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摘要:要想学好一篇语文课文,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无动于衷。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关键词:预习;小学语文;质疑
那么,小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明确预习目的,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预习六步法。读、圈、画、组、标、思。读就是把新课文轻声地朗读至少三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圈就是圈出文章的会认字和会写字,会认字可以用“△”符号圈出,会写字用“〇”圈出,圈出这些生字以便孩子在读文过程中强化记忆。画就是画出文章中的新词语,可以用“——”符号画;组就是给课后的生字组上词语,至少一个生字组上两个词语。标就是标出文章的自然段,低段一二年级学生,还得要求数每段有几句话,并在每段前标出序号。思就是学会思考课后的练习题,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有一个为什么或是动手做做,在孩子多次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当做检验自己读书的“靶子”,试一试能否解答。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內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这学期,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到两个问题,写在纸张上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课堂上的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记得教学《铺满金色巴掌发水泥道》这篇课文时,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篇幅短,要在一节课内上完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怎么教呢?我在早读课时就先检查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提问是很有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是文中的重难点。如,金色巴掌是什么意思?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文中去。
3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去读,直到成诵。
及时评价。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朗读声情并茂的同学,老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发挥更好的作用。
总之,学生预习方法的培养通过长时间的沉淀才能逐步掌握与完善,是时间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差异,小组协作配合与知识共享。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了解作者布局的方法与思路,为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