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爱国舆论此起彼伏。爱国舆论体现了国内与国际互联、线上与线下联动、理性与暴力兼具、严肃与活泼并存等鲜明特征。爱国舆论的生成是教育、社会心理、网络技术和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引导爱国舆论,需要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视角进行考量,秉承“时、度、效”的引导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的引导方法,建立健全谋远固本的引导制度。
关键词:爱国舆论;特征;生成;引导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1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79-05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爱国舆论此起彼伏:08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利比亚撤侨、帝吧出征、中日钓鱼岛之争、南海仲裁、抵制肯德基、中国游客滞留国外机场唱国歌维权……这些爱国舆论通过各种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广泛传播,影响较大。虽然有些爱国舆论对激发国民爱国热情、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也有些爱国舆论折射出公众心理中的焦虑、担忧、撕裂、暴力等问题。如果对这些爱国舆论关注不够,引领不力,就会产生较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对人们的心灵秩序、社会的团结和谐与国家的安全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认识爱国舆论的鲜明特征,分析爱国舆论的生成因素,把握爱国舆论的引导策略,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迫切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爱国舆论的鲜明特征
爱国舆论是人们爱国立场、观点、态度的体现,是对爱国问题进行价值评估、选择、传播的结果。爱国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遵循社会舆论的生成逻辑,彰显社会舆论的一般特征,但爱国舆论不是一般性的社会舆论,它以“爱国”为核心,最能拨动人们的爱国神经,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国内与国际互联
从爱国舆论的空间场域看,国内与国际互联是其典型特征。爱国舆论因某一焦点事件而生成,然后借助各种媒介迅速在不同主体间传播。这种传播不仅在国内进行,而且还在国际上进行,并且国内与国际互联。这是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信息互联互通,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热情高涨。当国内出现爱国舆论之时,海外华人能及时知晓,并根据自身价值观进行筛选传播。一些海外媒体带着有色眼镜,有选择地报道爱国舆论,对我国进行抹黑或妖魔化,致使很多国外民众不能真实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当国外出现有关我国的爱国舆论之时,国内民众能够迅速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积极表达爱国情感,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斗争。2008年4月,北京奥运会火炬海外传递受到严重干扰,西方政府故意纵容、管理低效,以CNN、星期日泰晤士报等西方媒体无视客观事实,搞双重标准,极大地误导了西方民众,引起了国内人民的强烈不满。海内外中华儿女针对此次事件,纷纷协同起来,同频共振,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利益、珍视国家荣誉的宝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2.线上与线下联动
从爱国舆论的运行逻辑看,线上与线下联动是其核心特征。网络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生活方式、思维学习方式、话语表达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网络开辟了人们讨论话题的空间和渠道,并成为新的公共领域。在此领域,人们可以讨论公共话题,发表个人意见,表达各种诉求。在网络产生以前,爱国舆论往往通过纸质媒介、电视广播等方式传播,这种传播在主体、范围、空间、方式等方面受媒介自身特点的制约,影响有限。但网络产生以后,爱国舆论一旦生成,就会通过网络这一重要平台,迅速扩散,在网民中产生重要影響。在一些爱国舆论中,人们不仅在现实中表达爱国情感,而且还在网络中进行发声,并且不同主体在交互式平台上进行公开讨论,进而形成线上与线下联动的局面。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在网络这个平台上,“网民可以尽情地表达情感、发泄情绪;同时,通过网络即时互动、快速传播,网民的情感与情绪又得以相互感染,进一步强化,并有可能获得普遍同情和广泛支持。更为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活动一旦在线上形成,往往会从线上移到线下,由虚拟转为现实,并且线上、线下联动,相互借力,声势不断壮大。”[1]
3.理性与暴力兼具
从爱国舆论的情感表达看,理性与暴力兼具是其重要特征。爱国舆论是人的爱国情绪的集中展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受各种环境影响的现实存在之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其中有些思想情绪通过爱国事件生成为爱国舆论。在这些爱国舆论中,既有理性的声音,也有极度情绪化的暴力倾向。2012年9月,因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形成的“钓鱼岛事件”,持续发酵,举世瞩目。现实中,全国各主要大城市纷纷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抗议活动,很多民众参加了反日示威游行,号召国人抵制日货。客观地讲,绝大多数游行者能恪守法律,遵守秩序,理性表达爱国之情。但有些地方出现了打砸抢烧等暴力性破坏行为,出现伤害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网络中,一些极端情绪化的言论到处可见,其基本表征是观点偏执、相互撕裂,彼此谩骂、对骂,鼓吹暴力、轻言战争,“爱国贼”“爱国奴”“卖国贼”等标签化言论盛行。一些人通过恶意留言、评论等形式威胁、攻击另一些人,甚至出现极度网络围观、网络欺凌现象。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反应到现实中,就会产生暴力行为。
