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行
在高校所有的教学改革中,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可以说是最不成功的改革之一。80年代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至少有过3次大的举措(先从“老三门”的哲学、经济学、中共党史改为“新三门”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革命史;再从“新三门”改为“新四门”的哲学、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小的变革就太多了,然而这些改革却始终未见明显成效。教学改革不同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它涉及面小,操作起来相对简便,而且见效快。比如近两年一些高校实施的学分制、选教制迅速地冲击了教育领域中的大锅饭现象,强化了师生的竞争意识,并且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惟独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自始至终波澜不惊,不仅受教育者不满意,教育者乃至教育目标的设计者也不满意,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回过头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否合适。
一、对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反思
这些年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主要是从这样几方面来进行的:一是调整课程设置,如从80年代初的“老三门”到80年代后期的“新三门”,再到如今的“新四门”。之所以要调整课程设置,是认为原有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系统的把握。二是增加了学时,政治理论课的学时从原来的210增加至240。增加学时的原因是认定过去对政治理论课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紧,形式上表现为学时数太少,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通过增加学时数来强化教学效果。三是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加以改进。认为现行的政治课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只注重灌输,轻视启发;也不太注重教学形式,比如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不懂得形式对内容也是具有反作用的。
然而当我们在进行这些改革之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却并未如期而至,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是不成功的,我们并没有抓住主要的问题。首先,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上的确有不合理的地方。且不说高校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之间存在着重复,单是高校现行的几门政治课也有某些交叉的地方;此外,系统性、逻辑性也不尽合理。但这些都不是导致政治理论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前辈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从来没有像如今的大学生那样系统过,往往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工作的间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学习,但他们的政治素质恐怕并不在当今的大学生之下。至于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政治理论课绝对比不上外语,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在各个层次的外语教学中,好象也没有什么逻辑性、系统性可言,但这并不妨碍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外语教学的效果。其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也不是教育者重视不够的态度问题或学时数太少的原因。建国以来,虽然中国几经风雨,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却一刻也没放松过,即使在“四人帮”当权的动乱年代,全国还有数以万计的“工人理论队伍”、“农民学理论小组”等。如今在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各门课程都在压缩学时,惟独政治理论课学时居高不下,用经济学术语说,它不仅是在“相对增长”,而且也在“绝对增长”。如果是学时数方面的原因的话,那么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应该最有成效,因为相对其他课程而言,它是以充分的学时数作保证的,然而事实好象并非如此。并且一个人政治素质的高低同其学习政治理论课时间的长短并无对应关系,并非一个人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时间越长,其政治素质就越高,这是谁都清楚的事实。再次,教学方法和形式问题也不是影响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主要原因。如今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总体特征是政治味太浓而知识性不强,政治理论课突出政治色彩原本无可厚非,但它如果不以知识性作为基础,或者独立于整个知识体系之外,它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教条,而教条对于以求知为目的的学生来说,是不会受欢迎的。并且政治色彩很浓的课程一般都是很刻板的,很难让它生动起来,要讲得像故事一样动听,像笑话一样幽默。那也实在太难为我们的政治课教师了。当然政治理论课更应该直面现实,问题在于现实中很多问题又是现行政治理论课教科书解释不了或解释不清的。
可以肯定地说,上述问题不是影响政治理论课效果的主要原因。因而从这几方面来着手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不可能使政治理论课的面貌出现质的飞跃。倒是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如今的大学生同他们的前辈相比,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感受肯定是有差别的。80年前,中国“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是如饥似渴,但在如今的大学生中间,我们再也很难看到这种热情了。我们不能责怪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缺少感情,80年时间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政治理论课仍然沿袭老一套(或者基本上是老一套的东西),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理论的价值就会大大贬值。我们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找政治理论课内容与现实的一个结合点,否则,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决不会有大的改观。
二、现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游离”
第一,游离于现行的教学计划的逻辑体系之外。高校中教学计划的设计应该是科学的、严谨的,课程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什么专业要开设哪些课程、哪些课程先开、哪些课程后开都是有讲究的。一般说来,总是先进行公共选课、基础课,然后再开设专业基础课,最后是专业课。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从基础课到专业课是课程逻辑体系的要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能随意颠倒。例如不能先学专业课,再学数理化,因为很多专业课都涉及到数理化等基础知识,这些基础课知识的掌握程度都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政治理论课则不然,无论放在前头还是放在后头都无碍大局,不妨碍其它课程的学习,因为它原本就处在这个逻辑体系之外。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众多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我们怎样刻意去强调政治课的重要,政治理论课却始终是学生最不重视的课程之一。
