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敏 文林波/.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不仅在特殊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
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方式是生动的,集思想性、鉴赏性以及艺术性为一体,对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感化力[1]。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借助和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解决红色文化为什么可以育人这一关键问题。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2],红色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有更具体的含义,且红色文化的形成和来源具有其鲜明的特征。红色文化的产生不是人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摆脱剥削和压迫的过程中,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中生成的生活方式[3]。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折磨,为了国家和人民命运,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历史重任,长期探索和斗争,舍小我而成大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做出不懈努力。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和创造中应运而生。
红色文化来之于生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和产生的过程中具有其特有的价值。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把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为重要使命;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喊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在《新青年》、《向导》等刊物上探讨文明与文化、文明与自由,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新中国建设问题时,认为“先进文明的中国”、“这就是我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旗帜鲜明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追求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平等。由此可见,红色文化产生的过程极具价值。
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不断发挥育人功能,红色文化也是如此。红色文化提倡革命道德情操、崇高思想境界,红色文化的传承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另外,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年学生德育的良好载体,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人、物、事、魂”都是鲜活的教材。其次,红色文化形式多样,有利于育人功能的体现和发挥,参观红色博物馆、唱红歌、游红色旅游景点等,寄学习于娱乐、爱好、兴趣,寓教于润物细无声。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人数不断上升,不断突破历史记录,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00万,再创历史新高,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探讨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环境的影响,二是内在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内在因素存在的影响具有普遍性:不清晰的就业观,不适配的能力与需求以及不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前景、就业途径、就业定位、就业选择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与态度[4]。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不同态势,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是对职业信息的不了解,很多大学生并不清楚职业信息,不了解社会形势,就业选择比较茫然;二是对高薪的盲目追求,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个人发展、企业前景等不再是毕业生关注的重点,高薪反而成了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甚至成为就业选择的唯一标准;三是对自由、轻松的追求过于明显,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能够找一份轻松的工作,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供自己调配。这种就业观的变化和模糊,实际上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很难找到与自己就业观相匹配的企业,导致就业的不顺利。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毕业生就业要将个人能力与需求相匹配,实现精准就业。毕业生就业过程,实际是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而非单一抉择,因此毕业生不仅要对企业提出需求,更应该对自身提出要求。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能力的体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毕业生是否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够为企业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可迁移技能,毕业生是否具备能从一份工种转移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三是自我管理技能,工作中表现出的特征和品质,影响到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高度,是企业选择毕业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经济社会发展的放缓,经济结构的调整等,给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新的难题。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变化较大,产业结构从中低端不断转换为中高端;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经济风险明显化,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相互关联。诸如以上变化,促使毕业生就业环境发生极大改变,经济发展的放缓,减少了就业岗位,人才竞争压力增大;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涌现,提高了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对毕业生专业需求发生变化。面对如此情况,毕业生不主动调整,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很难达成满意就业。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受多元文化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缺失,并显现部分问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严重影响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教育,宣扬红色文化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等,帮助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引导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红色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蕴含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继而走向辉煌的历史,是由无数革命人士不懈奋斗谱写出来的。历史的发展、革命的胜利、辉煌的成就,是价值的不断重叠和不断体现,是个人与集体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个人能力无限发挥的体现。将红色文化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通过红色文化故事、人物的解读、红色文化遗址的参观等,宣扬红色英雄人物的事迹、精神和能力以及价值的体现。鼓励毕业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和创新,在专业上有所收获,提高专业技能;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多参与社会实践,在不同的经历和社会实践中,开拓个人可迁移技能,并掌握和熟练可迁移技能;广泛阅读、广泛沟通、广泛学习,明确目标,克服困难,不断突破自我,在每一次尝试中,提高个人品质、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有机体现。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断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能够反作用于青年学生上,进而影响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行为。红色文化代表了革命英雄从武装革命到建设时期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并为当代留下了很多革命事迹和革命遗址,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这些本就是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革命年代英雄人物的风华正茂、战火情谊、行为举止,能够有效的激励青年学生精神和心灵的升华。通过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熏陶,促进毕业生对革命运动不断变化的认识,对毕业生的行为进行合理引导,激励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迁和社会发展需求,提高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