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庆,杨秀榕,曾凡刚,张严,*
1.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2.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2
十溴二苯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ane, DBDPE)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溴代阻燃剂,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难以进入环境以及生物体内并产生蓄积。然而,在2003年,Kierkegaard等[1]首次从下水道淤泥中检测出DBDPE。随后一些调查表明DBDPE已广泛分布在水、空气和土壤中[2-7]。何明靖等[7]通过对卤系阻燃剂在东江鱼体中的生物富集研究发现DBDPE在东江鱼体内的富集能力较强,余乐洹等[8]在我国北京地区的红隼体内发现DBDPE的存在,任子贺等[9]在对水生和陆生生物体中卤系阻燃剂的差异性富集研究中,发现DBDPE在鲶鱼和家鸽中存在,综合以上以及其他的调查研究可知,DBDPE已经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另外,有研究表明DBDPE已进入食物链中[10-11]。Wang等[12]在对中国北京室内尘埃中溴系阻燃剂研究中发现,DBDPE已经成为主要的溴系阻燃剂,并且DBDPE的中值水平不仅比其他新型溴系阻燃剂高出几个数量级,而且比3种传统溴系阻燃剂高出3~27倍。另外,还有研究表明人会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摄入DBDPE[13]。目前,DBDPE使用量逐年增长,在环境和生物体内的蓄积程度呈上升趋势,而且带来的健康风险性较高,因此部分学者对其展开了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Jin等[14]使用斑马鱼作为体内模型评价了DBDPE的毒理学效应,结果显示,在短期暴露于不同浓度DBDPE污染的沉积物时,斑马鱼的死亡率和畸形率均未受影响,但是DBDPE对斑马鱼幼鱼具有低神经毒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DBDPE在实际环境中的潜在风险。韩倩等[15]通过DBDPE对草鱼幼鱼肝脏和肌肉组织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DBDPE暴露影响草鱼幼鱼肝脏组织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诱导草鱼幼鱼产生氧化应激效应。Sun等[16]对BALB/c小鼠进行不同剂量的DBDPE灌胃给药,30 d后,处死小鼠,取血、肝脏和甲状腺,分离肝微粒体,测定血糖、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表明,DBDPE除了可引起一定程度的肝脏损伤和肝功能不全外,还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而且DBDPE的内分泌干扰活性会影响血糖代谢水平,但目前其作用机制尚未得出。为了探究其具体机制,缩短研究时间,降低研究成本,本文采用计算机辅助研究的方法对DBDPE影响血糖的代谢机制进行探究,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已进行的体内外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内分泌干扰物(EDCs)可通过干扰生物体内分泌过程来影响机体的生理过程,其发挥干扰作用时,一是直接作用于机体内受体,干扰机体对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进而引起机体本身的代谢紊乱;二是直接作用于机体特异性代谢受体,形成同型二聚体或异二聚体,进而与特定的靶基因结合,干扰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而干扰胰岛素等激素水平,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17]。机体的内分泌通路中与血糖相关的有芳香烃受体介导、雌激素、孕激素、甲状腺激素和雄激素等内分泌通路[18-21],因此,本文采用上述通路所提及的与血糖相关的受体进行研究,以探究出DBDPE是否与这些受体结合而发挥干扰内分泌作用而影响机体正常代谢,进而影响机体血糖代谢。具体过程是将DBDPE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 ERs)包括ERα和ERβ、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TR)包括TRα和TRβ、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进行分子对接实验(图1)。另外,基于DBDPE类似物(均为EDCs)分子的三维结构以及Richards[22]和Chen等[24]提供的这些分子的EC50(根据实验要求将该活性数值转换为-logEC50),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构建3D-QSAR模型,CoMFA是构建3D-QSAR模型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其预测能力强,模型形象直观而受到广泛应用[23,25]。在进行实验时,首先综合考虑CHARMM力场和静电场等对这些分子进行场叠合,再对能量网格电位进行滤波,去除高度相关的描述符,之后使用剩余的描述符来建立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即3D-QSAR模型,以此预测未知内分泌干扰物的干扰活性,这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DBDPE及其类似物的结构数据来源于PubChem数据库,分子对接实验所需的全部受体结构来源于PDB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DBDPE类似物的活性数据来源于Richards[22]和Chen等[24]等的研究。所有分子对接计算以及构建3D-QSAR模型均在宝德RR2510N计算机工作站完成,所用软件采用美国Accelrys公司研发的Discovery Studio(DS)3.5分子设计软件包,计算中选用的各项参数除特别说明外均使用缺省值。
图1 实验所需受体结构与十溴二苯乙烷(DBDPE)结构注:Erα为雌激素受体α,来源于文献[26];Erβ为雌激素受体β,来源于文献[27];PR为孕激素受体,来源于文献[28];TRα为甲状腺激素受体α,来源于文献[29];TRβ为甲状腺激素受体β,来源于文献[30];AhR为芳香烃受体,来源于文献[31];AR为雄激素受体,来源于文献[32]。Fig. 1 Receptor structure and decabromodiphenyl ethane (DBDPE) structure in receptor-ligand interactionsNote: ERα is estrogen receptor α and refers to literature [26]; ERβ is estrogen receptor β and refers to literature [27]; PR is progesterone receptor and refers to literature [28]; TRα is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α and refers to literature [29]; TRβ is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β and refers to literature [30]; AhR is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nd refers to literature [31]; AR is androgen receptor and refers to literature [32].