4.严肃与活泼并存
从爱国舆论的表现形式看,严肃与活泼并存是其鲜明特征。爱国情感需要抒发,爱国观点需要表达,爱国行为需要践行。但这些爱国情感、观点、行为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传统爱国舆论一般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载体表达出来,且主要是主流媒体在发声。虽然主流媒体顺应时代变化,开辟了新的表现渠道,但这只是把爱国舆论表现的场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借助网络扩大了覆盖面。主流媒体通过传统形式表现出来的爱国舆论一般都是严肃的,并有较多的受众。但在网络时代,图片、视频、动漫、动画、表情包等更具隐喻化、娱乐化、趣味性、幽默感、感染力的艺术性手段成为网民非常喜欢的表现手法。这种借助新媒体表现出来的爱国舆论一般是活泼的,其使用主体主要是青少年。2016年1月爆发的“李毅吧出征Facebook”事件,网民通过大量的图片、表情包等微艺术手法以理性的态度发表爱国言论,随后国台办、人民日报、大众网等主流机构、媒体进行了回应报道。同年7月,南海仲裁裁决结果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声,从容应对,有理有利有节。与此同时,青年们运用表情包、图片、漫画、微视频等艺术化形式在网络中表达爱国之情,维护国家利益。
二、爱国舆论的生成因素
爱国舆论的生成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受教育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又与媒体传播和利益驱动密切相关。
1.教育的因素
爱国舆论的生成与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关。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到《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颁发实施,彰显出党和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社会大力营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家庭把家国情怀作为子女教育的基因进行传承。正是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的基因才深深镌刻在国民的血脉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历史上受到的伤害和遭受的屈辱,大力进行“国耻”教育,这必然会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受害者”心理阴影,产生怨恨甚至仇恨的心态。在此情况下,当有关爱国事件出现后,“一些民众没有理性地配合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把历史上的仇恨和激愤发泄到现实中来,盲目冲动地采用激烈的方式抵制日货,甚至打砸本国机构和公民的财产,爱国主义精神被转换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2]
2.社会心理的因素
爱国舆论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心理倾向。爱国舆论的生成是一个契合和彰显公众社会心理的过程。当前,受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正在进行着经济转型,人们面临各种压力,而舒缓压力的渠道不是那么通畅。当爱国事件发生后,部分公众趁机发泄心中的不满,在网络中互怼,“一言不合就开骂”,到处散播错误的不和谐论调,在现实中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危害了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自我意识较强,容易产生情绪的剧烈波动,其阶段性心理特征在爱国舆论中表现比较明显。当然,也应看到,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作为大国国民,我们的心理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心态还不具备大国国民气质。当部分国民走出海外,浮躁、焦虑、任性的心态就会展现出来。2018年初,发生的三起中国游客在国外机场因航班延误集体唱国歌维权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央视对此评论道:“这种‘战狼式爱国不合时宜,祖国是你危难时的后盾,但不是背锅侠。”[3]不过这些成长的烦恼,会随着国民心态的优化、文明素养的提升而改变。
3.媒体传播的因素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移动互联网的发明使用,让上网的人逐年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4]但是,移动互联网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到爱国舆论的传播之中。相较于电视、纸媒等媒介,移动互联网为爱国舆论的生成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兴趣爱好的群体在交互式平台中进行网络聚焦,利用社交媒体、贴吧论坛、网络社区等网络平台,对爱国的话题进行交流探讨甚至争论。这些网络媒体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容易把爱国话题推向舆论的中心,形成公共舆论。一些商业媒体和国外媒体,受资本或政治的影响,在爱国舆论的生成传播中往往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4.利益驱动的因素
利益驱动是爱国舆论生成的最深刻根源。爱国舆论背后隐藏的主体是人,而人是追求利益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因此,分析爱国舆论需要探寻其背后的利益主体,不能忽视爱国舆论背后的利益驱动。合法有序地表达自我主张是人的基本权益,也是与自身物质利益同等重要的精神利益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爱国舆论的生成是个人表达爱国主张,行使言论自由表达权的结果。媒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主流媒体代表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传播党的声音,弘扬正能量是其责任;一些商业媒体,为了夺取眼球,追求资本利益,故意歪曲爱国主义,混淆视听,有选择地报道信息。从这个角度看,爱国舆论的生成是主流媒体维护国家利益,引导公众理性爱国的体现,是一些商业媒体为获得关注度,寻找卖点,追求商业利益的结果。此外,我国作为新兴大国,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必然会触动一些国家的利益。为此这些国家故意制造一些事件,企图把我国引向歧途,进而坐收渔翁之利。从这个角度看,爱国舆论的生成是国家利益矛盾与冲突的体现。
