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色文化教育 青少年 《红色文化十讲》
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新时代青年人奋斗精神培育研究”(19QM18)。
作者简介:胡文焘,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红色文化育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与新时代我国具体国情的融合中产生出新的时代内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是由于其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弱,极易被不良社会思潮所侵蚀。对其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和革命传统的熏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关乎每一个青少年个体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价值观、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等,对能否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重任的接力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据“供给与需求”理论,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也存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供给方就是红色文化教育者,需求方就是青少年。事实上,在当下青少年对文化的学习是具有选择性的,如儒家文化、佛系文化、丧文化等都进入青少年的生活领域,当然有些文化也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们的不利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很大。作为供给方,红色文化教育者应当优化相关供给,满足青少年的真实需要,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最后使青少年通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进而传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接续奋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红色文化教育优化相关供给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长期以来,我们喜欢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词,实际上“受教育者”中的“受”字本身就不具备主动性。为方便叙述,下文中我们还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分析。目前,思想政治理论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只起到辅助的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也就是“双主体”,也叫做“主体间性”,既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更具合理性,无论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是教育者的主导性,实际上都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换言之,在教育过程当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但是任由受教育者发挥主体性不加以引导的话,极易偏离方向,这也就是教育者主导性的作用之处了。邱小云老师也指出,我们要重点探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揭示其理论基础的同宗同源性、思想内涵的同质性、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因此在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转换的是教育理念,如果还是僅仅把青少年当作客体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或者完全放手让青少年做教育的主人,往往都无法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说,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中有两个主体,一是青少年,二是教育者,在二者的协调与配合中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转换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理念是进一步探讨创新路径的基础。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处于这一时代大浪潮中,教育也应当互相交流与取长补短。一部分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特殊性,如果进行交流与学习,极易给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可乘之机。这一观点不无道理,但本文所提的交流仅指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上的交流,而非教育内容上的交流。如活动型课堂、隐性教育等的成功教育案例,是可以通过在国外交流学习后,结合中国教育的具体实际加以运用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青少年产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时下处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阶段,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要充分运用融媒体环境下的新载体与新平台。要及时调整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与平台,将红色文化的线上传播和线下宣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抢占新媒体阵地。
所谓融媒体就是通过媒体转型升级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在一起而且区分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一个声音对外,具体表现为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因此在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中,一是要继续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育人功能,二是要紧跟融媒体发展的新潮流,将新的载体运用到红色文化教育中。如当前极受人们喜爱的“短视频”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如果能将其巧妙地运用到红色文化教育中,也许能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处于大城市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注重效率,每天拿固定的较长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对他们来讲都是奢侈的,于是“短视频”就应运而生了。“短视频”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只有几秒钟,虽然短小,但是内容精炼、信息量大,是生活节奏较快人群青睐的媒介载体。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也逐渐地向青少年蔓延,作为教育者首先不应该排斥这种新载体形式,其次是合理地将其运用到教育中。任何一种媒介都有两个价值:一是工具价值,二是独立价值。工具价值就是它只承担信息传递的工作,而没有舆论的引导,仅仅起到工具的作用。独立价值就是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有观点的指向,但是表现得并不明显,是悄无声息地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观点上。
