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 陈士华
冠心病是一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综合征[1]。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冠心病的发病率相当之高,而且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危害极大,其不仅会引起各种并发症[2],而且还具有相当的致死率。从实际的临床工作来看,大众对于冠心病也已经不再陌生,部分人自身或自身家人便患有冠心病,所以说冠心病已经成为了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公共健康、安全的疾病,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现目前治疗冠心病最为快速和直接的一种方法[4],其可以通过经心导管,有效的疏通冠状动脉管腔,消除其狭窄、闭塞的情况,达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目的,不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还必须要对患者用药,防止出现血栓、血管阻塞,预防心肌梗死。本研究通过对49 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使患者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了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下为具体的研究情况报道。
本文临床研究对象共计98 例,其均为2016 年6 月—2018 年6 月以来,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98 例患者划分为治疗研究组与治疗对照组,两组人数均等各49 例。分组后,治疗对照组患者男28 例,女21 例,年龄48~74 岁,平均(60.24±2.69)岁,病程1~12 年,平均(4.24±1.26)年。治疗研究组患者男27例,女22例,年龄49~75岁,平均(60.46±2.83)岁,病程1~13 年,平均(4.53±1.78)年。从两组患者的上述临床资料来看,基本保持一致,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充分。
1.2.1 纳入标准(1)确诊为冠心病;(2)年龄不超过75 岁;(3)主观愿意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对研究完全知情,自愿配合、参与。
1.2.2 排除标准(1)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3)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恶性病变;(4)对治疗所用药物存在禁忌症;(5)不愿参与本研究。
1.3.1 治疗对照组治疗用药方法
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进行血压、血糖、血脂控制等基础治疗。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那曲肝素,剂量为0.01 ml/kg,每天2 次,12 h注射1 次,连续用药5 天~7 天。同时予以他汀类、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首次用药300 mg/d,剂量逐渐降低,直至100 mg/d,氯吡格雷首次用药300 mg/d,剂量逐渐降低,直至75 mg/d。
1.3.2 治疗研究组治疗用药方法
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进行血压、血糖、血脂控制等基础治疗。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那曲肝素,剂量为0.01 mL/kg,每天2 次,12 h注射1 次,连续用药5 天到7 天。同时予以他汀类、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首次用药300 mg/d,剂量逐渐降低,直至100 mg/d,氯吡格雷首次用药300 mg/d,剂量逐渐降低,直至75 mg/d。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加用盐酸替罗非班,静滴给药,0.4~0.8 mg/(kg·min),术后停药。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疗效标准[5]:患者相关症状消失或显著缓解,心功能改善提升超过2级或达Ⅰ级,为显效;患者相关症状可见缓解,心功能改善提升超过1 级且未达Ⅰ级,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患者总例数。
以Microsoft Excel 2007 与SPSS 18.0 分别作为数据记录与统计学分析工具,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分析结果P<0.05 为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不同的用药治疗方法下,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与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相比而言,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例(n)]
在不良事件方面的观察方面,两组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不良事件,治疗研究组患者少量出血2 例,新发心肌梗死1 例,顽固性缺血状态1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8.16%。治疗对照组患者少量出血3 例,新发心肌梗死2 例,顽固性缺血状态3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32%。和治疗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对比差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6,P<0.05)。
冠心病是一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综合征。当前,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极大的降低了社会的整体健康素质。冠心病以呕吐、出汗、心悸、心前区不适、心绞痛等为主要的症状表现,会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增加患者的身心压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6]。而且该病可能会引起诸多的并发症甚至致死,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7],当前全球范围内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670 万人左右,其中720 万人为冠心病患者,而且近些年冠心病的发病率、致死率依然在不断的升高,因此冠心病已经在临床和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8]。
冠心病的发生和诸多的因素相关,但是现代的医学研究对于其发病机制还尚未完全的明确,可以知道的是酗酒、吸烟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和高脂血症、家族病史、性别、年龄等[9],都属于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发病、发展的根本原因则是血小板聚集、黏附。对于冠心病的治疗,目前方式、方法较多,其中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非常理想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其能通过经心导管,有效的疏通冠状动脉管腔,消除其狭窄、闭塞的情况,达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目的。不过,即使是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也同样需要对患者进行用药,对抗血小板聚集,防止可能出现的血栓、血管阻塞,预防心肌梗死[10]。
低分子肝素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一种常规药物,它属于是一种抗凝剂,可以对静脉血栓的形成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同时,阿司匹林也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用药物,应用相当广泛,其能够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且还能够镇痛、消炎,不只是冠心病,其他的很多心血管疾病也均可使用其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主要药效机制是与乙酰化血小板内环氧合酶活性部位结合,对血栓素A2生成过程进行阻碍,抑制血小板激活,达到抗血小板的目的。不过阿司匹林在临床用药过程当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抵抗现象,这和用药时间较长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有关;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体结合过程进行选择性抑制,减弱其活化因子,阻碍其经二磷酸腺苷介导激活,实现阻滞血小板聚集。同时,氯吡格雷可扩张痉挛血管,改善末梢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本文重点研究的盐酸替罗非班,它是一种GP Ⅱb/Ⅲa 受体拮抗剂,主要可以在血小板聚集后期的共同通路中,产生作用。盐酸替罗非班的选择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其可以占据GP Ⅱb/Ⅲa受体交联位点,以此竞争性的抑制凝血因子、血管假血友病因子,如此一来就可以有力的防止急性血栓形成,并使得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除此之外,盐酸替罗非班依据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等氨基酸序列设计,可以使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快、更好的稳定下来,这同样能够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效果,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大大的降低,促进血管的血流情况尽快的恢复正常[11]。有很多的其他相关临床研究、综述研究都表明[12],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对患者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能够使得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并且还能够明显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是具有理想作用价值和效果的。
为了实际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治疗的效果,本文也专门进行了临床研究,研究中分别设置了两个组别的研究对象,一个为治疗对照组,一个为治疗研究组,对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并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对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对照组患者用药的基础上,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最终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在分组采取不同用药方法治疗下,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91%,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69.3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的观察上,治疗研究组少量出血、新发心肌梗死、顽固性缺血状态的发生率为8.16%,而治疗对照组则为16.32%,两组对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进一步证明,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对冠心病患者加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