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宣汉双河王烟灰医院,四川 宣汉 636151)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疾病,按照骨折型别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方法选择不当将会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使患者病情加重,给患者及其家属身心带来严重伤害[1-2]。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中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加石膏固定逐渐应用于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3-4]。本次研究旨在探索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诊治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于宣汉双河王烟灰医院接受治疗的12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其中,男性患儿67例,女性患儿61例;平均年龄(6.24±3.18)岁;平均病程(3.25±1.97)个月。纳入标准:(1)经诊断确诊为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未合并神经损伤和血管疾病;(3)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肾、肝等严重器官性疾病;(2)精神、意识等障碍性疾病;(3)陈旧性骨折。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
1.2.1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为患儿实施臂丛麻醉后,于肘内侧作切口,经肱骨内髁将皮下组织和皮肤进行分离,保护并游离尺神经。骨折端暴露后,进行血肿、残骨清除对肱骨下端的携带角和前倾角进行确认。取克氏针经内外髁进行骨折线贯穿,直至对侧骨皮质后进行交叉固定,手术过程中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以检查钢针是否足够牢固,经透视对手术位置满意后剪断并折弯克氏针,使其留在皮肤组织下,术后缝合切口,石膏曲肘固定。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为患儿进行臂丛麻醉后,采用X射线机进行透视操作,按照骨折类型的不同进行旋转手法的选择,将旋转移位和侧方进行矫正。保持牵引状态进行肘关节的屈伸,由主刀者从后方向前方支持住骨折远端,剩余手指于骨折近端交叉后反方向挤压以矫正移位。寻找并标记骨折端内外髁较为突出的部位,将克氏针微创攻入皮下并进行固定,攻入最佳深度为刚过对侧骨皮,克氏针弯折后放置于皮外,术后石膏曲肘固定。
1.2.2 观察指标 (1)两组患儿术后相关指标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2)两组患儿术后角度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角度,包括屈曲丢失、伸展丢失以及屈伸活动范围丢失等;(3)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比较: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对两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5],屈伸受限范围<5°、10°<提携角<15°为优;屈伸受限范围<10°、5°<提携角<9°为良;屈伸受限范围<15°、0°<提携角<4°为中;屈伸受限范围<15°、提携角<为肘内翻为差,计算优良率。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体质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术后相关指标比较表
两组患儿的屈曲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伸展丢失和屈伸活动范围丢失角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为优、良、中、差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儿术后角度比较表
表4 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比较表[n(%)]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在微创外科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内固定稳定性特点和切开解剖腹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内固定治疗方法,对于未合并神经损伤和血管疾病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显著的优点[6-7]。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手术过程痛苦较轻,对肘关节的活动基本无明显影响,在开放性骨折、患肢肿胀、合并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类型疾病患儿的应用中尤为有优势[8-9]。术前应采用造影的方式对患者血管情况进行探查,发生损伤时应及时修复,防止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10]。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原因是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软组织受损程度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少以及出血量少的特点,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更短,肘关节功能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手术时间短显著降低了患儿的手术风险,减少了被病原菌侵入的威胁,使得并发症发生可能性显著降低[11-12]。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微创的特点,术后不会有陈旧性瘢痕组织存在,伤口美观,对患儿的心理影响较少,显著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两组患儿的屈曲丢失角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伸展丢失和屈伸活动范围丢失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莫贤跃等[13]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可能原因是经透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骨折端能够最大程度的轻度桡偏或解剖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并交叉于骨折近端,具有为稳定固定的作用,能够有效避免骨折后再次移位的发生。目前多数研究认为,骨折畸形愈合的结果是肘内翻,并非生长不平衡,而外固定往往都不够牢靠,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最为明显,骨折后发生再移位的可能性很大,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能够很好的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使得肘内翻几率大大下降[14]。本研究发现,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为优、良、中、差的比例及患儿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肘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相同,均具有显著疗效,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肘关节功能,但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微创、出血量少以及恢复快等优点,更适合应用于临床诊治[15]。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均具有较高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疗效显著,但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微创、恢复时间短以及出血量少等优点,术后功能恢复好,因而效果更好,适合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