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春艳
摘 要:小学阶段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归纳推理和数学建模等学科核心素养。依托“三生”教育的育人理念和環境,通过教学“三策略”、教学模式“五流程”、课堂实施“三原则”等措施,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悄然落地,最终实现以育人为目标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5-0030-04
经过近三年大量的学习、研讨、分析、实践,以及对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宏观分析,笔者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策略和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形成了一些认识。
一、改变观念源头,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
寻求教育的改变必须从观念的源头开始。我们提出了“生命·生本·生活”教育即“三生”教育。“三生”教育以育人为目标,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批判辩论、敢于发表观点。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和生命体验,把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化为关注理性思维的培养,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真正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价值,经历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三生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方向、土壤和途径。
二、抓住实践的关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三二二
三二二即:三变化的生命课堂,两关注的生本课堂,两融合的生活课堂。
(一)三变化的生命课堂
一是教学目标实施重构。我们认为授课时教师在关注教材和课时目标的同时一定也要关注课程目标。如果说教材和课时目标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本节数学课可以获得哪些知识和能力,那么课程目标解决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一问题。课程目标强调了数学的知识性、能力性和文化性。
二是学习习惯深度培养。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反思、表达和提问等习惯,此外还要培养其认真学习的态度,谦虚好学,善于合作,负有责任感等品质。
三是研究改进课堂生态。小学的课堂生态是学生不喜欢就不参与了,或者学生学会了也就不参与了。教师教学时要找到学生的认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实施分层教学,对课上跟不上听课的、走神儿的学生采取一观、二询、三问、四导、五评的措施,使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
(二)两关注落地生本课堂
一是关注学生知识构建。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点,同时发力,实施有效教学。
二是关注深度学习发生。在知识的难点处用时,在学生的重点处用心,在思维的关键处停留,让深度学习发生。
(三)两融合实现生活课堂
一是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融合。汲取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包括知识的、思想的、逻辑的、品德的甚至哲学的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作为一种学习场存在于学习中,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
二是生活与数学化的融合。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数学情景的创设,数据的采集、选择、转换,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分析等,把鲜活的生活素材转化为理性的学习内容,经历抽象、推理、建立模型的过程。
三、关注教学效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三策略
(一)遵循“现实性”,内容选取得当
教学内容导入应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抽象出的运算有生活作基础,学生就更易于理解,可以做到所学内容是有“逻辑意义”的。把“现实性”数学原则落在实处,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二)运用 “演绎分析”,学会举一反三
教师将数学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演绎,使学生从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的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经历“理性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一是观察、分析、思考。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思考,发现本质问题,找到数学问题,明确问题解决目标。在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实践探究。操作实践是学生经历和体会学习过程最直接的方式,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将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显性地展示出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的体积”一课,通过操作实践可以很清楚地展示圆锥体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和内涵,而且顺利迁移原有的经验,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三是数学抽象。首先,让学生能从例题或以例题为蓝本改编的贴近生活的新例题中学会分析问题,去掉纷繁复杂的非本质信息,找到数学本质问题,这是对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其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展开对问题本质的探究,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一类发散思维训练的问题中,再次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入地认识和剖析,实现对学生抽象能力的第二次培养。
四是归纳推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思考,也是一种归纳学习的过程,经历对问题的合情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对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一课,教师设计时要尽最大努力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找规律的过程。每种规律都有不同的特点,在找规律时可以采用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学生会在每一次过程中找到规律,发现模型,也会在数学活动中学到方法。这种归纳推理的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五是建立模型。建模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思想。学生往往用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交流思想观点。教师可将有声的语言以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小学阶段常采用列表、画图、符号化等方式。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中有一题:有30人,每两人握一次手,求共握多少次手?可以让学生把繁杂的数据整理成清晰的数表如下:
学生在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中,把数学事实或数学信息通过表格理清头绪,并从中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到结论,模型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
类似于这样的内容还有“打电话”“烙饼”等问题。得到问题的结论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本身就是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核心素养就会在实践探索中悄然落地。
四、重构课堂模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紧盯能力目标
基于以上课堂研究,形成“五流程”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模式。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领域,由兴趣——动机——欲望——追求,通过拨动心理倾向外化为探索——验证——操作——问题的解决。教师与学生有机配合,共同完成知识结构,便于储备、记忆、检索。这种双轨运行的机制,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融为一体,有助于培养其具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全面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养成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的学习习惯。
以上五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形成课堂教学的统一体,构成完美和谐的教学结构,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五、重视相关因素,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施三原则
(一)重视学习层面,提升教师研究力
重视学科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力。只有通过理论学习、课标学习、课例研讨、专业培训等学习过程,才能实现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刻认识,才能形成充分尊重学生的正确教师观,形成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现代学生观。
重视课堂实践探究,提升执行力。教师要身体力行,从认识转变为实践,从实践转变为积极的研究者和能力培養的倡导者。
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思考力。理论学习加实践研究,才会使教师的站位更高,只有从课程的视角整体把握教材、统整教材,形成对教材的结构化认识,才能够灵活运用归纳、推理、抽象等教学策略使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二)调整评价角度,形成评价学科味
教师要采用激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反馈性评价、引导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数学表达、动手操作、交流分享等活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三)把握课堂关键,遵循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参与兴趣激发。指导学生努力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感受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
有利于经历感悟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的问题,让其从中经历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过程,在问题的思考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的关键。
有利于理性思维培养。通过归纳式学习建立知识的概念或模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总之,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索是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任重道远,在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要不断探索问题的根源,潜心学习和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7,(01),35~37.
[2]刘祖希.访史宁中教授:谈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核心素养等问题[J].数学通报,2017,(5).
[3]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4]孙思雨.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6.(17).
[5]邵朝友,周文叶,崔允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6]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江苏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57~58.
[7]王新民,吴立宪.课改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化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6),111
[8]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 [J].数学教育学报,2015,(2).
[9]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