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师范学院“四师”工程课题组
“四平师范学院素质教育工程——高师本科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下简称“四师”工程),是四平师范学院在世纪之交实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设计中的主体构想。1997年底省教委以文件形式批准实施“四师”工程。1988年初,“四师”工程被确定为吉林省普通高校第三批重点教改课题。“四师”工程的命题是我院教育教学实践在新的形势下的新概括,“四师”工程的实践是在我院以往工作基础上的新发展。现就“四师”工程的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报告如下。
一、“四师”工程的内涵,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所谓“四师”素质教育工程.是指构建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特征的具有四平师院特色的“四师”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强调培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人才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职业价值观(热爱学生),强调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强调培养目标的弹性和开放性,培养规格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在办学理念上,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培养适应面广、适销对路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四师”工程的构建与实施,既有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为背景依据,也有教育自身的观念更新及教育实践的发展为其动力。
“四师”工程作为高师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构建的培养模式应有自己的特色,四平师范学院的学生应该是具有鲜明个性的“这一个”。在构建“四师”工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6条原则:
—是坚持全面素质教育原则,突出德育为首、智育为主、体育为本的教育。“四师”工程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把素质教育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去筹划与实施。坚持以师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工作在三个层面展开。学院制定了《“四师”素质教育工程》及《实施意见》,提出培养适应2l世纪需要的新型师资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措施、实施方法和步骤。这是第一层面工作。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四师”工程实施意见制定了5个具体实施方案,即《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方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施方案》,作为“四师”工程的二级子课题。这是第二层面工作。第三层面的工作是将上述五个实施方进一步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实施具体的实验项目,使“四师”工程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原则,加强适应性。“四师”工程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21世纪对高师教育的期待,充分考虑时代赋予教师的多种使命和责任,重塑能够扮演多种角色的教师。发挥高师整体功能,以适应不同环境的挑战和需求。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要求和基本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在学校发展定位上,我们提出“四个找准”:找准主要任务定位.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竞争型人才;找准办学层次定位,适应基础教育高学历化趋势,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开展研究生教育;找准学院发展目标定位,针对吉林省需要一所省属师大的实际,提出把四平师院改建为吉林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
三是坚持高教性与师范性相统一原则,突出高师教育特点。根据高师教育职业定向特点,使学生乐于为师、精于为师、善于为师、适于为师。
四是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统一原则,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以综合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培养模式。开展创新教育是“四师”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五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注重联系实际。“四师”工程的构建与实施做到了紧密联系科学实验、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中学教育和教学实际,实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六是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发展个性、创造特色是“四师”工程的主旨。我们在遵循国家对高师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在培养目标上。提出“四个高素质”;在人才规格上提出“特色规格”要求;在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上,实行系列选修制、主辅修制、双方向制、跨系选修制等措施。鼓励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探索。如中文系提出“三个一”工程实施方案,要求中文系学生必须达到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遵循三个参照系统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即我院培养目标(个性)必须体现2l世纪对人才(共性)的基本要求。必须体现我国教育目的(共性)的总要求,必须体现新的时代教师角色职责(共性)的转变。我们确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21世纪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和竞争型的中等教育师资.为其成为高素质骨干教师、高素质教育研究人才、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和其它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把我院高师生素质教育规格目标确定为“一个首要、两个重点、三个基本、四个基础、五个必须”。“一个首要”指突出政治思想素质。它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诸素质的灵魂;“两个重点”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个基本”指学生必须具备三方面基本知识,即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人文、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四个基础”是指为师从教必须具备四种基础素质.即职业道德素质(职业价值观)、学科素质(现代教育观)、审美素质(审美观)、身心素质(指健康);“五个必须”是指具备5种能力,即育人能力、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知识能力(手段)、终身学习能力(方法)。为了突出四平师院特色,对我院学生提出“特色规格”要求:具有突出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创先争优品质;能胜任一门高中课教学,同时能开一门相关高中课程,能开综合课(综合文理或综合理科),能开选修课;教师职业技能达到一流水平;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熟练计算机操作;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如汽车驾驶、化工应用、电器修理、生物实用技术、打字、翻译等。
二、“四师”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通过构建四大体系。着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诸素质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四师”工程的首要目标。
