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永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文通过对柳永词作《雨霖铃》的赏析,探究作品所蕴含的诗情画意的情趣,以及画美、情真、语俗、婉约的特点。
关键词:诗情画意;婉约派;伤离别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面对别离,比如:与父母别离、与亲人别离、与朋友别离、与同学别离等;别离是愁,别离是泪,别离是诗,别离是画。渲染离情别绪,极具诗情画意,且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处的诗词曲赋不胜枚举,而这之中,尤以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为最。柳永的《雨霖铃》正是描写别离之情的典范之作,柳永的词以其真挚敏感的灵魂和一腔真情为古往今来的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感情世界。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凄婉的画。
这首诗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的。抒发了跟自己心爱的人离别时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并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又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雨霖铃》作为北宋之词的翘楚,所以鉴赏这一首词最关键的是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首先,通读全词,感受全词缠绵哀怨、凄清伤感的感情基调。一读词牌: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说文解字》说,“雨三日已往曰霖”,就是久雨不停,下雨下了很长时间,至少下到三天以上才叫霖,所以霖雨悠悠,风吹雨中的铃铛,则产生无尽的哀愁。《碧鸡漫志》里引“明皇杂录”,说“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就是詞牌雨霖铃的来历,这个词牌本身就有一个哀婉动情的离别故事,马嵬驿兵变之后,杨贵妃被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上霖雨沥沥,风雨吹打着皇銮上的金铃,每一声都让玄宗哀思不已,他想起与玉环的生离死别,心中悲苦难抑,遂命张野狐这个梨园之祖的大音乐家,于逃亡途中作雨霖铃曲,借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二读词:这是一首哀曲,原本写生离死别,整首词使得情感更为哀婉回环,因为是慢词,为上下两阙,上阕写离别当日,下阕写想象中的来时,上阕写当时情绪,下阕写别后心理,上下阙极尽铺排,远比小令写来更增离别的缱绻深情。这首词又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离开京都时所写,应读出离愁别绪,读出凄清秋景中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诵读时语调宜舒缓低沉。1.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2.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可加入富有画面感的表演);
3.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还要拖音,尤其领起字“念”要拖音;
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还要拖音,尤其情感色彩鲜明的“冷”“清”要中重读。
6.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尤其领起字“便”要拖音,“何人”应重读,读出别后的孤独,读出离别的感伤。
其次,欣赏这首词的画面:执手相看泪眼。这幅画把离别时刻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传神地表现出来:一对愁苦不堪的情人,四目相对,执手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这种注视是无声的,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将往日千般恩情万种情爱尽情地镌刻在这双泪眼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是诗歌的主画面。为了进一步渲染这幅别离图,作者又选取了“寒蝉”“长亭”“兰舟”“江水”等景物作为这幅画的背景:作者笔下的“寒蝉”叫声凄凉悲切,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寒蝉与诗人的心情已经融为一体;“长亭”是离别的象征,既交代了离别的地点,又暗喻一种离别之情;“兰舟”代指船夫,船夫不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意,这对恋人不忍分离,可又不得不分离。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不妨联想这样一个生活镜头:好友在机场送别,正当两人相视无语,难舍难分时,机场广播突然响起“您乘坐的××航班马上就要起飞了”,这时你希望怎么样呢?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止。作者当时的体会和感受就与此相同,因此用了“催发”;茫茫“江水”之中一叶扁舟,这个意象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诗人是乘船而去,由水路而离;二是“兰舟”与“千里烟波”相照应,衬托出诗人的孤独渺小,和与情人相聚的渺茫。以上是这首诗的上阕,在上阕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景和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送别。景是深秋时特有的景色,是实景;情是离别之情,也是实情。上阕最后一句有一个字“念”,是“想到”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下阕就推想了离别之后的情况、心里的滋味;景是虚景,情是真情。鉴赏下阕:首先赏析“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是惜别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诗歌中很多意象已经赋予某种特定的内涵,比如“松”是高洁,“莲”是纯洁等;“晓风”,深秋时的风,清冷、令人微带寒颤,此时的风与诗人的心境格外吻合;“残月”月亮在古诗中往往表达思乡之愁。天上月圆,人间人圆,残月就说明分别,很好地烘托主人公的心境。在这里,诗人展开想象,愁苦难以排解,于是诗人只好借酒消愁,可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杨柳、这晓风、这残缺而不圆的月亮,不正是诗人此时心境遭遇的真实写照吗?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在诗人的心目中,与心爱的人分别后,作者展开了想象,认为所有美好的节令、景物都如同虚设,因为无人与之共赏,惨不成欢,于是形同虚设;无数深情蜜意也会因无人倾诉而徒增伤感,在词人心目中,时可以过,境可以迁,但离愁别恨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下阕描绘的画面凄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景才使万物美丽,唯有物才使万物存在,唯有人才使万物有灵,唯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柳永词的美就在于情真,因为有情才如此凄切优美。再读全词找出这首词突出主题的诗句,即“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在离别的时候感伤;伤离惜别并非自柳永始,自古皆然;为离别而伤感,这是这首词的主题。
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先写了离别前,重在勾勒环境;再写离别时,重在描写情态;最后写离别后,重在刻画心理。以上三层,层层深入,从不同的侧面写尽了离情别绪,离别的画面,情景交融,因情造景,虚实相生,着力描绘了一种凄美的意境。同时,又广泛运用铺叙、渲染的手法,使《雨霖铃》有了鲜活的生命张力。鋪叙,简单的说就是铺陈叙事,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对事物进行铺张渲染,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表现力,《雨霖铃》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绪,这一主题柳永巧妙地以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时段为次序,有条不紊地展开叙事抒情,细致入微地表达了“伤离别”的情绪,体现了铺叙之“叙”的特点,正如清代词论家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言“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摄,有千钧之力”。渲染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生动。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所要表现的人或物,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本词无论是对离别前凄清环境的描写,还是对离别时伤感情形的描摹以及离别后的想象,无不极力渲染了离别凄凉的气氛和难以割舍的深沉的离情。全词自始至终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妙合无痕,将词人离别时的抑郁心情表现得极为真切,读来如行云流水,渐流渐深,渗入人心,感人至深。古往今来,但凡尝过离别之苦的人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掩面悲泣。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离别,而有关离别的画面,离别的深情,都清晰地能投射在这首《雨霖铃》之中,这种心灵的共振和感应,便是华夏儿女共有的一种情愫。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永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耆卿(柳永的字)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险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能达之情,而出于自然”。“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通俗、自然、直白就是柳永词的语言特点,正是因为具有这个特点,所以“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词的风格通过以下这个轶事加以探讨,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的词何如柳七(柳永)词?”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后人常常把苏轼的“大江东去”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举说明宋词里的两种风格,即豪放派与婉约派。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这种婉约是一种阴柔之美,而非阳刚之美,《雨霖铃》创造出的“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得疏朗错落,呈现出烟水茫茫,凄迷朦胧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婉约的风格特色。所以,《雨霖铃》成了柳永的代表作,成了他的标签。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真州绝句》云:“江乡春景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从此,《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柳永的名字,难以拆分。
总之,柳永的《雨霖铃》画美、情真、语俗、婉约。诗情画意总相宜,相生相映共生情。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5.
[2]高中语文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
[3]高中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8.
作者简介:陈丽华,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