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述政
摘 要: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我国农村学生教育培养的职责。一所学校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出路”。因此,农村中学的管理艺术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文章作者认为,农村中学管理要做到“四化”,即常规管理精细化、质量管理常态化、地方课程校本化、立德树人具体化。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0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对振兴农村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教育投入增大,我国农村初中近几年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办学质量与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农村中学管理与社会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农村学校管理,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学管理中,要做到“精工出细活,德艺沁心灵”,时时处处做到“四化”。
一、常规管理的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念,它是学校管理分工的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和基本思想,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学校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在十多年的校长管理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强化常规管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例如,2013年湖南省隆回县荷田中学利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分几次组织全体教师专门讨论“什么是常规工作”“为什么要狠抓常规管理”“怎样抓常规管理”等,通过讨论,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统一,教师对自己的常规工作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学校在民主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把常规工作分成“五级常规”,建立健全的相应规章制度,落实学校管理责任,将学校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进而真正达到精细化管理。
一抓学年常规,即学校的规章制度、考核方法等管理规范化。由办公室牵头,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形成符合校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职责管理办法、考勤制度、课改与评价办法、常规工作标准与检查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办法、评优晋职考核办法等,制定这些制度后,学校各线职责明确,分工具体,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用制度治校,做到学校领导、教师公正公平,一视同仁。
二抓学期常规,即学校在期初制订的各项工作计划,使常规管理长效化。着重强调所计划的内容远比形式重要,计划要实实在在,不要华而不实,做到简单、清楚、有操作性,以教学计划为例,要有指导思想、质量目标、具体措施和活动安排,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抓每月常规,就是每月的活动安排,也是每学期常规的修改与完善,使得常规管理精细化。结合当月特点,如三月份把学雷锋活动、植树、爱卫活动等纳入其中,四月份把防控流感、传染病、中考等计划纳入其中等。
四抓每周常规,这是落实每月常规的保障,使常规管理常态化。每周的工作重点都会在校务例会上进行商讨,形成决议,把周计划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周计划上有校长寄语、教师寄语、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和文明礼仪教育。
五抓每日常规,分老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使常规管理个性化。教师就是备课、上课、批阅作业,学生除了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小能手素质教育中要求的“五小事”,包括内务整理、晨跑千米、个人卫生、课桌整理和打扫卫生。内务整理、晨跑千米、个人卫生由政教主任督促到位;课桌整理、打扫卫生由团支部书记督促到位。校长更是身体力行,每天起床后,跟着学生一起跑步一千米,再逐班检查教师履职情况、学生学习动态,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二、质量管理的常态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就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最终是靠教学质量论成败。因此,在管理中可通过抓教研、教改和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常态化。
第一,领导班子深入课堂常态化。学校领导班子要团结一致,每天都早到校、晚离校,以校为家,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动态,掌握教学第一手材料,为课堂教学做好依据。教导处要指导教师制订切合本班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班级工作计划,并热心帮助、指导年轻教师工作,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尝试。要在领导的带动下,教师相互听课蔚然成风,大家实实在在地研究课堂教学经常面临的问题,相互发表意见,交流困惑,共同提高教研组的凝聚力和研讨能力。
第二,重视优秀教师培养常态化。师资力量的雄厚与薄弱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高质量教学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发展需要人才,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人才。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促进人才培养的培训机制,才会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使青年教师迅速成为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第三,发挥教学群体效能常态化。要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可采取集体备课、集体听课评课、推门听课等形式发挥群体效能常态化。此外,更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解放学生,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其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快乐发展。在教育实践探索中,教师可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層面的立体式教学,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大课堂、大教育、大质量。
一是集体备课。备课是改革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力求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学生的学。教研组长按教材内容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参与教师做好记录,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
二是集体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教研组为单位,统筹安排一学期每周上课教师,课后及时组织同组教师进行集体评课,对当堂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探讨。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全组教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三、地方课程的校本化
地方课程校本化,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由学校师生实施的课程,能够反映学校实际,突出学校个性。校本课程作为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潜力和课程开发水平,湖南省隆回县荷田中学(以下简称“荷田中学”)以“中国楹联第一乡”作为契机,将“楹联”教育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学校聘请湖南省楹联家学会副主席、邵阳市楹联学会主席邹宗德为名誉校长,长期为师生上楹联课。学校每周开设一节楹联课,倡导师生爱联、学联、吟联、写联。并先后创办了校园楹联刊物《芳草园》,整理编纂了校本教材《诗词楹联》。与此同时,坚持利用文化长廊开展对联“每日一练”,每两周开展一次楹联教研活动。短短几年,荷田中学师生在各级楹联刊物发表楹联作品达到数千幅。学校的教学楼墙面都张贴着学生自撰自书的对联,打造了全县乃至全市独具特色的楹联校园文化。学校师生还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经常开展送春联等活动,弘扬国粹,传承经典,把楹联文化普及全乡。学生通过楹联创作,丰富了视野,感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的语文成绩年年名列全县前茅,学校也被中国楹联学会批准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
四、立德树人的具体化
立德树人就是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之内涵是丰富多维的,立德任务是广泛多向的。学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大德育的宽广视野,把育人、育德贯穿于治教办学全过程。
立德树人要做到以班主任工作为主线。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班主任工作水平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学校与学生的成功与发展。因此,学校要推动班主任工作的进步,一方面可安排班主任加强对先进理念的学习,使班主任的思想得到启发,从而采取更加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教育管理学生;另一方面要求班主任从较多关注学生外在行为表现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心路发展历程。
立德树人要做到以文明礼仪教育显特色。学校要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特别是卫生和文明礼仪教育,如荷田中学就充分发挥“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的作用,要求学生自创相关对联并书写出来,张贴在教室外墙上,营造浓浓的衛生和文明礼仪教育氛围。
立德树人要做到以留守儿童为重点。在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学校领导班子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必须安排相关老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专门的培养;要尽可能地通过学校给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立德树人要做到抢占网络新阵地。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大,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资源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却往往被忽视。学校要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积极抢占网络新阵地,探索出一条“互联网+”的新路径,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
立德树人要做到家校合作强联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同样也是家长的责任。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也代替不了父母的教育。因此要随时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聚合多方力量,三位一体,打造“完美”教育。
精工出细活,德艺沁心灵。总之,当前的农村学校只要常规管理精细化、质量管理常态化、地方课程校本化、立德树人具体化,就会盘活农村学校的隐藏潜力,推进整个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国柱.试论农村中学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206-207.
[2]龚成树,杨德平.浅谈农村学校校长的管理艺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