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孟飞
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工作,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传统教学的学习方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自查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较少;学生观察、自制学具等实际动手的作业则是更少。
就目前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落实得还不够,表现为:
1.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配合默契。但仔细观察,学生对这些问题似乎没有认真思考,照读课本或答案的多,有创新意识的少。
2.有些教师的示范课,教师提前布置,让学生配合“表演。发言的、朗读的、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是课前已“内定”好的,教学活动纯属是“演戏”。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声、光、影、像齐全,学生被教师“表演”得眼花缭乱。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最高效的学习是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人的学习,但青少年学生的不成熟性决定着教育工作者将他们当成什么看待,他们就很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真正、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来看待,并将这一意识贯穿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去,既不放弃对学生的引导权,又不抢占学生学习的决策权”。①
一堂课,如果学生总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表演”,教学过程虽然和事先预设的天衣无缝,“戏”演得精彩纷呈,但学生的创造性却被忽略了。教师应该把问题推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展开讨论、分析、交流、总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己动脑、动手的主体活动中,才能形成高效课堂教学。
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实行高校课堂教学。
一、搞好探究性学习,启迪学生思维
课堂上的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探究是探索研究的意思。“探索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②为了搞好探究性学习,教师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主要应做到:
1.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让学生产生一种立刻要去解决地兴趣冲动,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随机应变地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兴趣不减,直到解开问题。
3.要按学生的实际有层次地探究
学生的思维水平,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教师既要使思维的水平、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得到提高,也要使思维水平、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得到发展,促使全体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教师还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把课堂交给学生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他人主导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地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推行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尽可能多地把一节课的实践交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多讨论、多合作、多展示。
2.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传统授课时,学生总是被动地配合老师“表演”,教学过程看似顺利,但学生的创造性却被抹灭了。教师应该把问题“推”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样他们才会展开讨论、分析、交流、总结,才会“逼”着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只起点拨的“导演”作用,学生成“演员”才能发挥高效课堂教学的作用。
3.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得出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现见解,然后,由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最佳的一个或几个答案,这样学生才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才能产生探索下一个问题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是通过学生的“育己”来实现的。
可见,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教师是很难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而这种转化活动,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师生交往情境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③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让学生“多练”。教师应彻底摈弃“满堂灌”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消化、吸收,使学生学习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從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文出处:
1.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再造》,储朝晖著 “做学习的主人”。
2.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学习指导》, “探究性学习指导”。
3.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 《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