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晓琴
[摘要]主流意识形态包含了判断是非对错与矛盾冲突性质的根本标准,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掌握网络话语权,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核心利益。当前,网络舆论赋权方式、低质量信息传播、非理性言论蔓延、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陷阱对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带来新挑战。在此境况下,必须大力宣传与弘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方式、新路径,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技能,增强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关键词]意识形态 网络舆论 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2-0001-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9.02.001
主流意识形态“是经济政治状况的集中反映和精神旗帜,它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阶段”。就当前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让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并成为公众的自觉追求,必须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积极构建网络话语权。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交流空间,逐渐成为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思潮、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在网络空间,积极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掌握网络话语权,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
一、增强网络话语权: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作用的着力点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与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随着网络影响力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世界,同时也在其中投射了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点、态度、情绪。于是,一些网民企图通过极端性、非理性、情绪化舆论追逐私利或获得关注,不断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消解社会共识,致使网络舆论空间出现“污浊”现象。因而,正确、有力引导网络舆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当前,以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在控制舆论走向、传播主流价值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传统媒体是一种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它能够通过媒体人的“把关”设置意识形态议题,积极倡导与宣传主流价值观。但是,互联网以其开放性、隐匿性、交互性等特点深刻改变舆论生态,从而使舆论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网络论坛、QQ、BBS、微博、微信、视频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工具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而且使价值多元化趋势更加凸显,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出现引导力弱化问题。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者借助网络热点事件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党的政策主张、污蔑历史人物,致使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他们企图蛊惑人心,调控舆论走向。
因而,在互联网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掌握网络舆论工作话语权,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错误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与政权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我国的政治安全与政权稳定、关系国家安危与百姓福祉。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凝聚网络舆论场域价值共识的需要
网络舆论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是基于人们利益诉求而产生的意见、态度与信念。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不同群体对同一问题或事件的看法与判断也大相径庭。正如人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件或许会在网络中引起轩然大波,围绕事件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冲突非常激烈。特别是在微传播领域,碎片化信息裹挟着矛盾冲突充斥网络舆论场,引导稍有不当就可能演绎成公共事件。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具有不同利益诉求与情感倾向的社会阶层在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群体极化现象,各种言论喧嚣嘈杂。
而且,随着资本、技术、权力等强势介入网络舆论场,公共议题指向与网民心态发生变异,非理性、极端性言论以及不良社会心态蔓延,仇富、仇官、反权威等问题层出不穷。此时,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舆论动态演化中失去话语权和主导权,任由社会矛盾积聚,那么会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阶层冲突问题突出,社会共识撕裂。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掌握网络话语权,培育理性、健康的网络社会心态,化解价值冲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
(三)回应国际社会意识形态误解和偏见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上围绕着中国的讨论也与日俱增。然而,目前西方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以西方的文明尺度、价值标准评判中国。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优势将其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诸如美联社、合众国际、法新社等新闻机构发出的新闻量占世界发稿量的4/5,它们还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美国拥有互联网的关键资源,支撑世界互联网运转的13台根服务器中,美国始终控制着1台主根服务器和9台副根服务器,从技术角度来看,如果一国域名的后缀从根服务器中被删除或被封杀,那么该国的音讯便会从国际互联网中无法寻踪。”这种非对称性的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使得西方国家大肆传播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挤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空间。例如,西方学者经常在互联网上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宪政民主论”等舆论热点话题,将社会主義意识形态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视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翻版”,进而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因此,我们必须争夺国际互联网舆论话语权,科学、准确地阐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色和本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攻击。
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我国逐渐认识到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重要性。但是,网络空间各种利益相互博弈,多元价值并存,这无疑给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带来了新挑战。
(一)网络舆论赋权弱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
