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燕
【摘 要】高中是学生能力培养和核心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學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养成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凡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几千年来无数能人贤士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并能传授学生传统的文化知识,同时具备文化和思想教育的特性,能有效推进教学进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总体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53-01
引言
渗透传统文化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仅符合现阶段下教育的核心要求,而且还具备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合理地应用在教学中是与学生学习情况相互符合的教学模式,由此能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核心素质,帮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学会灵活应用,由此将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升华提炼成为属于自身的财富。需要老师注意的是,每一种教学形式的应用都应从实际情况着手考虑,老师应经过认真地分析,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并将其灵活应用在课堂中。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能促进学生总体素养的提升,基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深层影响,能有效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意义
伴随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之相关的是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渐渐提升。但人们重视的往往是学生的成绩、学到的技能,对学生的德育却在有意无意地忽视,虽然德育和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教育核心,但是施行的成效不佳。而且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大多数高中生都会上网,较大概率会触碰到各类思想和文化,这些东西良莠不齐,如果不能正确分辨,很容易误导学生,再加上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缺少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很多学生比较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归属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而高中语文则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载体。
1.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我国历来重视道德和礼仪,在历史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道德理论和方法体系,用以约束古人的行为,很多优秀的道德观念在今天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最早的思维观念“礼、义、廉、耻”到后来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而这些道德观念在今天依然是难能可贵的,“言必信,行必果”、“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言论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核心的道德教育理念还有最常说到的忠、孝、仁、义。“百善孝为先”也是我们从古至今都在提倡和实行的,即使在今天各种文化渗透、冲突,也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应发扬和继承。渗透传统文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道德理念体系,让学生与浓厚的道德教育环境融合在一起,由此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养成健康人格,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2.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内斗和受到外来侵略,但也因此刺激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如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先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都充分体现出了文人先贤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高中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多,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中华民族历史,能够加强对祖国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加深对祖国的认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爱国情怀。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方法
1.深挖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点内容,由于其朗朗上口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古诗文,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既有道德文化,又有民风民俗,既有古人的人生观,又能体现古人的高贵品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但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应试技巧,只是讲解文中的写作手法,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哪些是考试重点需要背诵记忆,而对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没有进行挖掘并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这无疑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传统文化教育的损失。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深挖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例如学到《短歌行》一课时,除了讲解古诗本身的内容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写作的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古诗的思想和内涵,更能体会作者以沉稳笔调写出求贤若渴、希望人才为己所用以及逐鹿天下的雄心豪情,能调动学生的热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
2.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先进思想,过去存在较强的教育作用,在科技、思想不断进步的今天依然有着借鉴的意义。比如在学习荀子的《劝学》一文时,老师可以导入文章内容,进而分析文章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读全文后可知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中心思想。在当时可以说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当今依然有我们能借鉴的地方。老师应不断地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到老师也在继续提升自己,通过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真谛并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共同学习时还能增加师生交流与沟通,让师生关系更融洽。
结语
综上所述,渗透传统文化的高中语文课堂同时具备思想教育性质和实践应用教学性质,是符合新时代核心素质养成目标的高效教学形式。既符合新课改大环境下对于教学的核心要求,也能让学生在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教育和培养,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完善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实现学生总体素质培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原.探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2]陈晔.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10).
[3]杨尉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8,(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