一是建立思想教育体系,以“两课”为主渠道,以日常思想品德教育为基本环节。进行理论武装和思想启迪。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特点、知识水平等不同,突出抓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程。增强“两课”的说服
力、吸引力和实效力。在“两课”改革中成功地构建了“讲、练、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年级(开设思想品德、法律基础课)以讲为主。旨在帮助新生实现环境转换、角色转换。二年级(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以练为主,让学生作为主体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三年级(开设邓小平理论、当代资本主义分析课)以论为主,采取学生做小先生、老师做总结的启发式,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问答式。师生共同探讨的研究式。通过上述改革,“两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对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主要在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教育。第一,通过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学习培训等方式,围绕邓小平理论学习、“三观”教育、学生党团建设、时势政策教育、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发扬主旋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教育。第二。通过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方式,有针对性地分专题进行思想教育。一年级进行成才、目标、理想、志向教育,二三年级进行成才奋斗教育,四年级进行激励学生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教育。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个性目标定位指导。第三。通过家访、通讯、召开家长会、请专家学者讲学等方式,开展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
二是建立典型示范体系,进行事迹感染。第一,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在确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典型的时代性(不同时期典型不同),充分考虑高师特点(某些先进人物不适合作为高师学生典型),充分考虑典型永恒性(如雷锋,不同时期。学习的侧重点不同)。第二,杰出校友。我们在2万多名毕业生中,遴选出132名杰出校友。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编辑整理,出版《路在脚下》一书,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第三,在学生中树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典型。
三是构建规范管理体系,进行养成教育。建立并完善了教育管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认识。学校把规章制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所有新生必须通过规章制度考试。广泛开展各种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对学生正面引导。学院相继开展了“四文明”、“我为校园添光彩”、“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大学生”等活动。
四是构建齐抓共管体系,进行全方位育人。形成了以全员抓德育、全方位抓德育、全过程抓德育为主要特征的,以“三帮”即帮学习、帮生活、帮思想为主要途径的工作格局。
(二)通过实现“五化”,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
一是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课程体系化。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到30%左右;将(教师职业道德)、《现代科技概论》、《邓小平理论》、《名著导论》等列为必修课;面向全院开设《名画欣赏》、《书法艺术》、《人生哲学》、《大学生心理咨询》、《当代科技前沿》、《创新教育与软发明》等公选课,要求和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实行系列选课制,将公选课调整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教育类、艺术类、技能类5大类,分流培养,因材施教;实行辅修制,面向全院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法律、经济、外语等提高文化素质的辅修专业。
二是深入研究,做到科研前瞻化。设立文化教育研究机构,成立文化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所、邓小平理论研究所、心理咨询研究所、写作工程研究所等;充分利用我院文理科齐全的优势。开展人文教育课题研究,承担了《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本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等一批国家级教科社科项目,以课题为依托,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起点上向深层次发展;学院定期举办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4年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共发表人文教育方面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
三是强化第二课堂。做到活动规范化。我们坚持高标准。讲求高品味,达到了“四个要”:校园文化活动要格调高雅,主要是办好“七节”,即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音乐节、学术节、电影节、科技节,做到定期定时;社团活动要丰富多采,重点扶持学术性社团、科技性社团和技能性社团,围绕“师”字做文章;社会实践活动要主题鲜明,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术活动要精益求精,学院每年至少邀请10位以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各系、专业每年至少举办10次以上学术报告会。学院每年都举办教授论坛、博士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和学生论坛等学术活动。
四是浓厚氛围.做到环境人文化。充分利用校史、校歌、校训等提高文化素质的宝贵资源。新生入学第一课通过各渠道让学生了解校史、了解学校传统、了解校友业绩、了解校风学风。“四师”工程实施以来,学院投入5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行知园、双亭园、育秀园、柏树园、文化广场等人文景点,有园林景观。有建筑小品,有雕塑造型,有亭榭楼廊,有灯光喷泉。做到了洁化、绿化、美化、师范化、人文化。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为了让学生生活空间人文化,我们把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寝室、餐厅以及各种宣传亭、栏、廊布置装饰成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文化小区。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先后在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靖宇陵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千山风景区、“九·一八”纪念馆、叶赫古城、向海自然保护区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风景区,通过挂牌共建方式建立了20个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五是健全制度,做到管理科学化。实行“师范生必读书目”制度,开出学生最低阅读书目,覆盖古今中外的文史哲、自然科学经典著作。提出最低要求,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考核。实行学生艺术等级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一项艺术专长,如书法、绘画、雕刻、剪纸、乐器等。学院定期对文化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管理工作量化考核分值中,与选先评优联系起来。
(三)通过构建以综合素质为主要特征的“四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规范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式课程组合,探索“三段式”教学,实行系列选修制、主辅修制、双方向制和跨系选修制。
