品,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二胺环乙烷结构的化合物,经静脉给药后,本品能够以肿瘤细胞的DNA 作为靶向点,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DNA 链,使其复制、转录过程被打断,由此发挥治疗的目的。并且,有研究指出,奥沙利铂与5-氟尿嘧啶联合给药,还可获得较单纯5-氟尿嘧啶更加理想的药动学,既有起效迅速、抗瘤谱广的特点,又可明显延长其生物半衰期(高达24 h),两药间的协同机制,对于减少恶心呕吐、肌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帮助[6-7]。但关于结肠癌术后化疗时机的选择,目前尚有一些争议。
有研究认为,结肠癌术后早期,机体尚未完全恢复,此时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影响远期预后;若于恢复期化疗,则可能由于癌细胞开始滋生与增殖而降低存活率[8-9]。彭乐等[10]研究对结肠癌术后不同时机实施化疗治疗的72 例结肠癌患者资料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结肠癌术后2 周化疗的不良反应率与术后1、3 周化疗并无明显差异,但相对来说,术后2 周化疗在减少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方面效果最优。此次通过对40 例结肠癌患者做课题研究,我们发现A 组于术后2 周实施化疗治疗后,该组的化疗不良反应率、化疗后1 年存活率、2 年存活率与B 组对比并无明显差异,提示该两个时间段化疗对于患者的化疗安全性以及1~2 年存活期并无明显的影响,但1年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统计显示,A 组较B 组均显著降低,提示术后2 周化疗更为可行、理想,与上述文献报道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在结肠癌术后2 周实施化疗治疗,化疗安全性、1 年及2 年存活率与术后3 周化疗基本相当,并且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复发、远处转移的发生风险,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