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赋权是“一种传播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来自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实质上,网络舆论赋权也是分散的小团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交流、意见表达和群体互动的传播过程,逐渐产生集体认同,共同追求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力,从而在价值传播过程中形成变革性的舆论力量。虽然网络舆论赋予了普通公众表达自身利益的机会,但由于它本身的“去价值化”倾向以及网络空间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人们在网络舆论场上面对多重价值选择时,容易丧失理性判断,从而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能力。
特别是网络舆论的“去中心化”传播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深度改变了信息传播结构,网民发布信息、交流互动的门槛非常低,人人拥有麦克风,每个网民可以畅通无阻地针对某一事件发表看法、表达诉求,直接质疑与反驳权威观点。这样一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就可能出现弱化倾向,甚至呈现边缘化趋势。而且,随着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与普及,逐渐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舆论场。在网络舆论场中,各方声音喧嚣嘈杂,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不同群体由于利益诉求或情感诉求的差异而产生博弈、对抗,严重冲击与消解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尤其是网络舆论“逆反”现象值得警惕,因为越是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个别网民就越是唱反调,其结果就是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二)不良信息蔓延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解释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的汇入,人们真正迎来了信息爆炸时代。然而,我们在互联网上享受信息自由流动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一些违法和不良的信息也在侵蚀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例如,网络上的淫秽色情、不实谣言、低俗言论、血腥暴力、电信诈骗、抹黑曝丑、拜金主义等垃圾信息肆意传播,部分网民为了追逐利益目无法纪,丧失职业道德,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利用虚拟空间传播负面信息,污染网络世界。尤其是碎片化信息催生的片面看法、恶言恶语、虚假言论充斥着网络舆论空间,致使低质量信息在互联网上蔓延,引发社会阶层对立,进而导致人的精神世界荒芜,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当前,网民对于高质量信息的需求与意识形态信息供给能力之间的落差,是导致不良信息蔓延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大部分网民希望通过网络舆论上获得优质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真相、解难释惑、增进知识、提高修养。然而,我们在建构网络舆论空问并推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话语过程中,通常会落人简单化、口号式、灌输式的宣传窠臼,缺乏权威性、生动性、趣味性的意识形态话语,没有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解释框架和群众所需要的优质信息。
(三)网络拟态环境所衍生的非理性舆论撕裂话语共识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ment)是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的舆论学术语,它主要是指“人们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以现实环境为模板,借助媒介并运用符号系统反映出现实环境的信息,从而建构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也就是说,囿于时空限制,人们“很难亲身感知和体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件或现象,而那些不能够为人所直接感知的事物,大部分由新闻媒介机构提供”。
在网络拟态环境下,由于新闻及舆论背后的利益诉求、报道角度、所持立场存在差别,不同阶层或民众之间难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网络意识形态因其政治属性更容易引起民众争议,尤其是因为缺少共识造成信息传播异化时,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以对立性谩骂、嘲讽、抹黑、诽谤等丛林法则解决问题,基于舆论共振而产生的“群体极化”现象容易引发舆论冲突。从深层次看,之所以会出现非理性舆论撕裂话语共识,主要是因为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参与群体具有圈层化、趣缘化特点,人们根据自身利益诉求和情感需求加入某一群体,希冀借助集体力量“抱团取暖”,获取强大的舆论支持。由此导致的问题是,网络舆论空间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网民为了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而不顾事实真相,依靠言语暴力、人身攻击等宣泄不良情绪,致使价值共识难以凝聚,公共舆论陷入极端窠臼。
(四)西方“话语陷阱”威胁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传播技术范式的变迁,西方将传播渗透意识形态的工具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试图通过掌控网络舆论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一般而言,境外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是利用或收买网络大V、敏感人物、活跃人物炒作热点事件,主动设置意识形态话题,采取隐蔽手法引诱人们认同西方意识形态话语表述。同时,夸大、渲染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制造对立情绪,煽动草根阶层以所谓伸张正义、追求公平的名义占据道德制高点,进而混淆是非、搅乱思想,实现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与负面舆论的生成发酵。
事实上,境外势力炒作网络舆论热点的最终目的,还是指向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将社会事件引向政治事件,实质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企图调控网络舆论走向,让人们认同西方核心价值观念。近年来,西方在网络上传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善于设置“话语陷阱”,为其理论包裹上理论化、系统化的学术外衣,通过所谓的“言论自由”、“思想交流”抢占网络舆论空间,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别是大肆宣扬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极具迷惑性、虚伪性的概念,试图影响青年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
三、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增強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有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与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必须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技能,始终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创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
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传统媒体之所以能够传播主流价值、有效设置议程、提供优质信息,是因为它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信息经过层层把关,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客观性、全面性,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具有虚拟陛、开放性、交互性等鲜明特点,不仅给社会公众带来全新体验,而且使传统的舆论传播结构发生转变。网络舆论表达具有双向互动特点,它赋予普通网民更多的利益表达和情绪宣泄的机会与渠道。特别是草根阶层借助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获得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话语权力,使分散的力量得以聚集,并针对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发表看法。