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

2019-11-11 14:14王承郑雅婷傅士凡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工作室美术学实践

王承 郑雅婷 傅士凡

【摘 要】在美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各种实践教学的模式中,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其创新式的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为创建“专业+主题活动+工作室”三位一体的实践环境提出了值得借鉴的途径。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室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和交互式教学的特点,既是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实践的场所,又是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业的窗口。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艺术创作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就业率。

【关键词】美术学;工作室;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01-01

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体系设置中,美术学属于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主要科目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美术史论、美术教育等方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根据美术学制定的教育与培养机制展开的,指导研究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提高美术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并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提供相关专业内容的信息资源,从而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以实际操作为主,使自身专业的建设真正走向创作、生产、教学一体化道路,合理的把实践课堂与教学课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交融,让学生能够在“创作中学习,学习中创作,通过设定主题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作为美术创作主题的设定者和引导者,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创作主题,使学生通过专业训练,既了解相关美术学知识,同时又能够掌握创作技巧,提高创作灵感。工作室教学模式着重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专业素质和能力更加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期许。

对于艺术类的专业教师来说,如何有效的利用平时的实践教学,促进学校教学与市场或者社会接轨,一直是摆在高校艺术类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很多艺术类学校都陆续采取了譬如创办教学实验基地、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工作室教学方式”最早能够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它的开创者格罗佩斯为了能够让学院的学生更好的把“艺术”和“手工艺”结合起来,开创了一种以“作坊”的形式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导师不单仅仅再是传统意义上学术界的老教授,而是大胆的让社会各个领域的手工师傅成为教授技术的老师,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分设了陶艺、木工、纺织、机械等不同的“工作作坊”。到了现代,中国最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大学是中央美术学院,这个大学的设计学院率先采用理论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的双重教学管理体制,以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开展视觉、图形、文字等多领域的探索研究,并设置材料、木工、金属等工艺的小工作车间,得到了学生的积极配合。通过一段时间试点,学校发现“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在传统课堂式的理论教学相比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参与度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异常显著。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许多方面提供了更加科学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实践教学的拓展给与了意义深远的参考。

二、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

1.制定个性培养计划,强化艺术个性发展。

在高等教育不斷深入推进改革的背景之下,造成了高校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在美术学专业招收研究生的过程中,即有从事美术学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也有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美术类学生,以及其他跨学科、跨专业的少部分学生,美术基础参差不齐。在这一复杂的学科背景之下,在艺术修养、艺术审美、专业实践能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校统一为美术学研究生制定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对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来说,没有依据不同个体学生当前所掌握的学科基础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培养计划。

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室对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强调对艺术的创造和创新问题的同时,寻找和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差异性的表达,将个性化的艺术运用到美术学研究生的培养中,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培养计划。从中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及实践性教学中提供相应的经验和指导,发现自身潜在的优势,认识自我个性存在的价值,在研究生的不同阶段,创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从事学术科研的能力及发展潜能,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2.建设学科信息资源服务,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美术学硕士研究生不同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培养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不仅要学习相关专业的课程,还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室应充分考虑研究生当前的需求,关注并留意与之有关的信息动向,尽可能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学科专业的资源信息、学校科研课题申报方面的文件信息以及各种形式的画展展讯。在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工作室可以通过学院申请研究生经费,购置研究生所需的书籍和画册,为研究生提供学习资料上的便利。

3.运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类理念和教学形式,它不同于一般上课的教学形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在一种平等、倾听的情景之中进行的。工作室将其融入到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得对话式教学具有了开放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以文本为媒介,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满足为导向,将自身的实践经验、洞悉的前沿信息以及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解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开展有意义的交流活动,充分调动研究生教育中“教与学”的主动性。学生也能借此将自身学习生活上的疑惑和见解及时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主权和学习主动权。对话式教学的主题并不是预先设定的,是随着对话的内容展开而展开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动态的、不定式的。其对话也不具有固定的答案,而是在不断的对话中寻求共鸣。对话式教学在开放性的表现上,可是是从多层次、多领域思考问题的,对话中也包括了各种思维的相互交锋、碰撞,在不经意的交流对话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激发了其创造性思维,将学生引向更深思考领域。促进其个体意识的发展,也使艺术修养、艺术审美和精神内涵得到了提高。对话式教学的开放性呈现出的是一种视野的开放性。而师生在这种开放性的交流过程也是视野融合的过程,视野的开放也是主体不断的调整其视野的范围的一个过程。而这个对话教学过程是需要师交往互动的,若没有互动,那对话就是单向的传递和灌输,其本质和一般形式的课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对话教学强调的是教育的主客体之间交流、学习和彼此启发。建立起一个相互学习的共同体。这一过程也是一种分享的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思维模式和观念,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获取新的发现的同时也丰富了工作室教学的内容。对话式教学体现的是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统一,教学创设的课堂情境,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世界观更好的运用于主体身上,使对话有了新意,延展了教育主客体之间、客体之间的思维。由此达到了教与学的共振。

