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仙
摘 要:为了改变写作教学长期与生活脱节的现状,笔者尝试探索、总结基于情境体验的写前作文指导课,其实施策略如下:一是课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捕捉真实的生活情境,感知写作对象;二是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感受,情动于中不吐不快;三是以情启智,引导学生选取自己体验深刻的事件、场景;四是分解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将特殊情境下的人、事、场景,写具体、生动;五是引导学生自主展示在特殊情境下的独特体验及写作成果。
关键词:情境体验;作文指导;写前指导;教学策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的确,写作离不开生活。这是写作教学的真谛。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沿用“布置题目—出示范文—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模式,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与学生的情绪体验隔离。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命令下,按题写作,拼凑文字,苦不堪言。
为了改变写作教学长期与生活脱节的现状,笔者尝试探索、总结基于情境体验的写前作文指导课。其目的是通过引入生活之源,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选取写作素材,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下面,笔者试结合执教的《父亲的( )》写前作文指导课,浅谈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捕捉真实的情境,感知写作对象,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而苏联作家富曼诺夫则说:“没有掌握材料以前,别忙动手。信口胡诌的东西,没有人需要。”的确,“物”是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的写作对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表现生活的好作文,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生活,自主观察、捕捉与写作有关的特殊情境,获得属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为写作做好必要的素材积累。
比如在写作《父亲的( )》前一周,笔者就引导学生留意观察、捕捉与“父亲”相关的、有着特殊意味的情境,并通过与父亲的对话、交流,了解“情境”中的父亲,他的成长背景、经历、工作环境、性质、兴趣、爱好、梦想、追求等,完成素材积累卡片(详见表1)。
关于写作素材,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写你了解的人,写你熟悉的事。这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如果连你熟悉的事情都写不好,你不熟悉的事情,那就更写不好。一个作家终其一生是在写一个主题,海明威写的是硬汉,鲁迅写的是批判精神,就我们每个人来说,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你最熟悉的东西。”因为,只有在自己亲身体会的、熟悉的生活里面,才能获得写作的原动力。
二、课堂上,教师运用音乐、语言、图画等,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感受,使学生情动于中,不吐不快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提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学创作应该“为情造文。”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情是文章的灵魂。要引导学生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佳作,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各种因素,营造适宜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荡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情动而辞发。
为此,借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笔者充分运用语言、图画、音乐、录像、现场演示等手段,努力创设与写作主题密切相关的、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使学生真情激荡,心潮澎湃。如在《父亲的( )》写前指导课上,笔者就通过筷子兄弟的《父亲》——抒情的音乐、感人肺腑的歌词营造了深情款款的、关于“父亲”的特殊情境:“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長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在歌手深沉的、对父亲的思念、愧疚、感恩之情中,在伴着音乐缓缓播出的、关于父亲悉心呵护孩子的生活照片中,学生们被深深打动。
下面是某学生口头讲述的关于父亲的故事:《父亲的手》
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我从来没有留意过爸爸的手,究竟是粗糙,还是光滑。
直到那一次。
那是去年的寒假。天气特别地寒冷。那天一早,我莫名其妙就感冒了,不断地打喷嚏。
准备上班的父亲,走进房间,摸摸我的额头,说:“儿子,不会发烧,不用担心。”然后,又温和地说:“你想吃点什么?我去买。”我说想吃肉丸汤米粉。父亲听了,马上开摩托车出去了。
好一会,我听到父亲的脚步声。他大步走到我的房间,把我扶起来,走到餐桌前坐下来。然后去消毒柜拿了碗筷,夹了半碗汤米粉,放在我面前,小声地说:“儿子,趁热吃吧!”我叫父亲一起吃。父亲摇摇头,说:“我不饿,你先吃吧。”说完,父亲就在我对面坐下来,看着我吃。看我差不多吃完了,父亲马上站起来,给我夹米粉和瘦肉。我突然看到父亲的手,很大,很粗糙,通红通红的。我想,一定是刚才出去外面太冷,冻红的。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我连忙低着头吃米粉,不让父亲看见。
“以情为纽带”是李吉林老师儿童情境学习重要的操作要义。的确,情感的萌生,可以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萌生出积极的情绪,并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及故事自然地表达出来。
三、以情启智,引导学生围绕核心情境,自主选取自己体验深刻的事件、场景
脑科学证明,“情绪信息总是比其他信息优先得到加工。”“只有情绪才能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热情来达成目标,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学习过程,且留下难以磨灭的情绪记忆。”的确,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具有形成动力的力量,是学生积极写作的关键。这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心中感知、积蓄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选取自己体验最深刻的事件、场景。
比如笔者执教《父亲的
( )》时,就借助“以情启智”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梳理。
