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甘肃社会主义学院 康家玮
2014年0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1]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辉煌成就,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历程。可以说,人民政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社会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组织。人民政协的最大优势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听取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人民政协组织聚拢了大批社会精英、富集各界智力,能够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客观的参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2]为此,新时代加强人民政协协商能力建设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内容。
社会调适是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从狭义概念上看,它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整个过程,在本文中,借指人民政协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我国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是“团结”与“民主”,它尊重社会各阶层的差异性,集中体现社会各方面的社情民意,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诉求。人民政协坚持求大“同”存小“异”,以沟通、协调、交流等方式方法,促使各方面达成共识、实现共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它契合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层面的内容,使各方利益的实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人民政协作为三者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有助于筑牢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到了汇聚人心、形成合力的作用。人民政协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化解诸多社会矛盾等方面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回应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人民政协在适应社会调适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抵御各类重大风险,凝聚各方力量谋发展,共同铸就中国梦的政治保证。二是用统战思维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人民政协具有包容性强的特点,可以最大程度地调适社会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关系。在尊重个体利益的基础上,维护整体利益,引导各方力量在利益协调过程中达成共识,理顺不同意见、统一思想,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三是人民政协蕴含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中。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政协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团结”与“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并于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第一次写入政协章程。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团结与民主贯穿于人民政协各项工作中。人民政协协商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机制,努力改进协商工作方式方法,按照团结和民主的要求履行人民政协的职能和发挥人民政协的特殊优势。
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聚各方智力、形成强大合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既有民主党派、党外人士,也有非公经济界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等等,联系面广泛。全国各级政协组织和各级政协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通衢。在“团结”主题号召下,人民政协搭建平台,各界别委员可以采取例会、提案、调研、视察、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反映各社会群体、各社会阶层的意愿,密切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促进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体现界别特点”是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重点,人民政协要根据界别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各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认真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方法和途径,使得人民政协界别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各界别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人民政协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具有“大团结”“大联合”的实践意义。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其运行过程发扬着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人民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等对国家大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以批评和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通过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向中共和国家机关提建议。在人民政协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按照民主程序进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别以本党派、本团体、本界别的名义进行发言和提出提案,反映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民主路径,人民政协实现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具体践行。
人民政协的团结与民主是相辅相成的。团结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的团结,通过最广泛的团结,可以把民主扩大到更大范围。民主是在广泛团结基础上的民主,能在人民政协形成畅所欲言,亲密和谐的气氛,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最广泛的团结。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四种能力建设,即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能力建设需要加强实效性。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把握能力。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继承和弘扬优良协商传统的前提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协商共事中,恪守政治方向性,突出政治引领作用,既要不忘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初心,又要坚定政治信念,团结带领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此,要发挥各级人民政协党组的领导和带头作用,以完善各级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主席会议学习制度为契机,深入开展政协委员专题研讨学习,加强政协委员政治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要推进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建设,强化宪法和法律的学习,履行人民政协的职能,保障政协委员的权利与义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进政治认同。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人民政协应积极有序地组织开展调研工作。调查研究要着眼于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效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人民政协的界别委员,大多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知识分子,智力资源丰厚,人民政协可以邀请他们组成结构合理的调研队伍,运用各类调研方法和技术手段,撰写真知灼见的调研报告。依托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平台,让各方面的智力资源参与到调研中,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增强意见和建议的科学性、操作性及务实性,加强调研成果的转化与交流。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联系群众能力。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时应更为贴近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践行群众路线和服务意识,围绕国家大局和民生关切,深入界别群众和基层群众之中交朋友,了解群众真实诉求,畅通民意表达,提交高质量的政协提案,切实回应群众诉求。要发挥各级政协专门委员会的作用,促进与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互动,拓宽政协委员调研范围。要创新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建立便捷、高效的委员联系方式。
坚持凝心聚力优势,促进合作共事能力。人民政协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其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人民政协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等界别委员搭建平台,通过政协这个大舞台,各界别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人民政协以协商民主凝聚强大正能量,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阶层、民族宗教界等人士凝聚起来,形成协商民主的合力,以共同目标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大团结大联合画出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