1.2.1 分子对接实验
本部分以ERα为例,用DS3.5软件首先进行DBDPE与ERα的预处理,具体过程是:利用Small Molecules模块中Prepare or Filter Ligands功能对DBDPE进行结构优化并将其定义为配体分子;点击Chemistry进行ERα的加氢处理,在蛋白质的结构面板内删掉水分子,利用Define and Edit Binding Site功能定义ERα为受体分子,并找到结合位点(12个)。
然后进行分子对接实验,具体过程是:
(1)用DS3.5软件中Receptor-Ligand Interactions模块的Lib Dock功能进行刚性对接实验,在调整参数时,除Max Hits to Save参数设为10(以缩短计算时间),其余均为默认值,对接结果显示,ERα的12个结合位点中有5个能够与DBDPE完成刚性对接;
(2)用Receptor-Ligand Interactions模块中的Ligand Fit功能在刚性对接得到的5个结合位点的基础上进行半柔性对接实验,在调整参数时,输入的结合位点更改成能够完成第一步对接的5个结合位点,结果只有2个结合位点能够完成半柔性对接;
(3)用Receptor-Ligand Interactions模块中的Flexible Docking功能在半柔性对接得到的2个结合位点的基础上进行全柔性对接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的打分函数来评估ERα与DBDPE的结合情况。
1.2.2 构建3D-QSAR模型
软件中导入DBDPE的类似物,输入半最大效应浓度的负对数值(-logEC50),进行预处理,再将其分为训练集(如表1)和测试集,利用Small Molecules模块中的Create 3D QSAR Model功能构建DBDPE类似物的3D-QSAR模型。
在刚性对接的过程中,DBDPE能够在ERα的5个结合位点、ERβ的6个结合位点、PR的4个结合位点、TRα的2个结合位点、TRβ的1个结合位点、AR的2个结合位点以及AhR的2个结合位点处与相应受体结合。在半柔性对接的过程中,DBDPE能够在ERα的2个结合位点,ERβ的2个结合位点,PR的3个结合位点,TRα的1个结合位点处与相应受体结合(表2)。
表1 训练集的分子结构和活性数据Table 1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y data of training set molecules
续表1名称Name-logEC50结构Structure2,2’,4,4’-四氯联苯2,2’,4,4’-Tetrachlorobiphenyl4.092,3,7,8-四氯二苯并呋喃2,3,7,8-Tetrachlorodibenzofuran8.122,3,4,5-四氯联苯2,3,4,5-Tetrachlorobiphenyl4.853,3’,4,4’-四氯联苯3,3’,4,4’-Tetrachlorobiphenyl7.372,3,6,8-四氯二苯并呋喃2,3,6,8-Tetrachlorodibenzofuran7.662,3,3’,4,4’-五氯联苯2,3,3’,4,4’-Pentachlorobiphenyl5.852,2’,4,4’,5,5’-六氯联苯2,2’,4,4’,5,5’-Hexachlorobiphenyl5.102,3,3’,4,4’,5-六氯联苯2,3,3’,4,4’,5-Hexachlorobiphenyl6.301,2,4-三氯二苯并-对-二恶英1,2,4-Trichlorodibenzo-p-dioxin5.881,2,4,6,7,8-六氯二苯并呋喃1,2,4,6,7,8-Hexachlorodibenzofuran6.08
注:活性数据来源于文献[22-25];-logEC50为半最大效应浓度的负对数值。
Note: The active data are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22-25]; -logEC50is the negative value of the half max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
表2 DBDPE与内分泌干扰物受体的刚性对接和半柔性对接结果Table 2 Lib Dock and Ligand Fit results between DBDPE and endocrine disruptor receptors
在全柔性对接实验中,利用了多种打分函数来评估配体与受体的全柔性分子对接结果,主要参考值是配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CDOCKER interaction energy, CIE)。CIE越低表示配体与受体结合越强,对接结果越好,CIE越高则相反。DBDPE与4种受体的全柔性对接结果列于表中(表3~6),配体与受体全柔性分子对接的相互作用如图2~5所示(注:每种受体只列出一个对接结果最好的结合位点)。
从表3可知,CIE最高为-26.22 kJ·mol-1,最低为-43.65 kJ·mol-1,说明对接过程所需的相互作用能非常小,对接结果是合理可靠的。
选取CIE最低的构象1(结合比较稳定),二者的相互作用二维图如图2所示,其中DBDPE与ERα侧链上的520号赖氨酸、381号丝氨酸与515号精氨酸存在氢键相互作用(蓝色箭头表示DBDPE与侧链上氨基酸存在氢键相互作用),与520号赖氨酸存在π-阳离子相互作用(由橙色线表示)。氢键相互作用以及π相互作用的存在对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稳定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从表4可知,CIE最高为-32.58 kJ·mol-1,最低为-42.59 kJ·mol-1,说明对接过程所需的相互作用能非常小,对接结果是合理可靠的。
选取CIE最低的构象4(结合比较稳定),二者的相互作用二维图如图3所示,其中DBDPE与ERβ侧链上的329号精氨酸和383号苏氨酸存在氢键相互作用,与464号组氨酸存在π-π相互作用,与386号精氨酸存在π-阳离子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以及π相互作用的存在对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稳定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从表5可知,CIE最高为-40.72 kJ·mol-1,最低为-53.77 kJ·mol-1,说明对接过程所需的相互作用能非常小,对接结果是合理可靠的。
