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传统文化也持续滋润与丰富着语文教学内容。高中语文作为整个语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阶段,传统文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完美契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45-02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一再强调的重要文化源泉,了解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大量经典古文、诗词歌赋。在高中教学中,通过语文课本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将古人的思想通过汉字与现代青少年的认知紧密联合在一起,对目前受到外来文化影响颇深的高中生起到抵御外来错误思潮的作用,并使其及时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
但是,目前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有诸多弊端,容易出现枯燥乏味、僵硬机械讲解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下降,课堂停留在传统文化的浅层次上。
例如,在教学《离骚》这一课时,看题目就知道,这一课战国时期楚国大文豪、大政治家屈原先生的文章。《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后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举贤授能;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重拾我们国家自己的优秀文化,加强对外来糟粕文化的抵御能力是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价值所在。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措施
1.发现培养学生兴趣。
现代语文教学已经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将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主动用心感知,动脑思考化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带学生聆听我国传统乐器琵琶乐声,再进一步学习课文;在《赤壁赋》中,带领学生了解赤壁典故和涉及赤壁的经典桥段。可以花一小段时间利用手机APP,播放经典古装语音小说,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带领同学们课下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引发学生兴趣,主动探索历史、搜寻典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1];发现学生特长兴趣,比如组织书法活动,让学习书法的学生临摹喜欢的经典古文作品;让爱朗诵的同学朗诵经典,角色扮演诵读,让课堂丰富生动起来。只有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提高,语文教学才能与传统文化教学更加契合。
2.改变教学方式。
互联网是学生们都了解和热爱的交流方式,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快乐愉悦以及自己喜欢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史记中重要的一篇文章《鸿门宴》时,由于文章的故事性很强,但是学生们看到通篇的文言文失去了深入的了解念头,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找来有关《鸿门宴》的戏曲或者电视剧中的表演片段,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用表演的方式出来展示出来[2]。
学生们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对于课本的知识和文章内容大概会开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故事内容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会促使着他们对故事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做到了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学渗透。
3.丰富课外有关传统文化活动。
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传统文化,感受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偏差,深入探索书中人物形象,主动思考感知人物魅力,从多角度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达到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契合。
比如:(1)节日习俗承载了千年流传的传统文化渊源,在传统节日来临时,带领学生共同了解节日习俗和发源,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性积极性。
(2)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经典书目,如《菜根谭》《格言联璧》《楚辞》《三枪拍案惊奇》,引导学生拓展兴趣,从课外读物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开拓历史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3)经典电视剧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引领学生通过经典电视桥段,了解文化典故,宏观把握历史时代背景,深刻剖析人物形象。
(4)鼓励语文素养较高的同学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赛》《汉字英雄》等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大赛,或者开展班级诗词大会,让学生从中带着兴趣接触和充实中国传统文化[3]。
结语
语文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学好语文课程直接对其他课程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可以让高中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同时,为高中生后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艳.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OL].学周刊,2019(25):47.
[2]矫翠翠.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92.
[3]孙芳.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57-158.
作者简介:王玲(1978.12-),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人,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