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严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的学科。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一直以来,解决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座高山,登不上爬不过。如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解决问题不“难”解决?我们应从知识基础、肢体功能、语言表达、思辨能力四方面入手。
【关键词】解决问题 解题思路 数学能力 数学思想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出现瓶颈,找不到门路,摸不清思路。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中高年级解决问题涉猎范围愈加广泛,有些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再一筹莫展?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倒带再现,调取基础知识资源
数学知识呈螺旋递进式发展,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既然在高年级解决问题时会困难重重,何不将这一知识倒回至低年级,让学生看看题目最初的模样,找回最初的感觉,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
例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中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原题是:“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大约各有多少公顷。”此题需要根据“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这一等量关系式来列方程,而问题正在于很大一部分学生察觉不到其中的等量关系。究其原因,学生对于占地面积、陆地面积、水面面积比较陌生。那怎样让其提高熟悉度呢?这时可以调取学生的基础知识资源。问:“苹果有30个,橘子有24个,共有多少个水果?”这题你会吗?那是自然。继续问:解题思路是怎样的?苹果个数+橘子个数=水果总个数。那么,回到原题:在这里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相当于苹果和橘子,占地面积相当于水果总个数,现 在你能找到这题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吗?
投以一块铺路石,通过例举追问、倒回再现,学生豁然开朗,找到了方法、明晰了思路。之所以以水果为例,是因為水果与学生生活没有距离,在解决熟悉事物的问题时,学生们是有直觉思维的,在解题时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
二、手势比画,发挥肢体记忆功能
人有五官,各有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更多注重发挥嘴巴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的作用。曾有人说:好的课堂一定是“五官苏醒”的课堂。五官的充分参与,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在相遇问题中,尽管建议学生用画线段图的办法来理清数量间的关系,但多数学生怕麻烦而不愿画图,从而影响了解题。鉴于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用手势比划来描述题意,感受题目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②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相背而行。
③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行驶。
然后组织学生比较三种情况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前两种尽管出发点不同、方向不同,但其中的数量关系却是相同的,“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总路程”或“甲乙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而第三种看似与第二种差不多,实则完全不同,数量关系是“甲(快)行的路程-乙(慢)行的路程=相距路程”或者“甲乙速度差×时间=相距路程”。
有时手部的一个简单动作,反而能发挥大能量。主要因为学生亲身经历的总会有一种熟悉感与亲密度,久而久之学生会将其内化为自身动作直觉,通过比划、分析,抛开具体情境发现问题本质,帮助学生超越具体情境,向抽象思维水平迈进。
三、能说会道,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一直是个大难题,尤其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对题意道不清说不明。如何打破僵局呢?应让学生站在舞台的“正中央”,经历教师引说、学生范说模说,在生生带动中,逐步引导学生敢说、善说,从而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中的一道习题: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相背而行,2.4小时后相距216千米。甲车的速度是42千米/时,求乙车的速度。由于是练习课,教师便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互相说解题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退一退”,换得学生“进一进”,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生1:因为这题属于相遇问题中的第二种情况,可以根据“甲车行的路程+乙车行的路程=总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列出方程:42×2.4+2.4x=216。
生2:也可以根据“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列出方程(42+x)×2.4=216。
数学语言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造成数学知识接收、处理起来很困难。因此,清晰流利的语言表达,更能看出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更要训练学生“能说会道”,从而达到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目的。
四、巧思妙想,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小学阶段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有对应、假设、类比、符号化等,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才能使其真正变成自身的能力。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练习三中,安排了多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2题:沪宁高速公路全长大约274.08千米。一辆轿车和一辆大客车分别从上海和南京同时相对开车,轿车的速度是118.4千米/时,大客车的速度是110千米/时。经过几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这题是相遇问题,解题思路有两种:轿车行的路程+客车行的路程=总路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第13题:李老师买两种书,一共用去83元,其中《历史故事》有4本。《历史故事》每本12元,《森林历险记》每本7元。《森林历险记》有多少本?虽然这题不是相遇问题,但与前两题有相通之处:买《历史故事》用去的钱数+买《森林历险记》用去的钱数=总钱数。
第14题:小张和小李用25分钟合打了一篇6000字的稿件。小张平均每分钟大约打130个字,小李平均每分钟大约打多少个字?这题虽然情境又有变化,但解题思路也有两种:小张打的字数+小李打的字数=总字数;两人打字的速度和×时间=总字数。
在这里,如果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叠加,学生必定产生畏难情绪。于是,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再集中出示解题思路,让学生们在观察分析中寻找联系。学生会发现,尽管情境不同,但从数学角度看,却有着共同的模型。在这里运用类比思想把题目读薄,由一组题简约为一类题,使学生领略数学思想的魅力,从而提高理性思辨的能力。
数学是简洁的,学生会觉得数学越来越难,是因为没能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想。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繁杂中理清头绪,在抽象中还原本质,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牛献礼.在问题解决中感悟模型[J].小学教学设计,2018(12).
[2]乔张娥.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小学教学设计,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