选取CIE最低的构象1(结合比较稳定),二者的相互作用二维图如图4所示,其中DBDPE与PR侧链上的777号酪氨酸、728号丝氨酸和822号赖氨酸存在氢键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的存在对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稳定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从表6可知,CIE最高为-37.57 kJ·mol-1,最低为-42.78 kJ·mol-1,说明对接过程所需的相互作用能非常小,对接结果是合理可靠的。
选取CIE最低的构象1(结合比较稳定),二者的相互作用二维图如图5所示:其中DBDPE与TRα侧链的330号丝氨酸存在氢键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的存在对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稳定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在分子对接实验中,DBDPE与ERα、ERβ、PR和TRα的对接结果较好,说明DBDPE是通过与这
表3 DBDPE与ERα的全柔性对接结果Table 3 Flexible docking results between DBDPE and ERα
注:CIE表示配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Note: CIE stands for CDOCKER interaction energy.
表4 DBDPE与ERβ的全柔性对接结果Table 4 Flexible docking results between DBDPE and ERβ
图2 DBDPE与ERα的相互作用二维图Fig. 2 X-Y schem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BDPE and ERα
图3 DBDPE与ERβ的相互作用二维图Fig. 3 X-Y schem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BDPE and ERβ
表5 DBDPE与PR的全柔性对接结果Table 5 Flexible docking results between DBDPE and PR
表6 DBDPE与TRα的全柔性对接结果Table 6 Flexible docking results between DBDPE and TRα
些受体结合而发挥内分泌干扰活性作用,进而影响血糖代谢水平,另外根据DBDPE与不同激素受体的对接结果可得出DBDPE对生物内分泌干扰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
图4 DBDPE与PR的相互作用二维图Fig. 4 X-Y schem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BDPE and PR
图5 DBDPE与TRα的相互作用二维图Fig. 5 X-Y schem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BDPE and TRα
建立的模型通过训练集的实验值与预测值的回归曲线(图6)来表示,在此曲线中,横坐标是实验值,纵坐标是预测值,R-square值为0.989,R-square是可决系数,反映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范围是0 通过测试集的测试(表7),我们可以看到实验值与预测值的残差并不大,这也说明结果较好,于是我们又利用模型得到DBDPE的预测值(-LogEC50),是5.86,与其他类似物相差较小。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得出结论:我们构建的3D-QSAR模型置信度较高。另外,本实验所找的DBDPE类似物大多数属于内分泌干扰物,它们通过发挥内分泌干扰活性作用影响血糖代谢水平,由于预测的值与其类似物的值较为接近,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与DBDPE类似的其他内分泌干扰物在血糖的内分泌干扰方面具有相近的作用。 图6 训练集的实验值与预测值的回归曲线Fig. 6 Regression curve of experimental value and predicted value of training molecules 图7 外部验证实验的测试集的回归曲线Fig. 7 Regression curve of test set for external validation test 综上所述:通过DS 3.5中的分子对接功能将DBDPE与血糖内分泌代谢过程有关的受体进行对接,并利用DBDPE类似物的三维结构与活性数据构建3D-QSAR模型,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1)DBDPE能够与部分血糖内分泌受体(ERα、ERβ、PR和TRα)进行全柔性对接,相互作用能很强,说明对接结果较为稳定,这表示DBDPE是通过与这些受体结合,对后续的内分泌通路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血糖代谢水平。 (2)从对接结果发现,DBDPE能够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结合,而不能够与雄激素受体结合,说明DBDPE对生物内分泌的影响在性别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这与前述的Sun[16]的实验研究结果相符。 表7 测试集的实验值与预测值的关系Table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mental value and predicted value of the test set molecules 注:各种化合物的实验值来源于文献[22-25]。 Note: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of various compounds are derived from document [22-25]. (3)通过构建3D-QSAR模型,预测出类似DBDPE未知内分泌干扰物的EC50,认为对生物代谢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目前,国内外开展的针对DBDPE的毒理学相关研究和评价资料比较少,且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的计算机辅助研究为DBDPE在内分泌干扰方面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