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吴鹃
摘 要: 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能使课堂充满灵动、充满趣味、充满个性。本文从“导入语言妙趣横生”、“授课语言启人深思”和“小结语言画龙点睛”三方面入手,构建多彩语文的“诗意”课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诗情画意 教师语言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高度的语文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文修养,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课堂语言,它是教师全方位的基本素质。用多彩语言构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毕生追求的教学境界。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学习?作者就这方面的理解与诸位同仁切磋一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导入语言要妙趣横生
孔子那弟子三千闲庭信步、如沐春风的教学,为诗意课堂提供了典范。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尤为如此。”一节语文课,如果你想让学生始终保持十足的专注力与浓郁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让导入语言妙趣横生,声声击中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如何才能让课堂导语妙趣横生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作者总结了很多种方法,但它们都围绕着一点,就是要始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真实心理,唯有如此,才能让导入语言妙趣横生,让学生好学、喜学、乐学。
记得在讲授《小石潭记》一课前,作者刚好约“驴友”到附近的狼山游览了一天,拍了很多照片发到了网上,很多学生都为它们点了赞。课堂上,作者灵机一动,就从这次户外活动开始谈起,设置了下面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兴起了户外活动,驴友团、骑行族宛然就是现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相信很多学生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此时,学生一听户外活动,马上来了精神,因为班里很多学生一到周末都会随父母参加户外活动)其实,穿越千年风尘,唐朝的柳宗元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驴友,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应该是‘驴头的级别了。因为他一生宦海浮沉,仅贬谪永州期间,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在我看来,这仅仅是流传下来的、高水准的遗篇,其实际著作,或者说柳宗元足迹遍布的地方应该远不止这八处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小石潭记》。
一般来讲,《小石潭记》在初中阶段属于一篇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兼以作者悄怆悲凉的情绪,很多学生学起来都有一种硬着头皮的抵触情绪。这节课,因为作者一段风趣的课堂导入,学生将柳宗元的游踪与日常的户外远足联系起来,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去学习,结果课堂教学非常顺利,学生对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情感思想掌握得都非常到位,充分彰显了风趣导语的巨大魅力。教师智慧的引领,为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创设了氛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二、授课语言要启人深思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亦是如此。人们回忆鲁迅先生的授课风格时说:“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每个接近过他的青年的纯朴的胸怀。”“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慷慨激昂,也不抑扬顿挫,但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感情和威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诙谐有趣,浓烈的情,醇厚的意,使教学语言充满韵味。” 放眼当前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不少教师不重视用自己丰厚的人生积累、广博的知识体系和敏锐的直觉感受去打动学生,而是把讲台变成了舞台,大秀自己的诗化语言,忽略了教师授课语言的启发性。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启发的实质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与情感体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一切课堂模式与改革策略均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碰撞,产生了火花,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为此,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常针对课堂的重难点,设计引人深思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海洋中升华自己的语文素养与精神世界。
以《出师表》的教学为例,课堂上当学生都在为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而感动不已时,作者就其中的“忠”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作为一个心怀天下、才华横溢的智者,诸葛亮到底应该忠于谁?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考虑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到底吻不吻合“忧国忧民”的标准,认识到他感恩于刘备的三顾茅庐和白帝托孤之情固然可以理解,而盲目忠于刘禅实则无益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的学生还与张艺谋的《英雄》相类比,说影片中的“秦始皇”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
诚然,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者启发性的语言的确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开始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对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升华他们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做到导之以思,诱之以趣。而这,正与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要讲究工具性、人文性相吻合,语文课堂应该有情、有得、有趣、过“瘾”。
三、小结语言要画龙点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导入环节一般都非常重视,或音乐渲染,或设置悬念,或情境烘托,对课堂小结的艺术却不甚重视,殊不知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小结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是深化学生课堂所学的必需,更是升华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探究意识,造成语文课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效果之关键。为此,教师需注重课堂小结的语言艺术,画龙点睛,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课堂重点,激发阅读欲望,为构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以《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堂上,师生一起针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动作描写“便排出九文大钱”,神态描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等细节刻画进行了讨论,还重点分析了小伙计、掌柜、短衣帮、孩子们形形色色的“笑”,最后环节,作者是这样给大家小结的:
同学们,孔乙己的一生是一出悲剧,扼腕之余,我们更多地应揽镜自照,孔乙己并不恶毒,也还算有点文化,但为什么就落得如此悲惨的境地呢?这自然是当时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致,与孔乙己本人的好喝懒做、麻木不仁也有很大关系,但归根结底是他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没有同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与我们现在很多同学只知埋头学习,不顾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多么相似啊!希望大家以孔乙己为鉴,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成绩与能力,为将来搏击时代潮头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已经宣布了下课,但很多同学都还一脸沉思,作者有一些愧疚,觉得小结语言有些过激,但同时也很欣慰,联系现实,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是的,多彩的课堂语言会在学生心里掀起滔天巨浪,引领他们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甘之如饴。而新课程背景下,提升语言能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构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的基础与关键,为此,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