第二,游离于素质教育之外。政治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了思想政治素质的素质只能是一种片面的素质。问题在于,现行的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提高学生政治素质这一任务。虽然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努力工作是一回事,工作能否产生效果以及产生多大效果是另一码事。现实中的目标设定以后,并非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努力工作”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目标的实现要取决很多因素。最近笔者曾设计一套问卷在武汉某高校中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问卷中有一题项的内容是:
你认为下列课程中哪些课程对素质教育没有作用:
①数学②外语③计算机④政治⑤体育
在被调查的107人中,竟有70人明确否定政治理论课对素质教育有作用,占被调查人数的65.4%,否定其它4门课的人数总和才19人,占有17.8%。或许我们抽取的样板不具有典型性,但是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那就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没有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此外,按照现行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那些政治理论课学得好、考试成绩高的学生并不一定政治素质就比其他人高,二者之间同样没有对应的逻
辑关系。
第三,游离于市场之外。时下市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外语水平、计算机等级、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创新能力等,每年的人才交流会上,大多数单位都对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明确的要求,很少有单位对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成绩感兴趣。这个道理谁都清楚,政治理论课成绩至多只表明你记了几个教条,而记住了几个教条对市场对用人单位来说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市场对政治理论课成绩表现出来的普遍冷漠,而只能去检讨我们的政治理论课为什么没有在现实社会中扎下根来,并且融入现实中。轻视现实、轻视市场、仅从书本中的教条出发,用理论来裁剪现实,这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贯作风,至今来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种状况决定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果一开始就是注定的:轻视现实和市场的必然为现实和市场所冷落,事实已经作了最好的注脚。
现行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几经改革,但从总体上讲,它仍然游离于课程体系、素质教育和市场之外,在计划经济仍然很浓的教育领域,学生还无法决定教学计划以及获得全部课程的选择权力,但他们却有足够的办法来对付市场不注重的并且他们也不喜欢的课程。在这样情况下。如果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仍然停留在“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学习时数”、“改进学习方法和形式”等老一套的思路中,要指望政治理论课改革出现一个质的飞跃,那倒真有些不可思议了。
三、对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点设想
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是一个太重大也太沉重的话题,对笔者来说是不堪重任的,笔者所能做的工作只是变换一下思路,以探求一条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途径。
首先,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想卓有成效,必须让受教育者也参与到这种改革中来,并且真正重视起政治理论课来。而要让学生重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必须使政治理论课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的逻辑体系中来。这种融入不是外在融入,外在的融入只要把几门政治理论课放进教学计划中就完事。这种融入应该是一种内在的融入,即要建立起政治理论课同其他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逻辑联系。一方面通过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真正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又反过来加深对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可以考虑将某些政治理论课分解并融入其他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去。比如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原本就是从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把哲学理论作为单独一门课程来开设,还不如将哲学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各门具体课程和教学中去,同各门课程的具体实例结合在一起,这样讲起来才有血有肉,效果反而会更好一些。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必然导致对哲学课的削弱。其实对一门课程的重视并不一定表现为课程的独立性,正如我们现在都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却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而是通过对生产力中3个要素的渗透来发挥其作用一样。非独立的地位并不妨碍科学技术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效果,反而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同样,放弃一部分政治理论课程的独立性,通过渗透的方式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数,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而且有可能使政治理论课的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要弱化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说教色彩。弱化政治说教色彩的涵义是加强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加强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科学性会使政治课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并且摆脱简单的说教带给我们的尴尬。尤其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也在由卖方向买方市场转变,学生花一大笔钱到大学来念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如果他们认为学校教给他们的课程既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对他们走上社会就业也无任何帮助,那他们是绝对不愿花这笔冤枉钱的,到时候屈服的只能是学校。
再次,我们恐怕不得不放弃对政治理论课系统性的追求。过去我们对政治理论体系的关注超过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结果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的一套体系却并不为现实所青睐。今后我们必须坚决地把我们的视野从对理论体系的重视转移到对社会现实的重视上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热点,因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热情以及对社会未来走向的探索和努力就是最大的政治。如果我们现在培养成的大学生对现实和未来漠不关心,那他们还有什么政治素质可言!
对政治理论课改革进行反思并不是要否定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改革,而只是希望能通过这种反思,探索一条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途径,从而使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走出低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教务处(武汉430074)
责任编辑: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