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超
工匠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极具系统性的教育实践过程。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限制着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现。基于此,在本文中,我立足新课改要求,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就如何培养技能型的高职人才进行详细说明。
自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先后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充分地对说明,国家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大力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提出,要求高职院校打破传统的育人模式,采取多样的模式培养出极具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成为大国工匠。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工匠精神的视域下,培养技能型的高职人才呢?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其大都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要想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培养出技能型人才,需要我们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理念之中,从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精神这三方面入手,采取多样的方式深化职业院校的育人理念,提升职业院校的育人质量。
(1)职业态度
工匠精神不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的,其自古就有所发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诸如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等,这些内容对于当前高职生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在组织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职业态度入手,引导其树立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的良好的职业态度。
(2)职业素养
扎实的知识储备、高超的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参与中,倘若学生无法知识其理论知识,无法获得高超的职业能力,其成为技能型人才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众所周知,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核心所在。对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要想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需要以理论知识为载体,积极地对学生的进行技能训练,使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既能扎实地掌握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技能经验,从而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有效发展。基于此,我们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严格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中,采取多样的方式,如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转变传统的以照本宣科为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探究。同时利用技能实训引导学生将所积累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操作中,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扎实理论,提升操作技能。
(3)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反映出了职业的利益及其要求,其往往是以特定的职业实践为基础的。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各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及该专业的市场需求等,从职业的某个角度入手,探寻学生需要养成的精神,或其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所需要养成的心理品质等。以此,在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中,以这样的精神为指导,在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采取德育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技能操练等过程中,养成乐业、敬业的职业精神。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其中,职业生涯教育是驱动学生职业发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其成为技能型人才,需要对职业生涯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探寻自我发展、执业行为等影响。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职业生涯规划仍是一句空话,大部分院校没有有效地指导规划职业生涯。基于工匠精神,我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下大力气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就业、择业指导、创业教育等方面入手,将学生的发展与其职业需求结合起來,使其在教育实践中自主地养成工匠精神。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确保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渗透,我们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导教师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使其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能有效地向学生讲述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扎实专业。同时,我们还将工匠精神与课程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样的方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下,我们要响应时代发展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以多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驱使其朝着技能型人才的方向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