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的“地之子”
——台静农乡土小说综论

2019-11-14 18:46孙瑜钒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二哥乡土鲁迅

■孙瑜钒/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一、羊镇——血泪交织的悲剧世界

台静农于1928年出版的短篇乡土小说集《地之子》共收录了十四篇小说,大部分曾发表于《莽原》半月刊。它以简洁的笔触、写实的手法描写了皖西边陲古老乡镇里“人间的酸辛与苦楚”,以传神的对话、细致的心理描写揭示了老中国乡土儿女心灵的麻木与灵魂的愚昧,整部小说集以悲剧为主调,忠实地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但是,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地之子》中真正能被称作“乡土小说”的只有《天二哥》《红灯》《新坟》以及《烛焰》等十篇作品。《我的邻居》写一位朝鲜爱国者,《苦杯》与《白蔷薇》写青年知识分子追求婚姻自由,《儿子》写一个混血儿对父母的思念,这四篇小说由于写作题材的特殊性,不能归于乡土小说之列。

笔者认为,分析和研究台静农的乡土小说,必须分别从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出发进行考察。从宏观视野切入,首先必须要注意到的一点是其文本的内在联系性,这种联系在文本中具体表现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两方面。先看环境方面,正如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所构建的“未庄世界”一样,台静农在《地之子》中也艺术地构建了一个充满皖西乡村特色的“羊镇世界”。小说中多次重复出现的地名为我们提供了这条线索。“南栅门”是小说集中多次出现的一个地名,《天二哥》的一开篇,作者就写烂腿老五在天二哥死后“坐在栅门口的青石块上,脊背倚着栅门,手捏着一打纸钱,在那里慢慢地撕开”,小说中还写到主人公天二哥“在这南栅门外一伙中算最能喝酒的”;《红灯》中死去的得银本来是“在栅门外卖饺子”;《新坟》中地保周大发和老更夫昂三谈论四太太的事情也是在南栅门外。而“十字街”是《吴老爹》一篇中出现的一个地名,小说一开篇就写“羊镇的十字街,还是以前那样扰攘着”,吴老爹的主人开的那家油盐店就在十字街的右边;《负伤者》中又写到午后“十字街静静地,有如过新年的时候”。再看人物形象方面,《天二哥》中曾出现过一个妓女形象,叫做“一点红”,小说中吴二疯子说他夜里在一点红家里弄纸牌;《吴老爹》中又说油盐店的少主人经常到一点红的家里去。《新坟》中的老更夫昂三富有正义感,他仇视无情无义、趁人之危的五爷,对打梆子的老七说:“我活了五十岁了,看得多,恶有恶报,你将来是看得见的。”《负伤者》中也出现了一位昂大爷,他同样是一位敢于仗义执言的“忠厚长者”,他听见卖花生的小江和胎里坏嘲笑欺侮吴大郎,便破口大骂:“我活五十多了,姐姐的,我看够了!”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新坟》中出现的老更夫昂三。南栅门、十字街等环境,一点红、昂三(昂大爷)等人物形象,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线索,将《地之子》中的小说世界串成了一个整体,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独属于“羊镇”的生死画卷。

二、叙述方式的自觉实践

台静农的乡土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的成功实践首先体现在其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上,具体而言就是在使用全知视角进行叙述的同时,大量使用旁知视角进行叙述,实现了两种叙述视角的完美结合。所谓“全知视角”,也被称作“上帝视角”,是指作家站在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角度进行叙述,作家之于文本是“上帝”一般的存在。这种叙述视角也是最传统、最普遍的一种叙述方法。而所谓“旁知视角”,则是指作家通过作品中的次要人物之口,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故事,即让一位或几位小说人物叙述另外一位小说人物的故事。以《新坟》为例,这篇小说就是对旁知视角的成功运用。小说开篇首先塑造了“隆盛茶馆”(小说结尾处又写作“隆兴茶馆”,笔者认为此处应当是作者笔误)这一典型环境,在这一典型环境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四太太”出场,进而通过萧二混子、汪老光等茶客之口向读者说明了四太太发疯的原因,作者本人则隐藏在这些次要人物的背后。紧接着作者又通过老更夫昂三和打梆子的老七在夜间关于四太太的议论向读者进一步说明了四太太的经历,同时借助昂三和老七之口塑造了无情无义、趁人之危的“五爷”形象,也从侧面体现出老更夫昂三的正直与纯朴。随后,作者转换视角,从全知的视角出发进行叙述,小说中写到,秋节过后“四太太可是较以前更寒瑟了,她几乎成天都在她儿子浮厝边守着”,为下文四太太的死埋下伏笔。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又进一步转换视角,通过“隆盛茶馆”里“传出的消息”确认了四太太最终的死亡。除了《新坟》之外,《天二哥》《烛焰》以及《负伤者》等小说也同样采用了这种全知与旁知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手法,从而成为台静农乡土小说的叙述特点之一。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的好处即在于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读者与小说世界的距离与隔膜,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自然、直接地面对小说当中的人和事,取得一种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鲁迅对于台静农乡土小说创作的影响

鲁迅对于台静农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写实主义的创作观念方面。鲁迅在谈及他开始创作小说的原因时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在这种启蒙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念的引导下,鲁迅从病态的社会现实出发,以写实的笔法描摹出一大批沉睡的、麻木的国民的灵魂,以引起民众的注意,使他们从沉睡中醒来。于是便有了鲁迅笔下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命运悲苦的祥林嫂,愚昧麻木的闰土和可怜又可恨的阿Q等人物形象。毋庸置疑的是,鲁迅所主张的“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的创作观念对于台静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台静农在《地之子》的后记中说:“人间的酸辛和凄楚,我耳边所听到的,目中所看见的,已经是不堪了;现在又将它用我的心血细细地写出,能说这不是不幸的事么?同时我又没有生花的笔,能够献给我同时代的少男少女以伟大的欢欣。”纵观《地之子》整部小说集,台静农以故乡的农村生活为素材,忠实地将“人间的酸辛与凄楚”移到了纸上,用写实的笔法塑造了一个充满苦难的羊镇世界,从中便可现出鲁迅的影子。以《天二哥》为例,小说中写到天二哥在挨了小柿子两拳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两拳是小事,但在天二哥身上却是从来就没有驮过别人的拳头;虽然十几年前挨过县官的小板子,那是为的蒋大老爷告他游街骂巷的罪过。但是这只能县大爷和蒋老大爷可以打他,这小柿子又怎配呢?这耻辱,当然他是受不了”,这就像阿Q能接受赵太爷给他的“一个嘴巴”,却将被王胡揪着辫子拉到墙上去碰头看作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一样,在恃强凌弱的天二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恃强凌弱的阿Q的影子。

四、结语

台静农乡土小说中所展现的“羊镇”世界无疑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悲剧世界,在这个血泪交织的悲剧世界里,安放着无数酸辛凄楚却又麻木不堪的灵魂,而对于这些可怜又可恨的灵魂,台静农也始终怀着一种同鲁迅一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他忠实于土地,书写苦难,以冷峻的眼光俯瞰这土地上的一切,他批判这片土地上丑恶的社会现实,也讽刺屈服于丑恶现实之下的怯懦灵魂;他也钟情于土地,饱含悲悯,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同情和关切着这片土地上戴着枷锁与镣铐,在苦难的海洋中不断挣扎的苦痛灵魂,他是一位忠实且钟情于土地的真正的“地之子”。

猜你喜欢
二哥乡土鲁迅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江澜新潮
无意河边走
木手枪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巴山背二哥
孔乙己
乡土分外妖娆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