红色文化能够形成强大的理想信念引领力量,帮助当代青年把握正确方向,激励青年以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短视频”的独立价值,把青少年引导到尊重历史、热爱祖国、勤劳刻苦、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正确道路上。但也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教育就要保证课堂的严肃性,部分教师以创新教育方式为名将课堂娱乐化,没有形成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敬重之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红色文化作为我党在革命年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确实应当体现其严肃性,不能将其娱乐化,但是不能娱乐化并不代表没有趣味性。换言之,就是要将娱乐化和趣味性加以区分,娱乐化就是以娱乐的方式了解红色文化之后并没有留下对红色文化深刻的认识,而趣味性是指通过能吸引青少年注意的趣味的方式了解红色文化之后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假如在讲授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课堂中,只有理论的讲解,而没有其他的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虽然整个课堂体现了严肃性,但是这种严肃性在青少年那儿可能会转化为枯燥感,继而转向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可以说教育效果很不明显。
综上分析,首先红色文化教育不能娱乐化,其次红色文化教育也不能只有严肃性,而应当是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由于课堂时间本身就非常有限,融媒体环境下产生的“短视频”运用到课堂中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它简短、精炼、信息量大,能高效地为教学服务,而且直观、形象、生动地向青少年展示那段革命的岁月,使青少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红色文化,从内心深处认同,并将这种文化转化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斗的动力。当然这种载体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媒体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要时刻将最新的媒介载体运用到红色文化的教育中。
红色文化是由革命精神发展出来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革命通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这个过程形成的文化。 对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多还是停留在课堂中,基本上依赖于教师的讲授,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红色文化的固定课程,红色文化的教育只能融入进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等之中。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内容,尤其是没有科学分析并结合当代青少年成长特点的教育内容,很难赢得青少年的共鸣,难以迎合青少年的兴趣,也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利益诉求,最终教育效果不理想。从理论上讲,广义的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当下后两者显得尤为重要。“备学生”就是要充分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兴趣点和利益诉求,“备教法”就是要准备好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导行为主要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习的内部动力以及创设有利于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 红色文化教育首先要科学分析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充分了解青少年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此为依据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能展现出它应有的魅力。
此外,红色文化不仅要进校园,而且要“进头脑”,也就是真真正正走到青少年的心里去。这自然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但是“进头脑”的前提就是青少年产生了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方法上加以创新。这里并不排斥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而且值得肯定的是课堂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是需要继续发挥其优势的,因为在课堂讲授中红色文化相关知识更具系统性,是增长对红色文化认识最快的途径。但是也不得不指出它的趣味性不足,很难引起青少年长时间的关注,这就需要以其他的教育方式加以辅助,如组织红色文化校园主题活动、参观红色纪念馆、走访革命老区等。这些内容并非以书本上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但是不可否认它是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应当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邱小云老师主编的《红色文化十讲》(2018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辅助教材,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这一主题展开的,现已正式进入江西省高校思政课堂。
该书共有十讲,每一讲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力求解惑释疑,帮助青少年坚定信念,认同红色文化。第一讲回答了为什么要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第二讲回答了为什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第三讲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包围城市是革命成功之路;第四讲回答了为什么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第五讲回答了为什么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六讲回答了为什么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第七讲回答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第八讲回答了为什么要崇尚革命英雄;第九讲回答了为什么要弘扬革命精神;第十讲回答了为什么要永葆红色江山代代传。每一讲都是以王稼祥、何叔衡、夏明翰、左权、方志敏、刘伯坚等革命先辈们的书信作为课程的导入,中间将故事和理论不断交叉,最后通过延伸阅读和问题思考两个版块提升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增强青少年对红色文化新时代意蕴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发展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引导青少年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红色文化教育就是青少年发展事业中重要的一环,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青少年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以上是笔者在研读《红色文化十讲》的过程中,针对“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这一课题所作的思考和分析,笔者认为,融媒体还将继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教育要实现“供需平衡”,就必须要转换红色文化教育的理念、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优化红色文化教育的载体,使红色文化始终与时代相结合,焕发出时代的光芒。邱小云老师主编的这本《红色文化十讲》按照“四梁八柱”的框架设计,系统阐释了红色道路、红色理论、红色政权、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做红色江山的接班人。
注释:
邱小云.论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J].红色文化学刊,2017(2):35.
邱小云,周艳红.弘扬红色文化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2017(6):98.
金民卿.以红色精神激励青年创新创业[J].人民论坛,2017(30):134.
贾微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理论解析[J].理论月刊,2018(10):64.
张泰城.论基于红色资源的教导行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