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体”推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11-18 05:04殷耀宁
中国国情国力 2019年4期
关键词:六位一体龙头企业江西省

◎殷耀宁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实现“换道超车”“提速超车”等提供了难得机遇。江西要加快构建首位产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创新人才、重大项目和省会城市“六大支撑”为一体的动力体系,引领辐射带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选准首位产业第一工程作为“换道超车”的主跑道和主引擎

近年来,江西省先后出台了《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关于聚焦重点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的通知》等文件,促进航空、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江西省经济增速稳定在全国第一方阵提供了强大支撑。但站在新时代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来看,江西省优势战略性产业集群规模均不大,普遍存在龙头企业少、技术含金量不高、布局较分散以及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建议实施首位产业一号工程,选准可以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集中发力,引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

1.加强首位产业战略部署

根据产业发展条件、规模、技术优势和在全国的影响力等指标,建议将航空、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省级层面的首位产业予以重点突破,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产业集群。如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力军,具有颠覆性和较大辐射带动力,并且南昌VR、上饶大数据和鹰潭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可以将其作为“换道超车”的主要抓手。同时,强化县(市)区之间错位发展,各设区市(除南昌市外)和国家级开发区确定2-3个首位产业,各县(市、区)及省级工业园区确定1个首位产业,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集中度和显示度。

2.强化首位产业顶层设计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突出省级层面的产业规划引领,编制高水平、管长远的江西省首位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明确发展定位、技术路径、空间布局、招商引资和支持政策。各设区市和县(市、区)也应制定相应的首位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等。强化规划落地,细化年度任务,适时对规划实施评估、调整完善,确保规划的目标实现。

3.建立首位产业高位推进机制

着力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设一个研究中心、制定一个招商方案、成立一个行业协会、设立一支产业基金、出台一套专门政策,形成“六个一”首位产业推进机制。省级层面建立省委常委牵头首位产业制度,一名常委牵头抓一个首位产业;市、县两级实行首位产业“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牵头首位产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推进会和总结评比大会。以省委党校中青班和市厅级领导干部培训为重点,加大首位产业专题培训,切实提升领导干部抓落实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优扶强和战略投资

当前,江西省经济发展正处于上规模、增动能、提质效的跨越赶超关键期,发挥好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至关重要。总体来看,全省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尤其缺少“航母型”、上市型龙头企业。如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江西仅占6家,数量排名全国第十七位、中部地区第五位。从上市企业来看,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省A股上市企业仅43家(包括近期注册地迁入南昌的万泽股份和神雾节能2家企业),市值超100亿元企业仅11家,而湖南(105家)、安徽(103家)和湖北(101家)上市企业均已超100家,差距较大。从创新型企业来看,2017年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134家,排全国第17位、中部地区第五位,远少于湖北(5177家)、安徽(4325家)和湖南(3211家)。

1.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龙头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兼并重组,整合品牌资源和创新资源,健全完善生产、研发和服务体系,快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对龙头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发生的评估、审计、法律顾问等前期费用及并购贷款利息,省级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对龙头企业海外并购拥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专利的科技型企业,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予以重点推进。支持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本省采购、增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

2.加大对上市企业的战略投资和扶持

上市企业是地区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动力源和晴雨表。随着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江西省部分上市企业遭遇经营和资金困难,部分民企存在股权质押风险。建议学习上海、浙江和广东等地经验,设立100亿元省级上市企业纾困基金,对暂困上市企业进行“一企一策”扶持,帮助其早日走出困境。同时,鼓励各级投融资平台和龙头企业果断出手,重点对具有先进技术、自主品牌、市值在50亿元以下的暂时遇到资金紧张且与本地首位或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成长型企业进行战略投资。省财政要加大对取得上市企业控制权的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的奖励,逐步引导控股上市企业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迁入省内。

3.加大对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战略培育,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

2018年以来,各地密集出台关于培育瞪羚企业的新政,如武汉东湖高新区设立10亿元瞪羚基金、常州成立瞪羚谷商学院、南京成立瞪羚企业俱乐部等。武汉光谷出现的5个独角兽企业有4个是瞪羚企业发展起来的。建议制订出台《江西省瞪羚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加大培育力度,支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为瞪羚企业,支持瞪羚企业加速成长为具有颠覆性创新、爆发式成长、竞争优势突出的独角兽企业,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创新既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也是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近年来,同属中部的安徽省抢抓国家创新驱动重大战略机遇,实现国家创新型省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大国家重大科创战略平台全覆盖,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总体来看,江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中后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尚未实现新突破,与中部湖北、安徽等创新省份的差距还在扩大。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年》,江西省综合区域科技创新指数为51.28,低于全国平均指数18.3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9位和中部第四位。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来看,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已有9个、中部6省已有4个,而江西省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仍处于创建申报阶段。

1.加快创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成立以省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深化与科技部的高层对接、业务指导,进一步完善《江西省创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边建设、边申报,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品牌、聚焦赣江新区核心引领,用好军民融合优势,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品牌。

2.着力加强高端科研平台和顶尖技术攻关

高端产业创新平台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是高端人才的聚宝盆。当前,要着力抓好中科院“江西中心”建设,加强用地、用房和财政资金保障,采用事业编制身份、企业高薪激励、柔性人才引进等手段多管齐下,集聚高端人才,着力打造航空、LED、稀土、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国家级产业技术中心。同时,学习借鉴合肥“科学岛”经验,吸引促进更多高端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打造江西的“硅谷”和“科学岛”。

