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2019-11-11 09:03吴亮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

吴亮

摘 要:听障学生由于听力受损,社会交往受限,心理问题往往较健全人更为明显,其中焦虑心理问题表现尤为明显。特教工作者应该更多地研究听障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成因,结合教育实践,及时疏导,引领听障学生克服焦虑心理,做好参与社会生活的准备。

关键词:听觉障碍;焦虑心理;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109-02

听觉障碍是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的药物作用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从而失去语言或言语能力。听障儿童早年丧失听力,因为听不见别人说话,所以不能模仿,由于听不到自己的发音,从而无法矫正,最终丧失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缺陷还有可能进一步表现为非言语或操作智力方面的落后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听障学生由于生理、语言、社会等原因,与健全人沟通常常出现障碍,在家庭和社会中自信心不足。常见的表现为对自身听觉障碍、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焦虑,对原生家庭亲情关系的焦虑等。

一.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成因

(一)自身原因

语言是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情感发展的主要障碍。刚入学的听障学生由于入学后需要学习手语,会有因沟通不畅、对新环境和人不熟悉而引发的人际关系焦虑。同时由于与周围人群的交流不够通畅,人际交往范围狭小,对世界的感知能力较差,他们对他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较为依赖,缺乏独立性,一遇到自己不能有效控制的环境便容易感到害怕和焦虑。

(二)家庭原因

1.家庭心理负担过大

研究表明,听障学生家庭是一个有压力的群体。每个听障学生家庭几乎都是处于受压状态的。有的家长把听障学生看成累赘,找各种理由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有的家长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孩子稍有不对就对其拳脚相加;有的则过分溺爱,保护过度,包办一切,不给其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的机会。这样的家庭氛围使得家长和学生容易产生过分的焦虑。

2.家庭经济、文化、社会实力的欠缺

大部分听障学生家庭社会地位不高,很多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生活、社会知识保障。

3.沟通渠道的缺失

大部分听障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住校或者工作关系,无法做到经常看望,或者看望也没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另外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听障学生也未能有效掌握家庭网络沟通技巧,沟通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学校因素

1.教学语言还在陷入手口之争

我国目前总体的聋儿语训水平不够高,一般到中高年级,听障学生就逐渐不爱说口语。教师无法根据听障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进行个别化教学,手语授课水平又不够,更难手口结合地展开有效教学。

2.没有有效机制及时干预学生焦虑心理问题

比方说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室长期缺位或失位;关于社交、心理、生理、就业、升学等缓解听障学生焦虑心理的活动开展太少等。

3.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研究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源于自己的长辈,当然也包括教师。有些教师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听障学生面前,甚至把他们当做情绪发泄的对象。

(四)社会原因

1.社会素质良莠不齐,听障学生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

听障学生生活中往往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和白眼,更有甚者常受到社会人员有意无意的捉弄和蔑视,这让他们产生了对社会的错误认知,丧失了与社会交流的信心,从而形成了自卑、忧郁的性格。

2.适合听障者有效参与的社会渠道缺失

由于语言能力和维权意识较差,听障学生很少会主动在社会上发声,更别提能够有效争取自身权益。除了他们信任的聋人协会偶尔能为他们发表些许意见外,没有其他更多的渠道。

二、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教育对策

根据听障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首先应该在语言和教育理念上下功夫,其次在制度上要保障听障学生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缓解焦虑心理,再次要利用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他们有缓解心理焦虑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为听障学生充分发展服务

1.破除手口之争,采取口语为主、手语为辅的教学理念

秉承存在即合理的原则,不去争论手语和口语之长短。在学前语训阶段,抓住0~3岁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创造口语环境,尽量避免手语交流,不断强化口语教学,使之形成口语习惯;在幼儿园阶段,大力推行融合教育,鼓励健全和听障儿童使用口语交流,加强语训工作,让听障儿童尽量多学习口语和学会看口型,营造一个和谐的有声语言环境,促进听障儿童和健全儿童的和谐相处;义务教育阶段,在继续强化口语的基础上,加强书面语的教学,尽量少使用手语并规范课堂手语教学;高中阶段需要加强对社交语言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看口型、口语、书面语、手语与健全人交往。

2.融合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入人心

听障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误解。外界误解的存在造成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权利的实现和自我实现的目标难于达成。给残疾人提供特别援助,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的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之责任,亦是社会应尽之义务,更是我们每位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所在。听障学生、教师、社会必须持有“尊重个体,尊重差异”之特殊教育理念。每个公民都要在社会生活中主动打破隔离,主动走入特殊人群,主动融入主流社会。

(二)制度上要保障听障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参与社会生活

1.政府层面要做好协同联动工作

要定期开展政府层面的联席会议,让政府、学校、医院、家庭等相关主体参与特殊教育工作,把特殊教育纳入各方绩效考评体系。做好簡政放权工作,给特殊教育参与者增能赋权,充分发挥政府、医院、高校、特校、普校、家庭等的专业智力优势,帮助听障学生缓解心理焦虑,主动融入社会。

2.教育、医疗、家庭要协同保障听障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医疗部门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发现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协调建立心理干预方案,保障教师、心理咨询师、家长、学生具体实施心理干预方案并跟踪回访。建立家长学校,让家长主动、专业地参与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技术上要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培养健康情感

针对听障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教师要重视实施情感诱导,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并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进步,使他们经常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当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时则要指导他们进行调节和转移。

1.团体心理干预法

人在面对焦虑障碍时,积极的方式对缓解焦虑情绪非常有利。借助团队心理干预能够为听障学生营造更加温馨、和谐的社交环境,使其情绪得到尽情释放,达到身心愉悦的状态。学校开设的兴趣小组,社会上的聋人组织、残疾人活动都是团体干预的良好方式。

2.注意力转移法

当学生感到焦虑、烦闷、情绪不安时,要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如跑步、打球、健身、看书、画画、看电视、玩玩手机等都可以缓冲和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3.合理宣泄法

听障学生内心焦虑和情绪波动时,会大喊大叫,对身边的人发脾气,甚至会有破坏性行为和自残行为。当学生焦虑时可以让他们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倾诉不安与痛苦,让紧张焦虑的情绪得到释放。待情绪缓和后,再站在他的角度慢慢疏导。

三、听障学生焦虑心理的进一步讨论

听障学生通过以上方法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在特殊教育学校内缓解焦虑的程度。但是也发现很多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在融入普通学校的过程中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很多听障学生因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而重返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目前幼儿园阶段的融合教育能使听障幼儿达到较好的语言康复效果,和普通幼儿正常交流,且幼儿园及健全幼儿家庭对听障孩子的接受度高,听障幼儿出现的心理焦虑的情况较少。中小学阶段,听障儿童因听力和语言发展水平不如健全儿童,不能适应残酷的升学考试制度,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越到高学段焦虑心理越明显,也越来越难和普通学校师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这提醒我们,融合教育不能一味听从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的安置意见,需要更多地尊重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的教育需求,选择个别化、多元化的科学安置方案,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社会亦需要对听障学生有更多的包容、理解和尊重。

总之,听障学生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来源于听障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多个方面。只有在确立以人为本的融合教育理念,在制度和教育上形成缓解他们心理焦虑的合力,在技术上合理运用各种干预手段,同时注重开发听障学生潜能,激发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让听障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建移.聋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59-63.

[2]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狀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4):11-14.

[3]张宇迪,陈呈超.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28-32.

[4]田振文,李秀英.聋哑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1):102-104.

[5]刘盈江.青春期聋生的焦虑心理及其矫治[J].现代特殊教育,2006(12):22-23.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新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浅析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