4.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

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艺术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造物性的行为,设计出来的成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商品的过度包装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认为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艺术类的包装设计者更应该优先考虑材料的环保和适度。根据这一原则,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主题的选择上要努力站在社会性和世界性的高度,更多的考虑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愿望。甚至可以通过设计者的设计真正简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如美国专业设计协会在中国的执行人Amy Gendler所说的那样,美国专业设计协会是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机构,设计应该在人類社会承担着“修复世界”的任务。

作为培养未来新型艺术设计师的艺术类高校或者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能仅仅限制在专业功课方面的提高,而是要同时关注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一个具有开放和互动性的平台,努力打开他们的创作思维和想象力显着尤为重要。工作室教学模式正是应势而生的一种实践拓展的平台,这种教学模式有着欧洲新艺术时代的优良基因,又结合了全球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并在逐步改善和完备当中,推进了当代艺术类高校或学院实践教学有效运行。

三、高校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策略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体现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教育方式,它将学生从传统的接受知识为主要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跳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项目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多角度互动学习模式。工作室由艺术专业的教师负责主题的设立与活动的实施,不过这种教学模式也不是完全由学生漫无目的的想象出来的主题,而是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参照最新的教学大纲制定和规划阶段性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关学术活动。通过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放学习的任务,使教师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和谐的融为一体。教学目的以学生今后职业的规划为主要方向,组织教学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以主题实践过程为主线。具体来看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定期开展学术讨论活动,举办学术论坛和画展。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较为匮乏,再加上中国人含蓄等性格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在学术活动中交流和展示的能力较为缺乏。定期开展学术讨论活动,举办论坛和画展首先可以拓展美术学研究生的教育功能;其次能够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机会和平台,促进美术学研究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另一方面,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鼓励学生或高校组织相关学术活动或画展,为美术学师生和企业、社会的交流融合提供契机。同时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应当将每次美术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建设与学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宗旨相融合,让学术论坛真正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与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相配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上日程的是需要调整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分布结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水平。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美术学硕士生导师大多是由常年在高校任教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担任,他们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但是很多缺乏深入基层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大多是蜻蜓点水,难以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采用“聘用制”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举措。一方面,从社会上各类专业美术学教育实践基地中聘请一批优秀教师或艺术家担任学术型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同时让他们承担部分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升课程的实践效果。“走出去”,即是引导高校专业教师深入基层学校或美术实践基地从教,促进美术学专业教师在基层实践中快速成长,增强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3.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的整合,还是教学成果的共享,有利于知识转化和创新,一方面,会使高校的先进知识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使其教学科研领域得以全面拓展,为研究生创造了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以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满足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组织,真正集合,优化了教学要素,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潜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共建研究生工作室改善了研究生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除了对每年的应届毕业生的创作、设计、论文做好资料管理外,学校要对历届研究生创作、科研成果的梳理,建立历年研究生论文集、作品集、做好研究生教育文献库,促进教育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建设。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成长和成果推广提供足够的条件支撑,提供足够的研究生教学工作空间和创作工作工作室。

结语

以专业实践活动项目为导向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艺术类专业教学中的新思路,在其中有继承西方包豪斯教育的理念,更融入了对实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新思维。是美术类专业教育的发展的新方向,“专业+主题活动+工作室”教学模式虽然是我们培养艺术类人才更快的走向社会的重要方式,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在具体操作中不断发现与完善。我们要在传统实践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观念,努力走出一条充分发挥师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的新方式,从而培养出真正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美术类创新人才,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美术人才的需求和期望。

参考文献

[1]宁绍强.《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传承与发展》[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李宏娟.以培养创新型为目标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理论界,2010(4).

[4]王雪青.《我的艺术设计情结》[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承(1972—),男,安徽宿松人,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从事造型艺术创作研究。

郑雅婷(1992—),女,福建福州人,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从事造型艺术创作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xjhjyyb1811)。

猜你喜欢
工作室美术学实践
湖州师范学院美术学学科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作品(七)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