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国锋
在新形势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无论对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是对做好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成因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它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就业观作为择业观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择业观是就业观的基础,择业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的动机与就业目的。择业观的变化与发展,将促使就业观随之发生变化。
择业观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因直接与两个前提条件有关: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是择业观与就业观形成的客观条件,自我意识是择业观形成的主观条件。大学生的择业观就是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和支配下,在择业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过程
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生观形成基础之上的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人的生命历程,是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发展阶段的,择业观与就业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逐渐接受外界教给他们对待社会的态度,并转化为他们的个体意识,从而逐渐形成的。具体地说,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阶段。到大学阶段(青年中期),人的智力水平已接近整个人生的高峰。由于上了大学,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变成了现实,由于评价的升华,必然促使他们的成人感和自信心增强。在系统地进行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学习的同时,间接地扩大了他们对社会认识的时空范围,特别是到了毕业年级,这种认识越来越具体化,对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了一定的态度和看法。可以认为,大学期间,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就业观逐步从明晰化走向雏型化,但要达到成熟化,还需经历一段过程。
二、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作用
择业观与就业观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里仅着重指出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对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临时代的严峻挑战和压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论是对求职择业,还是对在校的学习乃至将来的成才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逐步确定今后的择业和就业方向,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择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创业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将来所从事职业岗位的需要。大学生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达到个体与社会双向选择的和谐统一,就必须认清文化知识素质,尤其是知识结构对于择业就业的重要性,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形成良好的整体素质。
(二)对择业行为的动力作用
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原因来自择业动机,而择业动机却是在择业与就业观的支配下产生的。择业行为总是有其方向性的(即择业目标)。择业动机、择业行为、择业目标三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制约关系,它们的发生都来自于源动力——择业观与就业观。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对择业行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在:(1)择业观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支配着择业主体对未来职业进行评价、选择,并作出择业决策。(2)择业观是择业行为的动力,它制约着择业主体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定位和选择。
(三)对择业道德的规范作用
谁都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单位,面对着倏然而逝的求职机遇。面对着纷至沓来的竞争对手,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将对其择业行为、求职道德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1)约束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保障择业工作的有序进行。(2)调节择业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择业观与就业观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择业道德。
(四)对职业适应与职业成就的制约与激励作用
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职业一经选定,就等于向社会迈进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而作为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很难一下子适应社会,还有一个对环境、工作性质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渐进过程,即“职业适应”过程;而“职业成就”是大学生求职择业时最主要的参考因素之一。择业观与就业观会直接影响到将来职业适应、职业成就以及职业的稳定和变迁。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并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大学生正确择业观与就业观在实际工作中的直接反映,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要求大学毕业生上岗后,与单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作者系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大学生就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春130024)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