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娟
摘 要:幼儿阶段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形成的人格特征将对幼儿未来的人生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从幼儿阶段起,教师就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自信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自信的人格会导致各类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未来发展,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更多的机遇,让幼儿的聪明才智得到锻炼,在日积月累的成功经验中提升自信心,本文就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自信心;培养方案
自信,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素养,当我们充满自信,就会在困难面前毫不动摇,坚定意志,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困难,由此可见,自信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人的自信并不是在朝夕间就可以形成,它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成功的经验,在成功中肯定自己,不断的提升自我效能感,最终实现质的飞跃。从幼儿阶段,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给幼儿创造出萌发自信心的基本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体验到成就感。
1 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意义
自信心是激发幼儿潜能和自制力的重要源泉,在幼儿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挑战时,更乐于正面迎接挑战,并通过努力战胜困难。而自卑的孩子则会对自身的能力进行错误判断,认为自己无法做到,因而放弃。这种放弃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导致难以触碰到成功。[1]缺乏自信会让幼儿处处碰壁,他们不敢与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担心自己在游戏时出现错误被其他幼儿耻笑;他们不敢在幼儿园大声说话,担心自己过高的说话声音遭到其他幼儿的指责;他们甚至想上厕所都不敢向老师报告,经常出现尿裤子的现象,这些幼儿内心世界中存在的各种“担心”其实都是“子虚乌有”,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即便自己出錯也不会引起其他幼儿的耻笑;高声说话可以短暂的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力,但不会出现其他幼儿的职责现象;遇到问题请教老师也不会得到拒绝,老师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幼儿内心世界中所谓的“担心”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情况,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摆脱“担心”束缚,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当幼儿建立自信心之后,就会发现周围的世界充满正能量,每一天都充满希望,他们会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2 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方案分析
2.1 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孩子
自信的前提就是给幼儿创造更多的成功体验,教师要在幼儿出色的完成各种任务之后给予肯定,用合适的语言来鼓励幼儿,让幼儿体验到成就感。比如,一个胆小的孩子,经过内心世界的反复斗争之后,可以从幼儿园最高的滑梯滑下,他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开心,因为他证明了自己不再胆小,告诉别人“我能行”。在这个时刻,他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励,教师就要鼓励幼儿,告诉幼儿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自己会因为幼儿的勇敢和进步感到由衷的开心。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不仅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还得到他人的肯定,证明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自信心会在这个时刻出现,即便短暂,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鼓励幼儿时,一定要真诚,不能敷衍,甚至在做其他事情时,不经意的对幼儿进行表扬,这样反而会影响到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毫无价值,进而否定自己。所以教师在鼓励幼儿时,要用眼睛注视着他们,用微笑感染着他们,用合适的语言去赞美他们,“你真棒”、“老师因为你的行为而感到骄傲”等语言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如果教师的鼓励语言过于夸张,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过于浮夸的语言包括“你的发明要比牛顿厉害,我相信牛顿在你这个年龄根本无法设计出这么可爱的东西”、“你比老师强多了,老师现在还不能设计出这么有想象力的图画呢”。
2.2 引导幼儿克服困难,让幼儿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心理学家认为,当个体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之后,会产生自我满足感,这对于建立自信心具有促进作用。小学幼儿教师要在幼儿学习中,适当的加大活动难度,引导幼儿克服困难,让幼儿体验成功后的喜悦。比如教师可以把平时的接力跑步变为“障碍接力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跑道上增加攀爬、穿越、转圈、冲刺等挑战项目,尽管难度会有所增加,幼儿会因为难度的增加表露出亢奋的情绪,因为这些新增的困难项目带来的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欲望,在障碍接力跑时,有些幼儿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要给予鼓励,告诉幼儿“你很棒,你能行”,当幼儿鼓起勇气完成任务后,他们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欣慰,比起常规性的接力跑步,这种提升难度的活动项目会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的催化剂,在多次成功体验之后,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自信心。
2.3 对待幼儿保持“平常心”,确保教学的公平公正
幼儿都存在攀比心理,他们渴望教师更多的关注自己,一旦他们注意到教师频繁的表扬某个小朋友,而很少注意到自己时,他们就会在内心深处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在日常的活动中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期如此,就会否定自己,反复的否定之后,就会影响到幼儿自信心的构建,为此幼儿教师对待幼儿要保持“平常心”,不能刻意的偏袒某个幼儿,或反复的批评某个幼儿,不能因为某幼儿在游戏活动时不听教师指挥,就给该幼儿贴上“不听话”的标签,这样就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的标签起到指向性的作用,幼儿会因为教师的指向性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就是“不听话”,进而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教师要确保教学的公平公正,遇到幼儿纷争时,不能凭借经验,直接指责其中一方,而要从事实出发,了解问题的原因,知道事情发展的经过,之后再做出相应的判断,对待犯错误的小朋友,教师不能直接批评教育,而要采取委婉的方式,采取讲故事的方法,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 总结
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要争取幼儿家庭的配合,形成“家园共建”的教育模式,与幼儿家长保持沟通联系,随时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搜集重要的素材,同时幼儿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幼儿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肯定,在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幼儿构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世红.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3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