本着“提高综合素质,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业务口径,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注重个性发展,突出师范特色”的原则。进行了新一轮教学计划的修订。将高师本科课程分为综合素质类课、学科专业类课、教育理论与技能课和实践能力培养课4大块。分别占总学时的30%、40%、20%和10%。重新强调和确定了全院17个本科专业的90门基础及主干课程。面向全院开设教育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和技能类5类100余门选修课,形成公选课系列化。
实行了“三段式”教学模式,即:第一年以
综合素质类课为主.适当开设部分学科素质类课;第二、三学年以学科素质类课,教育学科理论课为主.兼有综合素质类课和教育学科实践课;第四学年以教育学科实践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
实行系列选修制、主辅修制、双方向制和跨系选修制。“四师”工程实施以来,全院共开出法律、英语、美术学、环境科学、实用生物技术等13个辅修专业,选学辅修专业的人数多达l150人。实行双方向制。实行跨系选课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选修课分上下两个学期开设,平均每学期有4600人次选修公选课。
2.按照“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现代化、个性化”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删除了陈旧落后、多余重复的内容。吸收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充分体现学科的前沿内容和知识。突出了重点。使课程小型化。设小课,扩大信息量。从学科体系上重视课程内容,使之少而精,少而管用,少而够用。打破了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封闭性,对相关相近课程内容进行交叉整合,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内容,实现内容的整体化、综合化、通识化。如我院《电磁学》课程的改革,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上述原则,获得1997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贯彻“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指导思想,实施了参与式教学,探索了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将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探究讨论法等有效方法引入课堂。学院每年召开多次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探讨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问题。“四师”工程实施以来,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次获得各级奖励。
3.实施“教育见习一校内模拟实习一教育实习一总结提高”的教育实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抓好五大建设。保持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关键,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我院本着“优化结构、加强培养、加大投入、重在提高”的原则。狠抓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了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学院平均每年投入30余万元用于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目前,学院现有博士生、硕士生190人。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比较合理。二是抓龙头,搞好学科专业建设。建成了专门史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一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8个院级重点学科,有4个专业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九五”期间.新增设了体育学、美术学、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和电子信息工程6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设有15个系、17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三是抓核心,搞好课程建设。我院本着“突出重点、带动全面、注重质量、有所成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课程建设。制定了《四平师院专业主干课评估方案》、《四平师院课程建设试行办法》和《四平师院数学改革、建设与发展十年规划》等文件。目前,学院共有16门省级优秀课。37门院级优秀课。四是抓氛围。搞好学风建设。大力弘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强化“三观”教育。注重制度建设和学术氛围建设,坚持重在教育、建管结合、以建为主的原则。坚持院系共同抓、教师人人管的做法。严格教学管理,树立教师风范。教师治学态度严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满意率达90%以上。五是抓基础.搞好教学场所、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教材建设。“四师”工程的实施,充分改善了我院教学基础设施条件。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风雨操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的面积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学院每年投入100—200万用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的购置。目前,图书馆藏书94万册。学院建立了教材建设基金制度。“九五”期间出版学术专著300多部,《现代科技导论》等教材已编入国家教材征订目录。
5.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现代管理水平。
我院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规范、体现教学规律、符合我院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坚持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坚持院、系(部)、室三级听课制度.坚持院、系(部)、室三级教学检查制度,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坚持“一般考试、重点考试和过关考试”三级考试制度。“四师”工程实施以来,逐步扩大重点考试和过关考试比例。坚持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制度,近3年我院先后进行4次大规模的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调查毕业生人数达20 200人次。坚持学生信息员制度,组建学生信息队伍,虚心听取和接受学生的意见,了解教学情况。
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先后研制和开发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等10余个教学管理软件,并建有20余门课程的微机题库。建成了《哲学》、《经济学》等40余门课程的试题库,举办了多次教学管理干部计算机理论操作培训班。这使我院教学管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四)通过构建高师教育实践体系,强化三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建立校园文化体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四师”工程构建的校园文化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以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校容、校貌等校园文化景观的硬件建设。要求是“文明、整洁、优美、健康、有序”;以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为重点的软件建设。这是校园文化体系的核心,包括五大系列活动:第一系列是抓好以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的竞赛活动,第二系列是抓好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重点的各种活动,第三系列是抓好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学术活动,第四系列是抓好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活动。第五系列是抓好以寝室文化建设为重点的活动,使寝室的功能由生活、休息变为集集体生活、休息、交际、娱乐、学习、文化活动于一身。
