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红杰 张况 韦柳丝
【摘 要】本文论述爱国主义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从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部分学生爱国意识日渐淡薄、爱国意识走向极端等挑战,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施缺乏系统规划、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有待提高、缺乏相应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等问题,从加强整体规划、提高认识和健全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093-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价值观就是爱国主义,因此在高职院校推进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成才的基本品质和必备素质之一就是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教育领域里面常写常新的主题,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淳朴的、深入内心的情感,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的来源,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它都是鼓舞人们认识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五个维度,即知国的认识、爱国的情感、望国的意志、信国的信念和报国的行为。知国指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能够正确认知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它是爱国主义的认知前提。爱国即爱国主义的情感联结。望国指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对祖国的生存、发展和兴旺的期望,它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信国是爱国主义的信念支撑,是对国家命运发展的信任。报国即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具体的爱国行动中,是爱国主义的落实。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培养个人对自己的祖国、历史、文化科学等的热爱情感,并最终让个人树立起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信念的一种教育。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要通过教育在学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以收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永恒的主题,更是事关“培养什么人”的深刻命题和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关键。在“立德树人”总原则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国家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挑战
作为网络环境下成长的高职学生,对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制度的优越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但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新方法和新途径加快了对我国青年的意识形态渗透,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不够理性。
一是爱国意识日渐淡薄。经调查,在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中间,虚无历史的态度、诋毁英雄的谣言、矮化精神的观点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力。某些崇洋媚外的思想观念和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高职学生造成一定影响,网络上的一些极端和不良思想等也对高职学生固有的爱国主义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是爱国意识走向极端。爱国主义者提倡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优先消费本国产品,不买“洋品牌”。但类似个别地方发生的“砸某国汽车”“砸某国品牌餐饮店”等所谓“爱国行为”,我们是绝不赞同的。因为这无疑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扭曲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目的。处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难免不受影响,从而出现一些不够理性的,充满了形式化、表面化的错误的爱国观念。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在高职院校传统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常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比如走进博物馆、展览馆,讲革命历史故事、唱红色歌曲、收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爱国主义书籍等方式。除此以外,在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虽然各级机构要求所有院校都要在专业课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实施,但在部分高职院校贯彻得还不够彻底。特别是随着高职学生年级的升高,在课业逐渐繁重的因素影响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热情都逐渐减弱,真正落实到位的课程思政实施行动逐渐减少。经调查,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实施缺乏系统规划。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考虑本校实际情况,没有从专业课程特点、思政资源挖掘、教学资源建设、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情况、学生自身基础和学习习惯的转变、教学管理改革及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建设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急于求成,盲目快速地推进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的实施。这样,由于相关要素没有激活,相关条件尚不具备或者尚未完善,最终往往使“課程思政”的实施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效果。
二是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有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施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还是显得僵化且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千篇一律、泛泛而谈的问题,也出现填鸭式满堂灌、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原因是师生对课程思政的含义、目的及实施途径等认识还有偏差。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任务,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思政课和专业课公共课之间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原因是师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采用课程思政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没有这方面的正确认识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和完成学习任务。
三是缺乏相应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要求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但因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涉及全校各类各门课程数个部门,因此,在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保障和运行机制上,在具体考核和激励办法上,缺乏相应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最终使得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四、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整体规划、系统推进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常常涉及全校各类各门课程和数个部门,并且既要求实施者转变教育观念,又要求其更新迭代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布局、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要真正有效地推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真正将此项改革作为学校的意志,并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与把握,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这样才能确保将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加强对课程思政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学校推进“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学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真正成为高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主体,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组织制定相关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制度文件,不断构建和完善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运行机制,高屋建瓴的组织开展具体培训和指导等工作。二是高职院校要从学院层面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中,以课程建设规律为前提,以课程资源整合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思政功能挖掘为重点,以教学改革组织制度创新为保障,将爱国主义教育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式真正融入专业课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主渠道始终是课堂教学。课程思政要求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必须融入“价值引领”内容,这就意味着所有任课教师都有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责,所有课程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场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它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更要不断挖掘思政内涵,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管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对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重新思考,深度挖掘内涵,优化组织设计。而高职学生也只有在正确认识了课程思政内涵的前提下,才会主动积极地关注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才有利于建立对自己的祖国、历史、文化科学等的正确认识,梳理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从而让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内化于心。为此,高职院校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加强宣传,强化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一是在学校网站和公众号等媒介开设“课程思政”专栏,介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内容、意义和有关案例及成效,通过这些专栏介绍,让师生进一步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的目的。二是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报告。针对课程思政的背景、对高职教育育人模式的影响和推动,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与创新的引领等方面,可以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专题讲座或者报告,提高师生对课程思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三是通过教学团队的研讨会或者学生的主题班会等形式,展开对课程思政共同问题的研讨,让广大师生都有参与感,吸引师生主动参加和支持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共同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并深入体会其价值引领功能。
(三)建立制度、健全机制
无论是在公共课还是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都涉及思政课程和其他门类课程,必然涉及跨专业跨部门的合作,这与之前单纯教授一门课程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为扎实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建立以下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指导需求机制。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和主渠道,而教师是在这个主战场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和责任人,无论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还是课堂教学实施都需要教师去具体执行,因此,建设一支具备主动“价值引领意识”和较强“价值引领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力资源保障。学校可通过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利用新教师的上岗培训、科研导师帮助青年教师一对一指导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途径和举措,切实增强教师的“价值引领意识”,提升教师的“价值引领能力”,甚至可以进一步推动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形成理论科研成果的行动,使其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主动挖掘、主动归纳经验并上升到理论水平的自觉意识。学校还可以搭建“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等平台,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担任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名师,通过借助其他力量,整合学校自身资源,组建跨学科跨部门互相协助、互相支撑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在不同部门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来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达到“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效果。
二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质量评价机制。一方面,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必须将育人价值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时,引入“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理念,明确“价值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出发来制订并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这样可做到从改革的源头、目標和过程上强化,最终使课程思政的实施达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最终成效如何,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评价标准。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现在的高职学生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因此与以往的在校大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来自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制度时,必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针对本校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思想观念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规划设计和制定。将学生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标准原则是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具体措施有:第一,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情况纳入系部教学工作绩效考评和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范围,从而大幅度的调动系部层面和教师层面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第二,相应提高教师的课酬标准。对于达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实施标准的任课教师,实行适当提高课酬的原则。第三,对立项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第四,设立优先扶持机制。在年度评优、学历提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给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优秀的老师一定的优先扶持特权。
当然,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除了考虑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还必须注重“身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身的行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肖群忠,李营营.“爱国主义”意蕴论析[J].教学与研究,2019(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2017(7)
【作者简介】贾红杰(1979— ),女,河南许昌人,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课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