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霞 曹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深化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中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能够有效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内容更具感染性,从而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本文笔者将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是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目前来说我国高校思政课堂上在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过于重视教材,将教材体系等同于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机械照搬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从教师教学中有所感悟和体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会降低。因此,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吃透教材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为了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增强课堂互动有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師必须充分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剖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熟悉教材中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设计每个章节、每节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为学生罗列思政课学习大纲,保障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学生日常经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政课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课程设计全部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创新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学习体会和感想,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思政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为学生设计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媒体信息设备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组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或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思政教学理论知识,加快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应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正确的认识自身教学内容和自身教学角色和地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言堂,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讲解思政课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完全没有达到思政课教学目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学目的,无法保障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为此,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夯实学生思想基础。
4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高校教学中呈现多样化教学方式,不仅是单纯的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平台,整合和运用所有的教学资源,将思政教育知识点,以微课、辩论、讨论、课题研究等方式,制作成视频和相关报告共享在高校教学平台上。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平台,有自己的思政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了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应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共享优质思政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年积累,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时代不断变化,会有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问题出现,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勇于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学生以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雷声,本刊记者.以研究会为学术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雷声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6-9.
[2]谢文.浅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从教材体系向实践体系的转变[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2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