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丽 雒秋凡/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大学立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要使命。高校教育伴随着“三进”工作的铺开,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此种教育在社会及高校中都存在内容清而意义不明的教育短板,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立德树人”,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必须坚定践行的历史使命,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当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大局,力求取得更好、更深入人心的的价值观培育实效。
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发展最蓬勃生命力的表现,不单纯是一种价值文化的体现,探究根源,其萌发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充实形成。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了国家和民族精神,也承载了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期望,可以引导个人为国家发展及社会进步,汇聚共识凝聚力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去异求同的价值诉求,因此,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发展及学术分支的形成。国家层面上,仁主要表现为“仁政”。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儒家学者认为,国家真正的繁荣强盛,须建立在以“仁”为内核的文化基础上。强调统治者对于人民的道德责任,以达成百姓根本利益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无形中建立起国家存续与民生之间的必然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传统国家价值的凝练与政治道德内涵的时代阐释。
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传统社会伦理模式的体现。“仁”为道德本质,“礼”为外在规范,二者相结合倡导道德自觉以达成理想的社会状态。二者是参与社会事务的前提,体现了社会规则的正义,并且在等级社会中赋予了人们道德层面的平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价值的继承,又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个人层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在不同领域及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仁”又淋漓尽致的表现为“孝”、“信”、“忠”、“宽”等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立德树人体现了“立德”与“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无德不立,教少德育难成。立德树人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立德”和“树人”的具体目标也不尽相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随着人的社会性的不断发展,“立德”“树人”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新的时代底色,展现了人类在发展进步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立德树人”体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是德智体美劳的辩证统一。“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1]任何社会的存续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核心或主导价值体系的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利益诉求,有利于整个社会共创和谐的美好目标实现。
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有之意,个人之余国家、民族的大发展是共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大学在培育共同价值观方面肩负独特使命。大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先行者和推动者。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树人”的“大德”教育。
随着中国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驶入快车道,加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对在校的“90”后、“00”后大学生群体影响巨大。经济全球化、生活信息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呈现更为复杂多样的趋势,青少年捕捉新信息的嗅觉灵敏,其不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因素同样日趋多元。当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同时兼具不稳定性和多样性。
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在政治生活方面,大学生高度关注就业和民生,具有较强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高度认可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本届国家领导人“亲民”、“廉洁”、“实干”的印象深刻,满意度很高。法律方面,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宪法宣誓活动在广大青年学子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较强,但对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不高。就业方面,“国考”热度不减,自主创业意愿增加,普遍缺乏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认可度和坚守程度不高。自我认知方面,大学生体现了对自身外貌、穿着的较高期望值并乐于改变,因此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开支逐年上升。其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和品质能够做出正面评价,但对毅力、情绪等的掌控能力不高。
第一,高校思政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以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思想境界和法律素养为目标,以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轴线,引导学生成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以了解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为基础,以学习好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认识工具,将情感教育融入理论教育,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第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和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立德树人”的情怀和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去。关注并解决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思想困惑,帮助他们厘清对核心价值观的旧有模糊认识,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是具体知、情、意、信、行的统一,切忌抽象、空洞的说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眼光和理性思考视角,积极拓展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使价值观念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在专业课中构建课程思政的大格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政课的专利,专业课教学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特别是在专业课中加强价值观教育的追求引导,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首先,专业课教师要自觉践行,用自己的科学态度和奉献热情做出正面示范。其次,要深入发掘每门专业课中的思想教育元素,课堂讲授既要有专业知识的浸润,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科学的创新精神。不断激发广大学子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成为报效祖国、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有力践行者。
立德树人从根本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高等教育使人成人,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使我们高等教育塑造出的人才有坚定的科学信仰,强烈的爱国情怀,自制约束的法律素养、工作上的精益求精、于人于己的宽容豁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才能真正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有所作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