3.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创新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和省科技转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企业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比例。企业购置研发设备按其年度实际支出额不超过15%予以补助;对经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据绩效评价情况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等。推广实施创新券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购买创新服务;推动更多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

4.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科技研发团队的奖励从50%提高到70%及以上。以技术交易市场为依托,健全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鼓励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探索实行“技术股+现金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方利益捆绑机制。以校地产业研究院为平台,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设计和实施研发项目,探索实行“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

实施更加开放和更大力度的人才新政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是制约江西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突出问题。2017年江西省大专院校在校生为104.8万人,比河南、湖北分别少95.6万人和35.3万人;在赣工作两院院士仅3人,而湖北、湖南两院院士分别为73人、35人。在当前全国各地“抢人大战”的背景下,江西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本土人才不多、外省人才难引进、骨干人才流失等现实问题。建议从三方面予以改进:

1.加大对领军人才和应届大学生的引进力度

以“高精尖缺”为导向,以省“双千计划”①为龙头,重点引进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重点产业国家领军人才,给予300万-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对来赣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重大突破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的资助。加大对应届大学生的人才激励。给予留赣或来赣创新创业就业的应届大学生一定的生活和就业补贴。鼓励人才集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土地规范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开发、自建大学生公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管理模式,为来赣工作就业且本人或家庭在赣无自有住房的大学生提供周转公寓,3年内免费入住,解决重点产业人才住房问题。完善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贡献大、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突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评审高一级职称。

2.探索科研项目合同制

实行政府购买知识产权制度,1个课题由2-3个团队各自完成,以结果导向,经验收合格的给予经费支持,不合格的不支持,以此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同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实施最大限度的放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订单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3.完善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

对科教类事业单位实施差异化分类指导,出台《江西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完善创新型岗位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政策落实的配套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对现行的科研项目、资金、人员以及因公临时出国等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明确科研人员兼职、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有关项目经费管理的具体办法,最大限度下放科研项目自主权。允许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引入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化。

把项目为王和质量第一落到实处

重大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的载体,加快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抓项目建设,就是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导向,培育领导干部项目思维,真正把项目为王、质量第一的理念落到实处。

1.建立健全“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学习浙江、上海等地经验,强化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和排放等综合考评,并实行差别化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幸福产业等领域,推进一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重大项目,谋划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好项目。

2.鼓励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1)全面推广产业链招商。推广南昌高新区“区内采购补贴”和江铃汽车“入股”招商等产业链招商模式,围绕龙头企业的上下游行业开展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进行补链、壮链和强链。对稀土、钨矿等战略性资源,加强管控,以资源引产业集聚。

(2)探索重资产招商模式。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主体,与产业龙头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合体,争取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让产业龙头企业和高成长型轻资产企业“拎包入住”。加强与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创投公司及股权投资机构合作,通过基金公司引进项目。

(3)创新“三友招商”。近年来,武汉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将校友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口和生力军,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西要充分利用好校友、战友、乡友等亲友资源,组织高规格、大规模和专业化的“三友”招商会,培育招商引资新的增长点。

(4)深化“央企入赣”行动。全面系统总结“央企入赣”经验,加强与江西省重点急需产业央企的发展战略跟踪,省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对接,深化战略合作。

3.强化招商引资考核激励

坚持“以项目建设论英雄、以项目建设排座位、以项目建设定奖惩”的鲜明导向,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的“比学赶超”机制,提升招商引资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比重,每年开展公开评比,将财政转移支付与其项目成效挂钩。重视一线招商干部和重大招商项目人员的提拔任用,重奖招商有功的第三方单位和个人。

提升大南昌都市圈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区域发展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群或大都市区的竞争。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南昌首位城市经济总量和辐射带动力相对较弱。以2017年为例,年末户籍人口武汉、郑州超800万,合肥、长沙超700万,南昌仅525万;武汉、长沙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南昌仅5000亿元。加快推进大南昌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大势,但涉及到跨行政区划的融合,需要强力持续推进。

1.成立以省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大南昌都市圈推进领导小组

高位推动、重点解决大南昌都市圈改革发展、行政区划、利益协调与开放合作等重大战略、规划、项目和工程等问题。

2.科学研究、适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将永修县、丰城市等周边地区划归南昌市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看,可以考虑将九江市的永修县、宜春的丰城市纳入南昌市。永修县与南昌北部接壤,又是赣江新区的重要组团,生态环境好、土地资源丰富,将其纳入南昌市有利于促进昌九一体化,更好推动赣江新区高质量发展。丰城市与南昌内部接壤,县域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将其纳入南昌,有利于做大做强南昌、促进昌抚一体化。

3.加大省级层面的利益分配协调

加大财政统筹、加强市域协调和省直单位的合作,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导向,科学谋划大南昌都市圈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与对外开放等一体化发展。

注释:

①双千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面向省外和国(境)外,引进1000名左右“高精尖缺”优秀高层次人才,面向省内重点培养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猜你喜欢
六位一体龙头企业江西省
模拟成真
考了个大的
吃两个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中学语文“六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刍议
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探讨
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工作机制探究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海南橡胶被认定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