二是建立社会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劳动实践和社会服务三部分。社会调查:第一,教学计划规定的社会调查,包括教育实习、见习中开展的调查,围绕课程学习开展的专业调查。如到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调查,到律师事务所开展的各种专项调查等等;第二,利用学生暑假、寒假、双休日开展的各种专题调查,如开展“吉林省83所重点高中四平师院毕业生工作状况调查”、“高师教育现状调查”、“四平师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等等。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日常劳动、建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以劳补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健体。社会服务包括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夕阳工程”活动,开展“园丁行动”。开展“环保行动”。
三是建立服务指导体系,为学生成才铺路搭桥。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服务和生活指导服务。
为了不使一名考入我院的学生因贫困辍学,我院开展了针对贫困生的“绿色走廊”活动,通过捐、减、助、补等形式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几年来,我院有500名贫困生得到了救助。
(五)通过创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突出我院特色和高师特色
我院从80年代初开始,一直把此项工作作为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我国高师教育特色和我院特点的比较科学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考核体系。我们也由此多次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一是完善内容体系。我院所创建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包括讲普通话和口头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技能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技能。同时,我们又制订了《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及实施细则》。这样,从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涵盖了一个合格中学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教育教学技能。
二是管理规范。把训练纳入教学计划,设置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本科一至四年分别开设“教学演讲”、“公文写作”、“班主任工作”、“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5门必修课,“多媒体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书法欣赏”、“美学”等20多门选修课,还开设“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学管理”等20个专题系列讲座,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系列讲座等多层次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三是氛围浓厚,形成训练“小气候”。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45岁以下教师必须用规范的普通话教学,让每一节课都成为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围绕“师”字成立“书法协会”、“演讲协会”、“美术协会”等2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三角”(班级设语音角、正音角、新闻角)、“三报”(墙报、黑板报、手抄报)、“三写”(每天练习毛笔字、钢笔字,学生人手一块小黑板,练习粉笔字)活动;举办“师范生十项基本技能大赛”、“未来优秀教师评选赛”、“学生模拟课堂教学大赛”(每学期一次.文理分别进行)、“校园主持人大赛”、“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赛”、重大节日文体竞赛等;举办“中华古诗朗诵会”、“故事会”等活动;定期举办文化节、艺术节、音乐节、体育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演示实验和制作简易教具活动。实行干部轮换制和值周班长制。让每个同学都有锻炼机会。在校园、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处布置有关宣传标语。定期请中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作报告。通过以上活动,在校园形成浓厚的职业技能氛围。
四是机构健全,齐抓共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训练网络和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小气候”。
五是科研深入。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职业技能训练课题20多项。如省级课题“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课题1997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在《中国高等教育》、《语言文字报》、《汉语拼音报》、《吉林教育科学》等省级以上权威、核心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
六是考核严格。对学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情况实行有关课程结束后的达标考核、教育实习前的过关考核、第二课堂活动成绩量化考核、教育实习中的岗位考核四级考核制度;同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检查评比活动。
七是教材配套。公开出版专著、教材(包括音像教材)100多部。
由于我们坚持经常.措施得力。注重创新,所以,我院毕业生从师任教能力不断提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在吉林省第六届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再次名列前茅。1997年,我院第二次被国家教委、国家语委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
(六)通过构建心理辅导教育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四师”工程的重要环节。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排除心理疑难。核心是使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很好地适应社会。心理辅导教育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理论指导层面。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学方面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来实现。第二层面是开展心理检测,建立人格档案。将心理健康检测列为新生入学健康检查项目,现已连续对七届9600多名大一新生的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测,建立了详细的院系两级人格及心理档案,为全面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第三层面是提供个别咨询指导,使大多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得到缓解和改善。
经过不懈努力,我院现已确立了作为吉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培养和培训基地的地位,发挥了为吉林省提供中等教育教师的主渠道作用。据统计。我院在吉林省中教战线上工作的毕业生有2万多人。占吉林省普通中教系统一线教师总数的1/3。特别是在吉林省的东北师大附中、吉林省实验中学、长春十一高中、一汽六中等83所重点高中,我院毕业生平均占36%以上,个别县市占50%以上。我院毕业生有700多人担任校长、书记等职务。吉林省平均每所中学就有1名我院毕业生担任校级领导职务。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到高校、重点高中、中省直单位的人数不断增加。1998年毕业生总数1233人,到高校的55人,重点高中的90人,中省直单位的133人,出省的19人;1999年毕业生总数l354人,到高校的77人,重点高中的158人。中省直单位的157人,出省的98人;2000年毕业生总数1170人,到高校的83人。重点高中的292人。中省直单位的189人,出省的130人。
三、“四师”工程阶段性成果和社会影响(略)
(四平136000)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