三、爱国舆论的引导策略
爱国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引导爱国舆论应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秉承“时、度、效”的引导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的引导方法,建立健全谋远固本的引导制度,不断提高爱国舆论引导的实效性。
1.秉承“时、度、效”的引导原则
引导爱国舆论,正确的原则至关重要。“时、度、效”舆论引导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6]“时、度、效”原则是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原则体现了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要求,是衡量舆论引导质量的重要尺度,具有很強的理论性、纲领性、实践性和创造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爱国舆论,只有坚持“时、度、效”的引导原则,才能明确爱国舆论引导的方向,把握爱国舆论引导的力度,发挥爱国舆论的积极作用,化解爱国舆论的消极影响。
秉承“时、度、效”原则引导爱国舆论,首先在“时”上要认准。“时”是时代,也是时机。时代决定思路,时机赢得先机。爱国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形态,是时代问题的呈现。引导爱国舆论,要树立时代的大视野,一方面要分析爱国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透视其反映的时代症候,明确其体现的时代诉求,另一方面要看清时代大势,掌握党和国家提出的时代要求,运用时代话语,反映时代特点,进而增强时代感。引导爱国舆论,还需要把握好时机,确保“首发”效应,注重第一时间介入,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及时回应关切,澄清事实,赢得主动权。引导时机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节点的掌控,节点把握不好就会致使节点价值的流失。这就需要在准确把握党和国家要求基础上,利用“网络电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所具有的联系性”[7],对不同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其次在“度”上要精准。度是适度、力度、程度。引导爱国舆论,注重“度”的把握,既包括理念的高度、内容的厚度、逻辑的严密度,又含括思考的角度、分析的深度、信息的准确度。引导爱国舆论要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既不过犹不及,也不视而不见,避免失真、失准、失语、失态、失控。引导爱国舆论,要根据爱国舆论传播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坚守法治底线,精准发力,不夸大,不缩小,不违背公序良俗,杜绝极端言行。最后在“效”上要到位。“效”是效果、实效、效用,彰显的是结果导向。爱国舆论引导的成效如何,最终要用结果来体现。追求效果的最大化,是爱国舆论引导的价值诉求。为此就需要树立受众思维,厘清实际,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倡清新活泼、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提高引导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避免“封、堵、压、瞒”等野蛮式做法,克服形式主义,增强引导的针对性、艺术性,与主流舆论同频共振,强化社会共识。
2.坚持统筹兼顾的引导方法
统筹兼顾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遵循的重大战略方针和行之有效的科学工作方法。统筹兼顾首先意味着要有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进而才能做到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引导爱国舆论,需要综合考虑其特点和制约因素,这是全局意识和系统思维的体现。
具体说来,一是统筹爱国舆论与其他社会舆论的引导。二者都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构成,是“治国理政、安国定邦的大事”,“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8]但相较而言,爱国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更强,本质上是一个国家认同问题。故引导爱国舆论要从国家认同的高度去认识把握,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中精准有力。二是统筹国内与国外、网上和网下。如今,国内国外的地域界限和受众界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媒介形态、传播手段等的变化而逐渐模糊。引导爱国舆论,要把国内与国外统筹起来,协调好各类资源,兼顾对内对外效果,改变国内国外“两张皮”现状,实现内外联动,奏响引导大合唱。既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树立外宣意识,讲好中国故事,考虑国际影响,又要有内宣意识,兼顾国内情况,充分考虑国内民意,还要统筹网上和网下,树立互联网思维,管好用好互联网,共同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网上网下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网上发生的爱国舆论焦点事件,往往都是现实问题的反映,网下爱国问题解决不好,网上舆论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引导。要提高爱国舆论引导的工作本领,善管善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克服怕网、躲网、拒网等不良心态,积极打造网上网下相结合、线上线下齐互动的工作平台,实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相协同的新局面。三是统筹党政群团、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爱国舆论引导需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宣传格局,防止出现“单打独斗”的局面。