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策略

2019-11-06 23:09姚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必要性素养

姚星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是学生历史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入手,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11-02

我国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经提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过程中,历史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它不能加入人们主观性的陈述和评判,需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分析历史,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

“史料实证”,强调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且能够有效利用真实的史料努力还原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借助历史语言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来分析和解释历史,而培养“史料实证”能力是这一切的基础。在历史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史料实证”是态度,是方法,也是能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做到“史由證来,论从史出”。

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

(一)教师应首先注重自身“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

虽然新课标要求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但是教师仍然是历史课程实施的设计者和主导者,因此,教师应首先注重自身“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而这是培养学生实证素养的前提。

然而就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教师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参差不齐,且不论应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有时为了博人眼球、激起兴趣,有的教师甚至将八卦当做正史传递给学生,这显然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去甚远。

对材料的辨别、取舍、考察等当然是教师的能力和教学功底,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对教师史学素养和教学理念的考量。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在积极追求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更新教学理念;同时,通过阅读、听讲座等多种形式提升自身的史学素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历史课堂要重视阅读的力量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最直观的场所,是师生双方思维碰撞的殿堂,是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空间。就目前而言,每周两次的历史课堂,却是很多教师“高效”课堂意识的实践之地,很多历史教师特别珍惜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因为历史课堂内容丰富、知识面覆盖范围很广,因此,每一分钟都必须“高效”利用。因此,教师要么滔滔不绝,要么刨根问底……无论哪种情况,都无法让学生静心。在疲于应付中,看书阅读成为空想,静心思考成为奢望,然而对于历史学科所要求必需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而言,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史料实证”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历史资料,而占有丰富资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阅读。

无休止的讲解和活动会让学生失去安静的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哪怕每次课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只要持之以恒也会是不容小觑的收获。当然,如果能将阅读的习惯从课堂继续延伸至课下效果会变得更好。但是至少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研究历史,必须具备安静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在历史课堂上设计安静阅读的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静待花开,历史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才指日可待。

(三)历史教科书要成为“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和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当然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所以历史教学要善于从教科书中寻找资源。

课前导读用最精炼的语言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描述,既起到了知识预览的效果,也方便学生对本章节内容有了初步、完整的把握,是学生最直观的接触大量史实的第一步。在历史学习中,导读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其应用价值应该被充分重视。

历史教科书的正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基本内容,一个是补充知识。基本内容是对历史史实的讲解,通常用大号字体表示;补充知识是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补充说明,通常用小号字体表示,具体在部编版《中国历史》中的体现就是“人物扫描”“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以及“课后活动”等栏目,这些补充文中选入了大量有价值的原始史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作为学生解读历史的“依据”。如“洋务运动”一课的“材料研读”中,就节选了《庚子西狩丛谈》中李鸿章评价自己兴办洋务事业的一句话,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这正是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历史教材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应该被充分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首先立足于课本、充分挖掘课本的价值。

(四)初中历史教学应把握“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点

“史料实证”的重要前提就是对史料进行甄别,然而对史料的甄别却不应该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因为这需要知识的长期积累和史学素养的深厚积淀,这不是初中学生能在短期内达到的高度。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解读史料以及在史料研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在解读史料方面,教师要告知学生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区别,既有定义的区别,又有价值的不同,让学生能直观简单的判断所接触的史料属于哪一类。

其次,在上述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如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从而提出准确、完整、合理的解读。

最后,培养学生史料转化的能力。能够将一种形式的史料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将文字材料制成表格,将表格材料用文字表述;将文字变成思维导图,将数字转化为文字等。

历史学习中将会面对各种类型的史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运用所学将之进行转化,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史料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玲.关注史料教学 提升学科素养——以“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为例[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1).

[2]徐凭跃.“史料实证”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6(6).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必要性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