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靖哲 朱杰涛
摘 要:简单推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继排列、组合之后的一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增课程,是一节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文章从“读学生,知起点,以学定教”“研教材,明内涵,明晰留白”“细挖掘,巧设计,厚实课堂”三方面阐述《简单推理》教学片段与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简单推理.
一、读学生,知起点,以学定教
本课学习的对象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再回想笔者第一次试教时二年级学生的回答,除了反应更快,表述上并无多大区别。既然如此,在二年级上这样的一堂推理课,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什么呢?课本上的简单并不代表其背后的简单,留白之处必有内容。
二、研教材,明内涵,明晰留白
教材首先给出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猜拿的是什么书,第二个活动猜拿的是什么花。例3是在例2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强。实际上例3可以转化为例2的形式。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说明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社会书,再根据条件判断,与例2就非常类似了。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例3,而例2则是成功着陆的基石。
由此看来,其实简单的内容背后隐藏的是推理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推理的方式去解决某个问题,那么,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根据……(提示)先得出……再得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及有顺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细挖掘,巧设计,厚实课堂
通过对学情的把握和对教材的研读,笔者对教学进行重新的思考,从原本的“教师”怎样去设计转变为“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在其原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发展。
(一)取之有“源”,凸显学生思维
【片段1】
师:这是一副扑克牌,老师抽出一张,猜一猜,这是一张什么牌呢?
师:大家都猜对了吗?我们来揭晓谜底吧!(出示一张学生未猜到的牌)
师:为什么只有少部分同学猜对呢?
生:牌太多了,太难猜了。
师:这次京京和贝贝各拿一张牌,你能猜出谁拿的是大王谁拿的是小王吗?
生:猜不出来。
师:那为什么不能啊?
生:京京拿的可能是小王,但也可能是大王,所以没有办法准确猜出。
师:对啊,京京可能拿小王,也可能拿大王,我们是不能准确猜出的。
师:那要准确的猜出谁拿大王,谁拿小王,你有什么想法?
生:需要一点提示(条件)。
师:那好,朱老师将提示送给大家。(出示:京京拿的不是小王)
师:大家都猜到了吗?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小朋友。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下你的想法?
生:京京拿的不是小王,贝贝拿的就是小王,那么京京拿的是大王。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生2:京京拿的不是小王,贝贝拿的就是小王,那么京京拿的是大王。
师:也就是说根据:京京拿的不是小王,先确定:贝贝拿的就是小王,那么:京京拿的是大王。(课件出示)
师:这种想法先确定的是谁呢?再确定谁的呢?
生:先确定贝贝拿的是小王,再确定京京拿的是大王。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如果学生没有反应)这里先确定贝贝拿的是小王,还可以先确定?
生:京京拿的是大王。
师:谁能来说说呢?
生:京京拿的不是小王,京京拿的就是大王,贝贝拿的就是小王。
师:这位同学又想出了另一种方法,他是先确定的是什么呢?
生:京京拿的是大王。
……
本节课的引入环节,学生的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抽出一张牌,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告诉学生两个人两张牌,学生不能确定,这时适时提问,学生感悟前提条件;最后学生能根据信息,猜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
(二)用之有“据”,注重体验学习
【片段2】
师:现在我们也来玩一玩猜文具的游戏(拿出铅笔、橡皮),同桌小朋友,一个猜,一个藏,藏的小朋友一手拿铅笔,一手拿橡皮,放在背后,然后给猜的小朋友一个提示。猜的小朋友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看看你猜得对不对。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几桌小朋友猜的特别认真啊。现在老师想请他来当小老师,让全班同学一起来猜一猜。
生1:我左手拿的不是铅笔。
生2:根据左手拿的不是铅笔,可以得到左手拿的是橡皮,右手拿的是铅笔。
生3:我是这么想的,根据左手拿的不是铅笔,可以得到右手拿的是铅笔,左手拿的就是橡皮。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才能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在猜文具游戏活动中,让学生之间利用学习生活中最常用的铅笔和橡皮,来进行猜一猜的活动,并在猜的過程中用“根据……先确定……再确定”的语言表述推理的过程。通过充满趣味的游戏,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内化推理的思路与方法。
(三)思之有“术”,提炼推导方法
【片段3】
师:大家还想玩猜牌游戏吗?丽丽也加入了猜牌游戏中。他们又重新开始玩猜牌游戏了。
师:现在他们分别拿着红桃A,大王和小王,贝贝说了,他拿的是大王,现在你能准确猜出来三个人分别拿什么牌吗?(边出示信息,边将信息牌出示在黑板上)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还需要提示。
师:好的,老师将提示送给大家(出现:京京拿的不是小王。)
师:现在小朋友能猜出他们三人手里分别拿着什么牌吗?(能)
师:老师先请大家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在练习纸上,再和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推理的。
师:老师搜集了几份作品,现在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根据贝贝拿的是大王,确定贝贝的牌是大王,因为京京拿的不是小王,所以京京拿的是红桃A,那么丽丽拿的是小王。
生2的作品放在投影上:大家能看懂他的方法吗?让学生说,然后问生2。
师:你的想法和他一样吗?(两种预设,思路相同:老师边说边写第一步第二步;思路不同:那你是怎样想的?师:所以为了清除看出思考的过程,我们可以标上序号)
作品交流,借助连线进行推理
师:有多少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向老师挥挥手?
师:我们来看,他们猜的准不准。(揭示谜底)
师:刚才两种情况,你们喜欢哪一种啊?(比较时两种方法要放在一起)
生:第2种。
师:为什么?
生:连线的方法比较简单。
在进到含“三个条件的推理”时,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写一写、连一连等方法进行推理。在学生汇报结果时,笔者先出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的写一写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推理的过程;在出现连一连的方法后,笔者提问,让其他学生“品味”这种连一连的方法。最后将学生呈现的方法进行优化。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师只有更好地把握学情,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此,课堂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