各主体都需要认清引导爱国舆论应肩负的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定立场,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夯实能力,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四是统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爱国舆论,需要统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把提高人的媒介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人们既了解各种媒介如何运行,也清楚爱国舆论如何生成、传播的,增强人们和媒介打交道的能力。此外,加強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唯有如此,人们面对爱国舆论之时,才能理性审视,不被不良信息所左右,做新时代爱国舆论的引领者。
3.建立健全谋远固本的引导制度
制度是一个管长远、固根本的大问题。引导爱国舆论,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制度建设问题。目前,爱国舆论引导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制度执行不到位有关。因此,引导爱国舆论,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以最严格的制度、更严密的法治,为营造清朗社会氛围、谋求社会发展共识提供坚实保障。
建立健全谋远固本的爱国舆论引导制度,首先要坚持好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性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引导爱国舆论,需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动摇,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下,确保党对媒体的领导权和管理权,传播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做爱国价值观的传播者、守望者和践行者。主流媒体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意识,保持政治定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树立行业标杆,以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全面阐释爱国的科学内涵,引导人们理性表达爱国之情。商业媒体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多宣传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和光明进步的社会本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而不能因自身的商业性而放低要求,在舆论导向上含糊其辞,网开一面。其次,构筑爱国舆论引导的制度屏障。第一要织密“制度网”,解决好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虽然我们已拥有《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对公民爱国言论的表达、互联网的使用、舆论的引导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客观说来,爱国舆论的引导仍存在制度空白、无法可依的情况,为此就需要探索制定与现实相适应的新的法律法规。第二要构建“制度链”,解决好制度衔接不畅的问题。爱国舆论引导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工作,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衔接通畅,相关部门应协调联动,国内外应密切联系,线下线上应结合起来。第三要加强监督,狠抓落实,解决好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爱国舆论引导,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执行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理念,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用法治保护爱国主义行为,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各环节”[9]。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警示特别是惩戒作用,让科学理性的爱国言行广泛传播,让错误的爱国言行受到制裁,真正让民众认识到爱国不是喊口号、表决心、泄私愤,而是充满正义正面的言论,是立足本职、积极进取、踏实肯干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徐家林,王皓翔.网络公共空间中的爱国主义新特征与新趋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3):92-97.
[2] 金民卿.爱国主义决不能丢,也决不能被异化[J].人民论坛,2016(22):12-15.
[3] 之山.祖国是你危难时的后盾,但不是背锅侠[EB/OL].[2012-02--02].http://news.cctv.com/2018/02/02/ARTIKRDxg8O3R8cePwGTyUIb180202.shtml.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1-31].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6138.htm.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6] 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7.
[7] 马振清,蒋雪莲.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呈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18-22.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1-332.
[9] 蔡中华、潘静.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重要特征与实践向度[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5):83-91.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