1. 围绕题目《父亲的( )》,补充中心词。在这个环节中,要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铭记在心的关于“父亲”的词汇逐一罗列下来,如父亲的鼾声、父亲的肩膀、父亲的怀抱、父亲的鞭子、父亲的香烟、父亲的叹气、父亲的白发、父亲的皱纹、父亲的手、父亲的眼泪、父亲的梦想、父亲的激情、父亲的渴望……
2. 在诸多的词汇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词。可采取删减法,逐步删除自己感触不够深刻的词汇。因为每一个词汇都蕴含着关于父亲的特殊的情境、故事。
3. 围绕这个有着特殊情境、意味的中心词,寻找、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材料:一件事情,若干个片段、场景,一句话……
4. 紧扣中心词,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将“父亲”的片段、场景有序地组合起来。
下面,是某学生深入感知生活之后、所选取的《父亲的叹息》的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春节前,父亲看着我并不理想的成绩单,沉默了好久,然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第二个场景:节后,祖母生病住院。父亲坐在医生办公室,低着头,皱着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第三个场景:新学期开学。父亲站在百名学习标兵光荣榜前,静静地看着,然后看着我,不经意地叹了一口气。
篇末:父亲的叹气,是忍耐,是无奈;是期待,更是鞭策。
四、分解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将特殊情境下的人、事、场景,写具体、写生动
如何把特殊情境下的人、事、场景写具体、写生动?笔者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尽量把写作过程分解为学生可操作的步骤,当堂操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拾级而上,有“法”可依。比如笔者在执教《父亲的( )》写前指导课时,就通过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1. 聚焦“父亲的( )”,用几句话把特殊情境下的事物写具体。如某学生聚焦父亲的白发,写下了《父亲的白发》(片段):
我悄悄地下了楼,探出头向厨房望去,猛然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长出几根白发。那几根白发是那么的显眼,它自由自在地,在父亲的头上张扬着,似乎在彰显着它的狂妄;它狠狠地,在父亲短短的、略显蓬乱的黑发中,闪着独特的、银白的光。那银光,像一道闪电,让我的眼睛忍不住一阵刺痛;又像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在我的心里,让我难受,让我心痛。
2.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把特殊情境下的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具体地写出来,以进一步表现父亲的性情、特征。
3. 描写这一特殊情境之外的、又与这一情境相关的父亲的故事。
4. 描写父亲故事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将人物置身于更加深厚的、广阔的背景之下,使这一特殊情境下的人物更有深度,更有感染力。
另外,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笔者尝试下水写作。下面,是笔者在《父亲的( )》写前指导课上,以《父亲的鼾声》为例,下水写作,再现自己感触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与“父亲的鼾声”有关的场景。
小时候,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我总是盼望着,盼望着父亲能早日回家。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进家门,听见鼾声如雷,我就知道,父亲回来了!
于是,我马上变成一只欢快的小云雀,飞到父亲的房间。——父亲的鼾声更响了,哼哼,哼哼……鼾声此起彼伏,宛然一部交响乐!
可是,我才不管什么交响乐呢。我爬到父亲的身上,轻轻地摇他,喊他。
父亲呢,一边继续打鼾,一边“嗯嗯”地应和着我。我于是大力地、拼命地摇他。父亲的鼾声戛然而止,——他迅速地坐起来。然后,伸出他的大手,把我抱在怀里,坐在他的膝盖上。然后,用他还没来得及刮胡子的下巴,亲我的额头,我的脸。我的脸痒痒的,忍不住咯咯咯地笑着,笑个不停……
关于下水习作,叶圣陶先生有精辟的论述:“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
五、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在特殊情境下的独特体验及写作成果,自评互评,共同提升
展示交流既是激发学生主动写作、展示成果、互相学习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进一步指导、提升学生的有效方式。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否深刻?学生是否紧扣主题选取情境?描写情境是否具体、生动?相关的故事是否与情境紧密相关?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否与中心吻合?这些,都可以通过展示交流这个环节进行检查。
为了给展示环节以适宜的评价,并借助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写作的内驱力,教师可开发等级评价量表。下面是笔者开发的《〈父亲的( )〉情境体验写作等级评价量表》。(详见表2)
展示交流的类型有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点评交流等。常见的展示方式有口头展示、书面展示等。展示交流是搭建一个坦诚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因此不要搞一言堂,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要允许学生的习作写得不理想;要鼓励学生结合等级评价量表自评互评,并提出修改的建議。
下面是某学生当堂展示的基于情境体验的习作《父亲的锄头》(节选)。
在绿油油的田野上,站着一个面黄肌瘦的中年男子,他正手握锄头,不紧不慢地,一下一下地,吃力地,锄着脚下那片,硬邦邦的似乎永远也锄不完的土地。汗水迅速浸湿了他的衣服。阳光下,他的身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个中年男子,就是我的父亲。
……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总是扛着锄头去田里干活。春天,他用锄头唤醒沉睡的田野;夏天,他用锄头锄去田间的杂草;秋天,他挥舞着锄头,挖出一箩筐又一箩筐的花生、红薯、香芋。寒冷的冬天,他还是扛着锄头出去,为明年的春耕做准备。
现在又是耕种的季节了。父亲又扛着锄头在田里干活,热辣辣的太阳照着父亲,我看见父亲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的笑容在发光。他的汗水在发光。他手中的锄头也在发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郭晋稀.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3.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李吉林.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7(03).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初中语文自主高效学习型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3ZQJK0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