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刘伟伟 陈扣洋
关键词 铁军精神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盐城市社科应用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19skyy3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敏,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刘伟伟,盐城市初级中学历史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陈扣洋,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58
铁军精神是盐城宝贵的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优秀传统。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辉事迹彪炳史册,其精神和作风薪火相传,激励着所有盐阜人民奋发向上。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在对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中,重点加强“铁军精神”的宣传和培育,将铁军精神内化为高职大学生准则的行为。对铁军精神的培育,能够深深影响高职大学生的人生,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时,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青少年的成长期是其一生中拔节孕穗的关键点,最需要得到精心的关注和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 狠下功夫、下足功夫。”
铁军精神是盐阜大地珍贵的红色资源,也是中国优秀革命传统文化。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辉事迹和作风薪火相传,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积极践行铁军精神,努力向革命先辈们看齐,向着目标奋勇前行,并把铁军精神贯彻到思想道德、人格发展及职业发展目标等综合提升自我能力方面。通过学习铁军精神积极培育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努力提升他们对于职业的责任感、对于社会的使命感。
铁军一词产生于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以叶挺独立团为代表的人民军队,1921年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第四军获得“铁军”盾,至此铁军称号开始打响。铁军精神在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20多年间得到丰富和发展直至成熟。铁军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股精神力量,造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而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铁军精神激励盐阜人民奋发向上。在长期的发展中,铁军精神逐渐演化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广义上来说,铁军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是在革命时期逐渐塑造的听指挥、顾大全、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在21世纪的当代,铁军精神逐渐演变成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目标、铁的担当。这激励着所有当代大学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奉献、坚守信念。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培养中,在对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中,更应着重加强“铁军精神”培育,让大学生将“铁军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原则。培育高职学生的铁军精神,不仅深刻影响他们的人生,使之获得宝贵的精神支撑,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深远影响。有必要把“铁军精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铁军精神”的丰富內涵,不仅对高职院校的校风、德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对高职大学生的人格健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所处思想政治环境发生巨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网络化时代,手机、网络等信息化产物的使用成为趋势,这些信息化媒介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QQ、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种即时交流软件,人人皆可发声的同时,大量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甚至是一些低俗、暴力文化不断渗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严重冲击了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防线,也使得当今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面临空前的挑战。
(二)高职学生生源特点造成思想政治建设困难
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生源集中在高中起点、中专起点的学生群体中,高职大学生在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方面都稍显薄弱,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严重影响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类群体身上所花费的时间应较本科院校更多,部分学生在诸多思想政治问题上认知不到位, 例如学习不用功、缺乏纪律性、理想信念薄弱、奉献和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立德树人工作任重道远。
(三)高职院校缺乏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教育体系
首先,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师匮乏,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很多思政课程由教辅人员或行政人员兼任授课,而这部分群体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思政教育培训、在教学技能等方面有所欠缺。其次,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政课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乏味,重理论而轻实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再次,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理念落后,存在重管理轻教育,把防范学生出事当成思政教育的重点等现象,而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层面亟需正确引导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冲击思政教育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上设置了大量的专业课和实训课程,而思政课程主要集中在毛概、思修和形勢与政策这三门必修课上。相比本科院校大量的基础性选修课和思政实践课程来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
(一)以铁军精神推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深度挖掘本土红色文化,通过多渠道推广铁军精神,以文化育人
盐城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铁军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优秀代表,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中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有必要引导高职学生忆苦思甜、培育爱国主义、吃苦奉献、纪律严明的精神。当代高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生长在和平年代,在个人成长中必须引入铁军精神这样的优秀红色文化。高职院校应关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多方面资源,例如团委、学生会、社团、广播台、班级、宿舍等阵地广泛宣传铁军精神,促使铁军精神扎根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脑海中。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宣传,例如组建铁军精神讨论小组,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等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开展宣传。组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实地观摩学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促进铁军精神的深入发展。
2.创新网络宣传,让铁军精神深入高职校园文化
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重要课题,高职大学生正处青春年少、视野宽广时期,其社会阅历还相对欠缺,因此高校思政需要生动的载体和手段来创新网络宣传途径,采用当代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媒介,使铁军精神这一革命历史传统在互动方式上推陈出新,将盐城本土红色文化纳入高等教育的育人活动之中。将铁军精神所蕴含的意义融入高校的校园文化,强化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引导行为,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
(二)以铁军精神促进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当代高职大学生生于和平年代,过去的战火纷飞已然远去,但铁军精神依然具有极大的生命力,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在铁军精神的指引下,生于和平年代的青年应努力拼搏,奋勇向前,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完善自身的人格与道德。将铁军精神内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定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应用能力,进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铁军精神的传承能为高职学生的人格发展塑造注入正能量,一方面,铁军精神能激励高职学生养成艰苦奋斗、严守纪律、抗挫折的精神。另一方面,深度挖掘铁军精神的丰富内涵能不断激发高职学生的锐意进取意识,以铁军高尚的精神塑造高职大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的政治高度、道德品行、文化传承、将高职大学生塑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以铁军精神推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
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西方价值观的大肆侵略造成部分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备受考验、在铁军精神的引领下,高职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感知铁军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以铁军精神为武器,进一步正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将铁军精神与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以铁军精神教育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强思想认同感
高职学生正处在道德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阶段是他们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缓冲期。教育学生以铁军精神的信仰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直观的教育、认识社会中自觉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高职院校将铁军精神主题教育与志愿服务等相结合,通过开展老兵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引导高职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深入挖掘优秀红色文化、大力弘扬铁军精神,是新时代的呼唤。铁军精神作为盐阜地区宝贵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高职思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弘扬铁军精神,筑牢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一项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符周利.以铁军精神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践的实效性研究——以南通大学商学院为例[J].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
[2]祁正新,吴樟,张毅.“铁军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3(55).
[3]王慧慧.传承“铁军精神”,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注入正能量[J].现代盐化工,2016(4).
[4]许众威.弘扬铁军精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林区教学,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