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赵沿雨
2019年全国卷Ⅰ选用了许多贴近生活的优秀素材,用地理符号、文字,设置真实的有关地理生活、生产中的问题情境,在考查学生地理思维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的必备素养,其中全国卷Ⅰ第6~8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真题呈现】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食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
A.设备陈旧 B. 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本题组通过小尺度的铁路地图,从线路的布局(静态)→功能(动态)→废弃(变化)角度,层层设问,展示了一个区域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既有地理综合思维,更有背后的故事。
这组“森林铁路”题,有的人说是考查“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有的人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落实。如果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分析,它二者兼而有之,既是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之路,也是东北地区国有林场的转型之路的典范。如果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其时间过程与内容的关系如下:
从全面停伐的那一天起,东北林区绵延数千千米的原始森林里,63年以来的伐木声消失了,这也标志着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森林铁路”的铁轨和枕木也全部拆除,“森林小火车”的影像逐渐在岁月的记忆中定格。从这一点看,本题组命题意图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要求“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是高度吻合的。
真题图中线条看似简洁明了,其实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地图三要素(图例与注记、比例尺、方向)与地理事物(地形、河流、铁路线)的位置关系。这则“森林铁路”图不仅包含基本的读图技能,还联结着课本教材中的三处知识点:①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②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③是“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为:山地地形→河流流向→河谷地形→铁路线布局→林木砍伐与运输→人类活动内容。从“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来看,涉及:山地地形→首选公路、其次铁路;山地地形→交通线路布局(沿河谷或山麓或山间盆地)→“S”形、“之”形。从“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看,其思考角度在于:东北地区木材笨重、运输量大→铁路运速快,运量大→满足木材运输需求。这种跨章节知识点整合的命题,体现了地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在小尺度地图中,笔者通过地图符号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解读出上述的相关地理知识。如果把这个小尺度地图放入大区域背景中,通过经纬度位置(128°E,44°N),快速地定位出其在左图中的位置▲,是吉林省内的一处国有林场,跨黑吉两省(如下图)。这种把小尺度区域放入大尺度区域背景中去思考,是地理学科思考问题的常用方式,体现的亦是地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由上述可知,这组题虽是小尺度区域图,却展现出中国发展转型背后的大时代;这组题图示符号虽简单明了,展示的内涵却对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变单纯地图教学向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工具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方向改变,把地理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真正地落到实处。
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处国有林场,早期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随着国家发展战备的调整,许多“国字号”企业走上了转型之路,这些“国字号”企业在转型之路的开始阶段,或多或少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试题区域为吉林敦化一处国有林场,与黑龙江牡丹江市的“雪乡”双峰林场(128°55'18″E,44°25'32″N)距离很近,“雪乡”的转型发展之路,正是我国东北地区“国字号”企业转型之路的一个缩影:资金短缺,交通通达度不畅,民宿服务质量不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因此,如何把这些稀缺的森林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也成了我国东北林区探索的新课题。
“雪乡”的故事,不由让笔者想起了国内众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所谓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根据其分类,资源型城市有转型型、复兴型、告别型三大类。无论是哪一类型,其转型、复兴、告别,成本都是巨大的,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人教版必修2第65页的传统工业区中案例“德国鲁尔区”的发展过程“兴起—繁荣—衰落—整治”,历经了百余年,其中整治后到复兴,就花费了近三十年时间,这为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国有林场在内所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一组看似简单的高考试题,不仅可以在书本中找到相对应知识的落脚点,还蹭了一下“雪乡”热点,与当前中国的发展战略也相符:转型发展,脱贫摘帽。
类似“森林铁路”这题组的转型案例还有很多,如上海佘山一处矿坑建成的世茂深坑酒店,名噪一时。人教版必修2 第74页的“问题与研究”中的“煤城焦作出路何在”也是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下面探究其转型之路的成功做法。
焦作位于河南西北部(如图),是豫西北综合开发规划先行试点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火电基地。境内有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经过,交通便利,区内的煤、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坛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众多。农业基础好,优质小麦、特用玉米、种子和四大中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在国内享有盛名。
(1)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减轻了煤炭发电带来的大气污染,延长产业链,实现了产业结构多样化,增加了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尤其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
(2)打造农业品牌基地
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打造优势农业产品品牌,利于扩大当地知名度,提升农产品质量,扩大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积极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的发展,是得益于当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基础上的,农业高质量的发展也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当地产业转型是否成功,旅游业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煤城焦作的成功转型,为我国其他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不断地寻找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真正走出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发展问题。
“森林铁路”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组问题,而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国家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